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道观寻仙之旅

美食   2025-01-04 20:34   浙江  

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葛岭半山腰,是供奉著名道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葛洪祖师之道教庙观,已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旧时葛岭抱朴院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现为全国对外开放的二十一道教重点宫观之一。

抱朴道院内有葛仙殿、半闲草堂、红梅阁、抱朴,还有炼丹古井、炼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迹,其中,现仅存南侧之抱朴庐遗址早年曾为印染、酿造业每年朝觐、祭奠葛洪祖师之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葛岭山


福星观

福星观,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位于杭城风景优美的玉皇山顶,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江南道观

位于西湖与浅唐江之间的玉皇山顶。原名玉皇宫,今改建为庭院。山上还遗存有天池、白玉蟾井等古迹。

山腰有八仙聚会之所—紫来洞。站在洞前可以俯视山下的八卦田(为南宋皇帝祭祀先农时亲耕的籍田)。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玉皇山路1号

道教起源

      东汉中叶(126-144年)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34-156年),字辅汉,自号“天师”,丰县阿房村人,为汉代留侯张良九世孙。张道陵在蜀地鹤鸣山正式创立了道教前身——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简称“正一道”。在张陵死后,张衡继行其道。张衡死,张鲁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教教化人民,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至第四代孙张盛来龙虎山传扬道学,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奉为道教经典。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核心,以道为最高信仰,讲究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厚德载物。

       道教主流五大道派: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教、太一道、净明道。道教按学理划分: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符咒派、丹鼎派/丹道派(金丹派)、占验派(数术派/术数派)等五大主要类别。如果按法术原理,中国道教可以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

江浙道教简史

      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立了三茅道观,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清宗坛”。晋代著名道士句容葛洪、海陵王冶和王录女等来茅山传道;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茅山隐居40年,传承茅山上清派的精髓,形成了上清派道团,江苏成为中国道教盛行之地;元代北方全真道、真大道相继传入江苏。清代各道派相互融合。茅山道院三宫(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五观(德佑观、仁佑观、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合并为“茅山道院”。

      浙江道教始于汉,兴于南北朝,发展于隋唐,鼎盛于五代至北宋,明清后趋向衰落。浙江有道教南宗祖庭天台山桐柏宫、委羽山大有宫、金盖山梅花观等一大批著名宫观。历代名师高道在浙江传道讲学,著名的有葛玄、葛洪、陆修静、司马承贞、杜光庭、叶法善、张伯端、白玉蟾、黄公望、闵一得等,为浙江道教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一、江浙12大著名道观

茅山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玄妙观、灵威观、上真观、乾元观、东岳庙、抱朴道院、黄大仙祖宫、桐柏宫、古梅花观、重阳宫。

1、茅山九霄万福宫——上清派祖庭

位于镇江句容市茅山镇茅山主峰大茅的峰巅,大茅峰海拔372.5m,山为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简称九霄宫、俗称顶宫;创建于西汉时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公元1316年敕建赐额圣祜观,专祀大茅真君茅盈;公元1598年,又得敕建殿宇,赐名九霄万福宫。元符宫坐落于茅山积金峰南腰处。九霄宫依山借势,东西对称,层层往上,雄伟壮观。坐北面南 , 极盛时宫内有藏经、圣师二楼阁,太元、高真、二圣、灵官、龙王五殿堂,毓祥、绕秀、恰云、种壁、礼真、仪鹄六道院,左右两侧道舍、客堂等建筑。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成为“上清宗坛”。全国重点宫观。

2、茅山元符万宁宫

位于句容茅山积金峰南腰处,初名潜神庵,后易名元符观。公元(502-519年),著名茅山道士陶弘景曾结庐于“龙池”之旁修练。1106年历时九年建成,宋徽宗敕赐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幽洞密集,风光绮丽,是道教第一福地,福地之中的福地。宫内主要建筑有宫门、玉华门、天宁万福殿、玉册殿、九锡殿、景福万年殿、飞天法轮殿、钟楼、藏经阁、大有堂、东库堂、西云堂、宝策殿、众妙堂、三素常、九真堂,北极阁、震灵堂、潜神庵及十三房道院等,太平天国时期,元符宫迭遭兵燹,十三房道院仅存四房。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合称茅山道院。全国重点宫观。

3、苏州玄妙观

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初名叫“真庆道院”,后来曾改称为“开元宫”、“天庆观”。创建于276年,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西晋时期最大的道观。公元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m,建筑面积1125m²,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公元1295年元朝皇帝下令改为玄妙观,所以被称为“江南第一古观”。几经重建,现有:殿堂七座,中路有正山门、三清殿,东路有文昌殿、斗姆阁、寿星殿,西路有雷尊殿、财神殿。观内保存有大量文物,其中: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如皋市灵威观

