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4年中国心脏大会(CHC)开幕式上,依据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平台(CAPE)统计及评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公布了全球及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报告。在“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百强”榜单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位列第64名(去年第85名),中医医院第3名。
学科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奠基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三阶段、五代人的传承发展,在名老中医董晓初先生、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辛勤培育下,目前形成了以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毛静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青年岐黄学者王贤良教授为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人才团队。近年来,在临床、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科综合实力及学术影响不断提升,在2022年度、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中,连续两年位居中医心病学(中医心血管病)排行榜全国第三名。
学科现拥有医护人员120名,其中医生及研究人员51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4名,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1名,天津市名中医4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名,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2名,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2名。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8人。
科室先后入选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2008年被批准成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于2016 年获得滚动支持,2017年被评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成为国家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牵头国家重大疑难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202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获批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2024年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学科综合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心血管科目前为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专病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由专科门诊(南北院区)、普通病房(含4个病区)、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心脏介入中心、心血管功能研究室、心脏康复中心及中药心血管效应实验室等组成。开放病床171张,年门诊量约14万人次,出院人数近5千人次。以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及心律失常为重点病种,全面开展心血管疾病现代诊疗技术,在冠心病方面,常规开展冠脉造影、择期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钙化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和桥血管病变等各种高危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常规开展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针对终末期心衰伴房室传导、束支传导或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针对难治性心衰或终末期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取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CRRT),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特色,研制了活血保心丸、冠心宁丸、心舒宁片、降脂软脉片(Ⅰ、Ⅱ、Ⅲ、Ⅳ号)、新生脉散片、脉安宁合剂、粘脂饮、补肾抗衰片等系列院内制剂,临床广泛应用针刺、温灸、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此外,全面开展心肺运动试验、运动平板试验、运动踏车试验和六分钟步行试验等现代心功能评价工作,结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传统的养生理念,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搭建了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现代化诊疗平台。
先后主持承担863计划、973计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主编/主审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中医内科学》、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内科学》;主持制定多部行业标准规范;发起成立了全国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华北地区中医心血管专科联盟,形成了100家单位以上的医、教、研、产协同研究网络,不断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附:2023年度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综合百强
排名 | 医院名称 | |
1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
2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
3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
4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
5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
6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
7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
8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
9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 |
10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
11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12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
13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
1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
15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16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17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
18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
19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
20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
21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
22 |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
23 | 北部战区总医院 | |
24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 |
25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
26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
27 | 南京市第一医院 | |
28 | 南京鼓楼医院 | |
29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 |
30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
31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32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33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 |
34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
35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
36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 |
37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38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
39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40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
41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
42 | 北京医院 | |
43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4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
45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
46 |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
47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
48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
49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
50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 |
51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
52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 |
53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54 | 四川省人民医院 | |
55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56 | 中日友好医院 | |
57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
58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 |
59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60 | 上海市胸科医院 | |
61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62 |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 |
63 | 安徽省立医院 | |
64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65 |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 |
66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
67 | 河南省人民医院 | |
68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69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 |
70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 | |
71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
72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 |
73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
74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75 |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
76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
77 |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 |
78 | 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 |
79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
80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
81 | 广东省中医院 | |
82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83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84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
85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
86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87 |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
88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
89 |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90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
91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
92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
93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94 | 新乡市中心医院 | |
95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 |
96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97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
98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99 | 东部战区总医院 | |
100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END
文稿|毕颖斐
编辑|郝丽梅
审核|毕颖斐 王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