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我认识的教师子女,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
乐活
2024-12-11 20:59
河南
来 信
收到一位老朋友的来信。
信件内容如下:
见字如面。
遇到痛苦煎熬的事情,不知道向谁求助,说给你听听。
我和爱人都在县城中学教书,17岁的儿子在市重点高中读书。
当初考上市重点时,儿子是全市前20名,被身边朋友同事称赞为“别人家的孩子”。
但孩子到市里住校读高中,脱离我们的视线后,完全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高一下学期成绩就开始滑坡。
如今高二,已退步为班级中等生。
学校规定不让带手机,但他会变着法地欺骗糊弄我们和老师,结交了在市里走读的几个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他们会帮助他逃避老师的追查,偷偷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周末回到家里,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以“对答案”“问同学作业”“查找解题思路”等各种理由,躲到厕所里、卧室里,钻窟窿打洞地玩游戏,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
因为孩子沉迷手机,我崩溃过很多次,也砸了他两部手机,让他写保证书,但没有效果,只会导致他玩手机的方式越来越隐蔽。
两个星期前,高二上期中成绩出来,孩子考得一塌糊涂,考了班级30名。
他如今的班主任,是我当年教过的学生,985硕士,痛心疾首地对我说:“老师,再不想办法,这孩子就真废了!”
我和孩子爸爸商量,不行让我姐(姐的孩子已成家立业,姐丧偶单身)到市里陪读孩子。
但我姐没有文化,性格过于懦弱,我怕她根本管不住孩子,何况走读的话,孩子更有空接触手机。
我和爱人都在学校教初三,不能长时间请假,更不可能为了孩子辞掉工作,这可怎么办。
这大半年,因为孩子沉迷游戏成绩下滑,我焦虑得每天都睡不好觉,整个人暴瘦七八斤,脾气和精神都差,已影响到工作。
就剩不足一年半就要高考了,孩子底子不差,就这样彻底堕落成学渣了吗?
爱人倒是宽慰我,孩子健康长大就好。
我接受不了,接受不了我那个原本聪明优秀的小孩,一下子退步堕落成这个样子。
平常和学生家长沟通,我也是头头是道,到了自家孩子就手足无措,怎么办,怎么办。
盼回复。
回 信
感谢你的信赖。
同为青春期孩子的妈妈,我多少能理解你的焦灼和崩溃。
但我深知:
我不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小孩。
也不可能比你和你爱人这两位老师,更懂教育。
但我非常乐意,从自己亲证亲悟的实相出发,给你一些心理支撑——
第一,你眼中的问题,其实都是别人的解决方案。
当你看到一个沉迷游戏的小孩、不愿沟通的丈夫、总吃剩饭剩菜的父母时,你看到的“网瘾”“逃避”“抠搜”这些问题,恰恰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就意味着:
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实相。
实相是什么?
实相是,一个沉迷网络游戏(注意“沉迷”二字,做完作业或周末玩一两个小时游戏,不算沉迷)的小孩,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找回掌控感。
找回他在现实生活里,被剥夺或已丧失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当一个孩子无法在现实链接中,得到高价值和高自尊,就势必总跑到网络世界里,称王称霸。
手机游戏,不是万恶之源,而是他确认自我的手段,是他逃避自卑的工具,是他处理困境的方法。
具体到你家孩子来说,他遭遇的根本问题,可能是他从县城学霸,考到人才济济的市重点,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
可能是他从初中时周围都是父母同事、同学赞美,到高中后没人崇拜在乎的心理落差;
可能是他自幼就以“好小孩”的面具,生活在你和丈夫可控的一米半径里,青春期忽然要挣脱你们的控制,来一场“当个坏小孩看看”的叛逆;
还可能是你在他成绩下滑后给他贴上“学渣”“乱交朋友”“净给父母丢人”的标签后,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地变成真正的学渣,以证实你预判的方式惩罚你……
我没有生活在你们关系的实处,无法武断下结论,我只是给你提供一种思路:
你眼中那个堕落的、退步的、沉迷游戏的“坏小孩”,在以种种信号提醒你,他遇到了困境,需要你看见他,理解他,帮助他。
亲爱的,找到孩子真正的症结,学习的漏洞及时补上,心理的漏洞及时建设,思想的误解及时解开,一点点陪他在现实中找回自信和自尊,网瘾将不治而愈。
当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再在胡乱贴标签中,紧紧盯着所谓的“孩子的问题”不放。
而是透过孩子搞砸一切的“解决方案”,洞见他深层的动机和渴求,我们就站在了孩子的身边,而不是孩子的对面。
第二,父母职业的光环,对孩子可能是一种诅咒。
《三联新闻周刊》有篇报道,叫《我认识的教师子女,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
报道以教师子女的口吻,讲述了教师子女的重负。
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教师子女没有理由不成为学霸——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资源,父母都是桃李满天下,这样的孩子怎么长都不可能是苦瓜!