位于南通如皋市古运盐河北岸,初名祖师观。始建于汉,唐初尉迟恭东征在此扎辕,凯旋后重修庙宇,唐太宗御题“仁威”,以昭示仁德。宋徽宗即赐“灵威”匾额,仁威观易名为“灵威观。历经1800多年,至清朝后期,始臻完善。几度兴衰,代有修葺。道观建筑布局分三路,沿中轴线上:观门、玄天门、仁威殿、雷祖殿、老君宫;东路配有:棺栈、寮房、道士祠、隐真林;西路配有:乾元宫(火星庙)火星殿、斗姆殿、虚皇殿、玉皇殿、华王殿、赈粥厂。父母殿、斗坛、财神殿、痘神祠、土地祠、功德祠、阅经阁、酬神戏楼、恒春轩、施医堂、药房、知客厅、方丈室、道寮、膳房等配殿。全观有30多个处所,房舍200余间。灵威观与句容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并称江苏三大道观

5、苏州上真观——江南第一观

位于苏州穹窿山的三茅峰,海拔341.7m。始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殿宇依山而筑,占地数百亩。清朝末年,上真观殿堂轩阁,有房二千余间,分三十六房分管,有宫殿轩阁堂四十余座;最鼎盛时为清同治年间有5048间房,成为江南道教中心。民国期间毁于火灾,1991年重建,依山势而建,沿中轴线排列,从东向西,依次:山门殿、三茅殿、玉皇宝殿、三清阁为中轴, 两侧建有金钟、玉磬楼,祖师殿、天师殿、观音殿、文昌殿、药王殿、财神殿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去了上真观。

6、金坛茅山乾元观

位于常州金坛区茅山旅游度假区,茅山东麓青龙山郁岗峰,秦时李明真人炼丹之地。南北朝时上清派茅山宗开派宗师陶弘景真人隐修于此,建“松风阁”。唐代上清嗣宗师李玄靖真人居此,唐玄宗为李真人敕建“栖真堂”及“会真”、“侯仙”、“迎恩”、“道德”、“拜表”五亭。宋代上清嗣宗师朱自英真人奉旨在观设九层坛行法,为国建醮祈福,为皇室祈嗣。次年,仁宗生。1025年宋仁宗赐名“集虚庵”,续敕改称“乾元观”。茅山乾元观规模宏大,殿宇重重。元代,时期房屋有800多间。为茅山道教圣地“三宫五观”之一,观内保留着一口炼丹古井,被称为“仙水”。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烧毁,1993年恢复重建,定为坤道院,占地300亩。主要建筑:牌楼、紫光坛、大罗宝殿、灵官殿、东拜殿、西拜殿、玉皇殿、三茅祖师殿、慈航殿、钟鼓楼、斋堂、道教文化广场,中国龙文化御道等,殿堂房屋三百多间配套设施,江苏省唯一一所坤道道院。

7、淮安东岳庙

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淮城岳庙东街,相传(627-649年)为程知节所建。代有修缮,1996年和2009年两次维修,东岳观建筑为宋代石础,明代风格。山门是仿造茅山道院。主要有:山门、前殿、乐楼、东岳殿、玉皇大殿、娘娘殿、钟鼓楼等建筑,及附房组合而成,共有房屋百余间。淮安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活动场所。

8、杭州抱朴道院

位于杭州市西湖北岸的葛岭山,原名抱朴庐、葛仙庵。始建于晋,清代重修增建,改称“抱朴道院”。为供奉著名道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葛洪祖师之道教庙观。门外院墙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游动的黄龙,因有“龙墙”之称。道院主要有正殿葛仙殿(奉祀葛洪)、太极阁、元辰殿、广灵殿、救苦殿等殿堂,还有半闲草堂,红梅阁,抱朴庐,炼丹古井、炼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迹。葛岭抱朴院曾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全国重点宫观。

9、金华山黄大仙祖宫

位于金华市双龙国家风景区内居鹿田湖畔,黄大仙姓黄名初平,号赤松子,公元328年,生于兰溪市黄湓村。1996年9月祖宫落成开光,占地7.9公顷,宫殿建筑群占地1.8公顷,进深716m,七进阶祖庭由19处宫楼、阁、台组成。祖宫三大特点:一是道院大,占地79999;二是宫殿大,栖主神的赤松宫和三清宫均占地1000,屋高20m的重楼高阁。三是殿内陈设法器大,雕花香案长7.2m,铜钟的直径1.5m重达3吨。在黄大仙祖宫的赤松宫与灵宫殿之间有一个祭坛,直径18m,占地255“不是天坛,胜似天坛”。江南最大的道观

