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意见|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

文摘   2024-10-07 08:01   北京  

编写: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年第33卷第6期

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药合用等特征增加了疾病间、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得老年急重症病情更加复杂、急诊时间更长、住院率更高、临床结局更差。急诊的综合评估与恰当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以及后续的稳定期治疗或慢性病维护,其中容量评估和容量管理是急危重症救治的基石,容量不足和容量超负荷均可加重器官组织损伤。基于老年急重症患者容量状态的复杂性和容量管理的相对困难,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组织急诊与重症等相关学科的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对急诊老年急危重症的容量管理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部分共识,为规范老年急危重症救治的可实践性提供指导和建议。


本文主要介绍确定或疑似低循环容量状态的急重症的评估与管理。老年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本共识专家组成员采用Likert scale法对所有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函审投票,1分为强烈不推荐,2分为不推荐,3分为考虑推荐,4分为推荐,5分为强烈推荐,以投票专家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评分。平均分值<3分为不推荐,3~3.99分为弱推荐,4~4.49分为推荐,4.5~5分为强推荐。

  • 推荐意见1  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其容量管理需要更为精准化和个体化。【4.68分,强推荐】。
  • 推荐意见2  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容量管理首先应进行科学评估, 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无容量缺乏、有无容量超负荷以及个体对补液的耐受性等。【4.51分,强推荐】

  • 推荐意见3  意识状态、心率/脉率、血压、尿量等临床征象是急诊评估容量简洁、快速且直观的方法,但上述指标在部分老年患者中不敏感,评估时应注意使用中的局限性。【4.38分,推荐】

  • 推荐意见4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评估简便易行,可作为评价老年急危重患者血管内容量状态的方法,但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其影响。【4.03分,弱推荐】

  • 推荐意见5  老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容量管理也应遵循SOSD原则。【4.54分, 强推荐】

  • 推荐意见6  对初始液体治疗无效的老年急重症患者应进行容量反应性评估。【4.70分,强推荐】

  • 推荐意见7  被动抬腿试验是急诊老年危重症容量反应性评估的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好,有助于减少液体复苏中的容量过负荷。【4.42分,推荐】

  • 推荐意见8  急诊医师主导的床旁超声可用于老年急危重患者的容量评估。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实用性好,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的特点。【4.7分,强推荐】

  • 推荐意见9  中心静脉压(CVP)是评价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心功能状态有重要意义的指标,补液前后CVP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容量管理中应动态监测。【4.16分,推荐】

  • 推荐意见10  乳酸监测能早期发现组织灌注不足及隐性休克状态,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容量管理中应动态监测。【4.86分,强推荐】

  • 推荐意见11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监测可以更早发现血容量不足,动态变化还能预测液体治疗的反应性,在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容量管理中宜尽早进行。【4.30分,推荐】

  • 推荐意见12  老年急危重患者容量复苏血压靶目标应参照基础血压水平,根据原发疾病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订,并实施动态评估。【4.70,强推荐】

  • 推荐意见13  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应采取适度液体策略,初始1~2 h补液量20~30 ml/kg,但对高龄危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宜采取谨慎补液策略。【4.19分,推荐】

  • 推荐意见14  老年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4.35分,推荐】

  • 推荐意见15  平衡晶体液与生理盐水比较,肾脏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更低。【4.30分,推荐】

  • 推荐意见16  白蛋白不单独用于容量复苏,当需要使用大量晶体液复苏时可联合使用,对于有低白蛋白血症的老年急危重症患者有一定益处。【4.19分,推荐】

  • 推荐意见17  寻找容量平衡点要根据老年患者起病诱因、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并兼顾各器官交互影响。【4.60分,强推荐】

  • 推荐意见18  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应加强医护协同, 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角色和责任分工需要更加明确。【4.43分, 推荐】

总之,对于老年低容量性急危重症的容量管理,临床评价、辅助检查以及必要的检测是基础,需强调多参数监测以揭示病情变化的某种联系,避免判断的片面性,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宜连续性监测、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发展趋势,及时评价病情转归和采取主动治疗措施;各种无创性检测指标与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改进是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手段,有创性监测技术应当慎重选择,严格其适应证。

参考文献略

声明: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用于学术信息传播和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症肺言
宣传呼吸重症与康复知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