恰恰是这种“来自父母职业”的诅咒,让教师子女过早陷入沉重心理负担。
这心理负担包括但不限于:
父母都是教师,孩子难免会受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过分关注;
考得好,大家想当然认为是教师父母给他开了小灶;
考不好,大家又想当然陷入“亏你爸妈还是老师”的轻视嘲讽中;
教师子女的学习,不仅是自己的学习,还承担着父母脸面的责任;
教师父母因见过足够多好学生的样本,无形之中会把自家孩子和极度优秀的学生比较,一次次拉高对孩子期待的阈值——
孩子考了单科第一,还想孩子考班级第一,考了班级第一,还想孩子考年级第一,考了年级第一,还想孩子考全校第一,考了全校第一,还想孩子考全区、全市第一……
所以那句话才广为流传:
老师见过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医生见过全世界最后悔的家长。
我见过一对人到中年失独的教师夫妇,他们读中学的儿子跳楼前,只给他们留下一句话:
“我不想再争第一了,太累了。”
为人父母,要警惕成为拿着一根胡萝卜不断诱惑孩子无休止拉磨的剥削者。
要尽量变成陪孩子一起种胡萝卜的人。
因为,攀比和诱惑没有止境,播种和等待才是修行。
第三,父母矮下去,孩子才能高起来。
我家孩子在初中之前,一直陷入写作困难症——语文基础知识没什么问题,但作文会被扣掉很多分。
我察觉后,觉得问题出在我身上。
我是写作者,出过书,天天在公众号写文章,就算我没有在孩子面前炫耀,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我要帮孩子减负,减掉心理上的重负。
孩子读中学后,我时不时在孩子面前袒露自己写作的真实问题。
比如,和孩子说碰到一个选题不会写,查很多资料思考很久后,才找到一点思路——告诉孩子,写作不是凭空想象,需要阅读积累和查阅资料;
比如,和孩子分享,有篇文章写完后,觉得拿不出手,就又重新写了一篇——告诉孩子,妈妈也会写跑题,也会反复修改重写;
比如,和孩子诉苦,我掏心掏肺写的文章,阅读量很差,内心有点失落,但又觉得真诚写作才最经受起时光的检阅——
和孩子探讨就算老师一时没有给高分,但只要日日精进,终归拿回自己的荣耀……
当我把自己写作的脆弱和怀疑,还有坚韧与相信,一点点分享给孩子后,我发现我的小孩不知什么时候作文慢慢好起来了。
他走出“我妈妈写得好”的压力,在“我妈妈也会搞砸”的放松里,找到了自己的路径。
我由此悟到的是:
父母不神化自己,才会在真正接纳中,不矮化孩子。
不神化自己,就是不高高在上叫嚣“想当年,老子如何如何”。
不矮化孩子,就是不拿自己的专业贬损打击孩子“这有什么难的”。
老师的孩子不一定学习好,科学家的孩子未必就天资聪慧,北大教授的孩子未必就考第一名……
天道的真相之一,是均值回归,是进化差异,是老天不会让你家祖坟一直冒烟,而不给别人家祖坟机会。
愿这个分享,能让来信的你明白:
当你盯着你家孩子只考了班级30名崩溃绝望时,不要忘了班里有60个人,后30名的家长不会因他们孩子考得不够好,而扔掉孩子,干掉自己。
养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破执的过程。
破除对完美自己的执,对自己面子的执,对外在评价的执,对名利妄念的执,对炫耀攀比的执,对唯我独尊的执,对过度期待的执,对风光无限的执……
而后,接受平凡,接受无常,接受现实,接受实相,接受天道。
最后,修得清澄,心生欢喜。
作者 |
刘娜,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素年锦时FM
一本有温度的声音杂志
最新文章
⏩在任何单位,做牛马你就输了
⏩磁场混乱,是一个人倒霉的开始
⏩“你后悔嫁给那个人吗?”几位已婚女性的回答,揭示了婚姻的4条惊人真相
⏩当你老了......