10、天台山桐柏宫

位于台州天台县桐柏山上,原名桐柏观。公元238年由孙权遣葛玄开创,公元711年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为司马承祯建桐柏观。1008年改名桐柏崇道观。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鸣鹤观(俗为老桐柏宫)。桐柏新宫现为浙江道学院所在道观,道观规模宏大,殿宇众多,配套设施齐全,宗教文化功能完备。宫观依山而建,面朝桐柏水库,沿中轴线,山门、紫阳广场、灵官殿、主殿紫阳殿(供奉紫阳真人)、三清殿等建筑。两侧有配殿:钟楼、鼓楼、文昌殿、财神殿、吕祖殿、元辰殿、桐柏真人殿、大通明宝殿、方丈室、祖堂、寮房等、青华塔等。中国道教南宗祖庭。

11、湖州古梅花观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金盖山桐凤坞,公元1796年建重阳宫,额曰“古梅花观”,尊陆修静为开山祖师。1870年重建,历经13年竣工,占地2500m²。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层层而上,主要有:天将殿、抱云庵、存希堂、纯阳殿、五祖殿、崇德堂、官厅子(即客堂)、玉皇阁、巢鸾阁、斗姆阁、古书楼、本山祖堂、怡云院、大悲阁等130余间。道教中全真教龙门派在江南的活动中心,浙江境内现存最大的道观,江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子孙丛林

12、绍兴重阳宫

位于绍兴市新昌县,地处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深藏于山峦环抱、碧水流淇的桂竹谷中。重阳宫为道教第十洞天、第六十福地和道教上清宗坛。重阳宫风景区分四部分:由“通灵入妙区”、“太清院”、“月老祠”、“道家文化养生园”组成。通过牌楼、太清院依山而建,沿中轴线上依次:灵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升仙台等建筑,左右设有钟鼓楼。西侧配殿: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阳殿;东侧配殿:财神殿、天医殿和转运堂。院前广场东侧之楼阁拟建醮坛,以作斋醮祭祷。历代有高道葛洪、王羲之、谢灵运、顾欢、司马承祯、吴筠、李白求仙隐逸,素为浙东之道教胜地。它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


从道观到繁华的龙翔桥街区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唐宋以来,佛教昌盛,名刹众多。现在,每逢节假日,灵隐寺、法喜寺等寺庙都是人满为患。然而,与这些寺庙相比,杭州的道观却显得门庭冷落,没有什么存在感。


回溯时光,杭州的道教也曾繁盛一时,宫观林立,熙熙攘攘。但很多道观都和龙翔宫一样消失了,如今遗留的不过寥寥。道观虽少,却还是勾起了我的探索欲,我想去了解这座城市从前的人们都信仰什么神仙,和现在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
于是,我开启了一场杭州道观寻仙之旅。可是,正像很多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的故事一样,这趟旅程充满了意外。我明明寻的是“仙”,结果找到的却是一个个“人”。到最后,是“人”还是“仙”好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跟着我的脚步一起思索吧。
宝石山上,葛洪遗踪


道教认为神仙居高山,所以道观大部分建在高山上。这样看来,杭州的道观大都属于那不在高山上的小部分了。可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西湖边风水绝佳,但西湖群山里最高的天竺山海拔才412米。


我的寻仙第一站宝石山只有78米高,却坐落着杭州最为知名,也是全国21座道教重点宫观之一的抱朴道院。盛名之下,道院的样子就显得“平平无奇”了,规模不算大,建筑也没有多么华丽。它为什么能拥有这么高的地位?


抱朴道院

这就不得不提那位东晋名士“抱朴子”葛洪了。他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方术,又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对其进行了改造。同时,他还精通医学和炼丹术,对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葛洪居杭州时就在宝石山西面的小山丘上修道炼丹,他还采药治病,造福了许多杭州百姓。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小山丘叫做“葛岭”,还在山上建了“葛仙祠”供奉他,也就是今日的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葛岭仙境”匾

如今道院旁还留有当年葛洪的炼丹古井,相传在井中放置丹药,就能使井水鲜甜恒温。葛岭之巅的初阳台,相传是葛洪修真炼气之所,现在居住在附近的大爷大妈常来这里锻炼身体,似乎也能“修炼”出一些“真气”呢。


炼丹古井

主殿中供奉的正是葛洪祖师,左边供奉纯阳祖师、张大仙和赵元帅,右边供奉东岳大帝、金华将军和朱大天君。院中还有圆通自在天尊及斗姆元君。


葛洪最后修成仙人了吗?有人说成仙了,有人说没有,那似乎没有关系,也不太重要。在杭州百姓心中,葛洪定然是成仙了,否则怎能让众多神仙都居其身侧?


