马上寒假了,内蒙古巴彦淖尔西北村的孩子们都特别开心,因为他们很快就能跟东北农业大学的大姐姐们见面了。9日,记者联系上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大三学生黄子轩时,刚考完期末考试的她正忙着准备寒假给农牧区孩子上课的教案。前不久,她发起的《筑梦青山·与美共生——农牧区儿童美育实践探索》项目刚刚获得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金奖。黄子轩向记者讲述了她和她的小伙伴们在内蒙古自治区支教的故事。
大学生发贴建起农牧区美育支教团
据指导老师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张芳瑜介绍,《筑梦青山·与美共生——农牧区儿童美育实践探索》项目是由2024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转化而来,曾获得“三下乡”评比校级一等奖,在首届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中,获得校赛特等奖第一名、省赛金奖、最后还获得了国赛金奖。
2022年,黄子轩从内蒙古考上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电视编导专业。在内蒙古长大的她深知农牧区儿童美育教育水平参差不齐,2023年底她在网上发起了“农牧区儿童美育实践探索”项目,希望组建一个大学生支教团,可以利用假期到内蒙古的农牧区为那里的儿童上美育课程。她在校内公告栏和网上同步发帖招募同行者,没想到报名踊跃。最终她在学校应招的数十名同学中选了9人。她说:“我会首选内蒙古的学生以保证在内蒙古支教服务的长期性,另外会对专业有要求,比如学习师范、艺术、心理的学生。东北农业大学的9名志愿者里就有4名是内蒙古的学生。她还在内蒙古当地组织了一支由24位核心成员组成的大学生支教队伍。成员大多来自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大家把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知识融入美育教学中,通过交叉学科协同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更贴心、更有显著效果的精神补给。
美育结合民族文化,构建地方特色美育体系
2024年初的寒假,这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村镇学校,深入到农牧区进行美育支教服务。他们想为农牧区的孩子们带去艺术的启蒙,让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了当地美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色彩启蒙、蒙绣文化、草原风情、拼贴诗文等特色美育课程,帮助构建农牧区生态美育教育体系。在课堂上,成员们教孩子画草原画、听蒙古族音乐,并让孩子们将所听所感用优美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在艺术的熏陶下,孩子们的眼神变得更加灵动,笑容也更加灿烂。他们开始主动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梦想,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用诗描绘家乡的美景和变化。
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学校的老师介绍,学校生源少,学校的孩子们多为附近工厂的工人子女或牧民子女,大多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抚养长大,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学校虽然很重视孩子们的美育教育,但专职教师少,学校的教育责任和压力较大。还好有项目组的大学生们帮牧区的美育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孩子们带来视角丰富、内容有趣的课程,引导他们向真向善向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光明的心性。帮助农牧区孩子学习如何去感受美、判断美、记录美,进而表达美、长大成为具有真善美品质的人。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三公里学校同样也面临着生源缺乏、学生综合素质不强的问题。这里的家庭大多务农,项目组给这里的孩子带去的拼贴诗课程和汉族传统服饰课程,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农业之美课程又引导孩子们回到田间地头,赞美自己的生活。项目组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牧区美育资源开设特色美育课程,传承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还采取讲座、家访等方式,由儿童辐射到家庭,提高家庭、社会对于农牧区儿童美育的关注度。
内蒙古各旗之间距离很远,项目组的大学生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乘车要1个多小时,同学们都是自费做长途汽车往返于乡镇村屯、学校社区。赶上恶劣天气,晚上借宿在牧民家也是经常事儿。目前,项目组已深入到六所乡镇小学及幼儿园、两所乡镇初高中、两所乡镇社区,为近2000名西北村镇儿童带去了充满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美育课程。目前课程已经设计了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
自闭儿童想让支教老师当“妈妈”
美育课程是一个窗口,对于孩子来说,能够通过它接触到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而对项目组来说,则是通过“美”这种通用的“语言”看见孩子们内心深处的世界。带孩子们剪蒙绣图案是培养孩子的耐心,与孩子共绘手指画是引导孩子悦纳自己的身体,和孩子一起学习民族文化是激发孩子们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一步一步敞开心扉、一步一步互相信任、提供切实的帮助、带去温暖人心的善良,把真正的“美”展现给孩子们看。
2024年9月,巴彦淖尔高铁全线通车,在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也让留守儿童问题骤然凸显。项目组在走访社区时发现,有的孩子因缺乏父母陪伴出现了心理问题,成员们更希望以美育教育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美”的心灵归宿。在当地家庭教育联合会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协会的支持下,项目组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孩子。有自闭症儿童,也有“网瘾少年”,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项目组就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以帮助孩子完成假期作业为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添加适合孩子的美育课程。
在社区实践时,项目组遇到一个6岁的自闭症孩子,他父母都在外务工,每天爷爷送他来上课。上课时,他好像接收不到老师的任务指令,别的孩子与老师互动时,他总是没有反应。项目组就派一个成员陪他,每天尝试着与他熟悉交流。一个假期下来,这孩子上课时能努力地去完成老师指令,虽然慢一些,但在积极参与。在假期结束时,这个孩子拉着支教老师不让走,非要老师跟他回家当他的妈妈。
还有一对来自重组家庭的姐弟,姐姐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放学不愿回家,在心理沙盘课中也表现出孤独、紧张、甚至恐慌的情绪。在一次与弟弟争吵后,她独自躲着哭。支教老师就陪着她帮她平复情绪。得知姐姐在2岁时随父亲重组家庭,有了现在的继母和弟弟。她已经十岁了,6岁后再没见过亲妈。她想念自己的妈妈,又对新家庭中“姐姐”的身份感到压力。她又无法与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学习也越来越没兴趣。支教老师在征得她同意后与其出生地妇联联系,并做好了她父亲和继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同意姐姐回到家乡与亲妈居住一段时间,并说服两个家庭都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在此后的跟踪回访中,这对姐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项目组的成员们说,《筑梦青山·与美共生——农牧区儿童美育实践探索》项目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支教活动,更是一次深远的社会实践。期待着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加入到美育支教的行列中来,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为孩子们筑起通往梦想的彩虹桥。
哈尔滨日报记者 张巍 图片和视频由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黄子轩提供
获取更多权威资讯,
可扫码进入“哈报教育家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