⏩一生中最好的年龄,是什么时候?
⏩第一批“返乡潮”来袭:卷不动的中年人,提前回家过年
⏩当你被人讨厌、攻击时,记住这1句话,你就赢了
⏩没有边界感,是一个家庭痛苦的来源
⏩2025年,为自己充电的最好方式
⏩一个人最大的自律:闲事少管,闲话少说,闲心少操
⏩一旦读懂人性,便不会为情所困
⏩在单位:不说三话,不透三底,不帮三忙,不交三人
⏩《小巷人家》⑩ | 小巷生活远去,人情温暖仍在
⏩《小巷人家》⑨ | 瞒着父母结婚的年轻人,后悔了吗?
⏩《小巷人家》⑧ | 读书与不读书,人生的上限不一样
⏩2025年,旺自己的最好方式
⏩《小巷人家》⑦ | 利用别人的同情,也是一种“恶”
⏩《小巷人家》⑥ | 青梅竹马的爱情,能修成正果吗?
⏩《小巷人家》⑤ | 命运的巨变,总是悄无声息
⏩《小巷人家》④ | 远亲不如近邻,两个女人的革命友谊
《小巷人家》③ | 学会拒绝别人,是善待自己的开始
⏩《小巷人家》② | 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不是贫穷,而是偏心
⏩《小巷人家》① | 分配房子的年代,人们会更幸福吗?
⏩贫穷,大抵是因心力太弱
⏩《琼瑶自传》⑩ |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琼瑶自传》⑨ | 经济独立,才是你最强大的底气
⏩《琼瑶自传》⑧ | 婚姻里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
⏩《琼瑶自传》⑦ | 找一个志趣相投的人相爱
⏩《琼瑶自传》⑥ | 寂寞的十八岁,苦涩的初恋
⏩《琼瑶自传》⑤ | 若能现世安稳,谁愿颠沛流离?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悟性太低
⏩《琼瑶自传》④ |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我认识的教师子女,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
⏩《琼瑶自传》③ | 学会别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成为强者的第一步:走出怨妇叙事
⏩《琼瑶自传》② | 坎坷的童年,造就精彩的人生
⏩出演《好东西》的宋佳,当妈之后,更火了
⏩《琼瑶自传》① | 一个人的格局,基本来源于小时候
⏩认知越低的人,叫得越狂
⏩深夜,浙江男子绝望报警:转告我妻子,我要死了
⏩“新型省钱”正在流行:抠抠搜搜花钱,大大方方享福
⏩中年以后,和激活你的人在一起
⏩上班摸鱼,苏东坡比我们专业多了
⏩轻度抑郁的人,多半有这3个好习惯,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看了衡水中学厕所文化墙,才明白:人这一生,要被孩子渡一次
⏩女人,不要立节俭人设
⏩真正好的工作,都会让你感到痛苦
⏩《小巷人家》:关系错位,是一个家庭不幸的根源
⏩《聊斋志异》⑩ | 颜氏:走出家庭,是女子实现自我的开始
⏩《聊斋志异》⑨ | 连城:三世情缘,爱能胜天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