初阳台
宝石山上只有这么一座道观?我想很多人都认为是的,我最初也这么以为,查阅了资料才发现非也。


宝石山北麓的黄龙洞也是西湖景区的重要景点,古时这里有座护国仁王禅寺,后被毁去。民国时,广东罗浮山冲虚道观买下这里,在此开设了分观。冲虚观为什么要在千里之遥的杭州黄龙洞开设分观?


黄龙洞内“黄龙”

这又与葛洪有关。葛洪晚年在罗浮山修道炼丹,使罗浮山成为岭南的道教名山,罗浮山上恰好也有个黄龙洞。可以说,葛洪让广东罗浮山和杭州宝石山“千里姻缘一线牵”了。


冲虚观道人在黄龙洞建了一座道观山门,题写“黄泽不竭,老子其犹”的楹联,如今圆缘民俗园的门口就是这副楹联。观内主殿“太清宫”供奉老子,现在已经没有了,被改造成了月老祠。


圆缘民俗园门口楹联

我在圆缘民俗园里几经波折,还找到一处昔年的道观遗迹——“万花一气”摩崖石刻,用古朴的篆字书写,代表罗浮山和杭州黄龙洞道气相通“直一气耳”的意思。这么珍贵的石刻,却隐没荒草,真希望管理部门能为它换个好地方。


荒草堆里的“万花一气”摩崖石刻

如今没什么人记得这座道观了,慕名而来的人大都是为了求姻缘,然而也因此给这里带来许多热闹。宝石山这一行,始终与葛洪息息相关,“正牌”神仙都被衬得没什么存在感了。
玉皇山上,福星高照


抱朴道院与黄龙洞是“西湖三大道院”之二,第三座则是玉皇山上的福星观


因供奉玉皇大帝而得名的玉皇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福星观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福星观始建于唐朝,最初是佛寺,后改做道观。


福星观

山上还有一座老玉皇宫,这个名字更加直白了。之所以称其“老”玉皇宫,倒不是它历史更悠久,只是为了和福星观的玉皇殿区分开。


老玉皇宫凌霄殿

相传明洪武年间,时任御史中丞的刘伯温曾到老玉皇宫访友论道。在山上看到钱塘江和西湖的丽景,刘伯温想起了司马光的诗:“乾坤只在掌拿中,四海五湖归一望”,于是挥毫写下“乾坤一望”。观中道长将其刻于石壁上供人瞻仰。


“乾坤一望”石壁

除了玉皇大帝,福星观和老玉皇宫都供奉了一些其他的道教神仙,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月老了。我之前只听说万松书院和黄龙洞是求姻缘的宝地,没想到玉皇山的道观也不遑多让。


据杭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老玉皇宫负责人王祟华说,南宋时期,月老星君神尊及所代表的婚姻习俗文化开始供奉于老玉皇宫。现在老玉皇宫还被我国台湾南投文武庙尊为月老祖庭。比起黄龙洞的月老,这里的月老更“大有来头”啊!


老玉皇宫月老

玉皇山上只有这两座道观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在山脚不远处,还能找到一座,那就是大资福庙



此观缘起南宋抗金名将张宪,他乃岳元帅亲信。岳飞被冤杀之时,他一同被害,遗体被斩成七十二块。杭州百姓敬重这样的英雄豪杰,就自发修建了七十二座庙宇祭奠他,为掩奸佞耳目,遂冠以“资福”之名。

八百多年过去,七十二资福庙只剩玉皇山下这一座。此庙也是历经沧桑,清代重建,现在仅存一院一殿一井。大殿廊柱上“千秋庙独存,万代人皆仰”的楹联将张宪的忠肝义胆诉说。

大资福庙内张宪像

规模颇大的福星观和老玉皇宫未动我心怀,小小资福庙却令我顿生感慨。我不由想起几个月前在北山街寻到张宪墓的情景,有此墓与庙,便知杭州人不仅永远记得岳飞,也不会忘记烈文侯张宪。玉皇何幸,奉此忠臣!
吴山天风,城隍高庙


要说杭州第三座和道教渊源深厚的山,非吴山不可!

吴山诸庙图

吴山又名胥山,还有人考证吴山本为“伍山”,吴山是因后人“讹伍为吴”之故。“胥”和“伍”都与一人有关,你猜到了吗?他就是春秋末期吴国著名军事家伍子胥


伍子胥一生命运传奇,最终因劝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媾和遭遇杀身之祸,死后尸体被抛进钱塘江。杭州人对这位忠义之士怀有深深的同情和敬仰,为纪念伍子胥就在吴山上修建了伍公庙



唐宋年间,钱江大潮包围杭州,传说伍子胥在江中着素车白马来讨公道,从此伍公成为杭州人眼中的潮神。如今的伍公庙为现代重建,但其历史比道教的历史都长,我认为它属于道观一来是其属道教管辖,二来它供奉的是杭州人的“神”啊!


吴山也有城隍山的别称,是因山上有座城隍庙。到吴山的游览者多为可登高览胜的城隍阁,一旁的城隍庙也别忽略呀!



这座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从凤凰山迁到今址。全国各地都有城隍爷,府有府城隍爷,州有州城隍爷,县有县城隍爷,并非一人。杭州的城隍爷是哪位?


他就是明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周新。周新为人廉明刚直,后遭诬陷被杀,留下“生当直臣,死作直鬼!”的遗言。平反后,他被封为浙江都城隍,立庙吴山。乾隆巡幸杭州时,曾数次进庙拈香,还御书“福庇南集”的匾额。


城隍庙也称周新祠

城隍爷的顶头上司是东岳大帝,吴山上也有一座始建于北宋的东岳中兴观,供奉这位泰山之神。道观几经毁建,如今观内的盘龙石柱和戏台是清代文物。


东岳中兴观内戏台

除了这座东岳庙,杭州还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的“老东岳庙”,附近的地铁站就叫“东岳”,庙会曾盛极一时。萧山也有一座“老岳庙”,有着“浙东第一”的名号,是萧绍地区所有东岳庙的“鼻祖”。可见,杭州百姓对东岳大帝“爱得深沉”啊。


杭州东岳庙500多岁的古楸树 图源:杭州发布

吴山还有一座始建于宋的药王庙,原名惠应庙,供奉的是汉代相州汤阴皮货场的看守人张森。传说张森曾及时杀死了皮货场中的大量毒蝎,为当地百姓免去了一场大灾。到明清,惠应庙演变成药王庙,奉祀神农、扁鹊和孙思邈。



我在吴山找到的最后一座道观是阮公祠。严格说来,阮公祠恐怕并不能算道观,但其是由重阳庵改建而成,重阳庵在明朝时是杭州名观。现在阮公祠的后门还留有许多道教遗迹:吴山福地、青衣洞天、紫阳洞天刻石、第一山刻石等。



阮公祠祭祀的是清朝的浙江巡抚阮元。阮元名气可能并不响亮,但他在保护杭州古迹和振兴文化事业方面功不可没,甚至有人说他对西湖的贡献可与白居易、苏轼二公比肩,西湖“两堤三岛”的格局正是在他手中完成的。


孤山上有白苏二公祠,吴山上有阮公祠,三公魂灵日日可见他们亲自创造的西湖胜景,何其妙哉!

阮公祠内景

吴山一行,我寻到了神,但更多的是人,被百姓们记在心里的人。
百世流芳,无问人神


我寻访的最后一座道观是大运河边的拱宸道院,它不在山上,而是大隐于市。据说,这间道院和一个名叫“张胜贵”的人有关。


光绪年间,张胜贵云游到杭州,居住在拱宸桥地区。因他乐善好施,无偿救治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后来,他为救一跳河的妇女而死,当地百姓自发筹资为其安葬。光绪皇帝敕封其为“张大真人”,在墓庐处扩亭为祠,庙额敕曰“张大仙庙”。


《张大仙升仙图》

1958年张大仙墓拆除,大仙庙改为“拱宸桥卫生院”。2008年,庙宇在拱宸桥桥西直街六号重建。2022年投入修缮,去年6月15日重新开观,更名“拱宸道院”,供奉的还是杭州人爱戴的张大仙。


拱宸道院

这么多道观,无论新新旧旧,总能看出个模样,可惜还有很多是真正地归于尘埃了。元明时期,杭州有百余所道观,民国时多达280余所,现在却是屈指可数。


今临安区和余杭区交界,曾有一座洞霄宫,是江南地区在唐中晚期至宋元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道观。观内道士多达数百人,殿堂、道舍多达千间。从现在的洞霄宫遗址可窥当初规模之大,也让人徒生盛衰之感。


洞霄宫遗址 图源: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

寻味杭州
品尝杭州滋味 | 体验杭州趣味 | 感受杭州韵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