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的粮食价格很高

时事   2024-07-03 20:08   江苏  

《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我悬壶开业,门诊虽定诊金一元二角,实际上,当时人对一枚银元看得很重,超过一元以上,更是一件大事。所以有时病人付四角或六角,甚至不付钱,我也照样替他看。初时打开业务,真是难到极点。
那时米价,每担是四元左右,小家庭一夫一妻的话,每月三四斗就够了,子女多的人家,一个月也不过吃一担米而已,所以银元的地位还是相当稳定。
那时节上海的人口,不过二百万,米是由松江、常熟、无锡、太仓等地供应。后来人口渐渐增加,米商就向暹罗购买,米质干燥,价格较廉,可是涉及外汇问题,所谓外汇是跟着金子价格走的,有时金贵银贱,有时银贵金贱,常有波动,因此也牵动到米价有时跌三四角,有时涨三四角不等。
一般民众,对米价最敏感,吃到便宜的米,好像开心得很,吃到贵米,就有米珠薪桂之感。其实米价上下相差不过几角钱而已。

我开业一年之后,门诊情形渐入佳境,因为一元二角的定价,实在定得太高,当时的老年名医收费也不过如此,所以业务进展很慢。足见从前一个少年医生要厕身于名医群中,实在是不容易的。但是做了一年之后,除了特约的商店职员们之外,门诊也有十号左右,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了。
由于每天病人不多,因此每来一个病者,我就有机会仔细辨证,而且空闲时多,可以不断地看书、翻书,这样耐心地研究和苦守着,对我学识方面很有帮助。
 


大家注意,陈存仁是将米价和银元挂钩的。
当年很流行,将一切东西都同米价挂钩。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在民国时期,吃粮食还是一件大事。
当时中国的农业技术很差,即便相对和平时期只能勉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上世纪30年代,农业大省山东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小麦146斤、大麦152斤、高粱204斤、大豆177斤、谷子223斤、玉米184斤、地瓜1416斤。
要知道,今天中国小麦的平均亩产有700多斤,差距还是巨大的。
所以民国时期的粮食自给自足,可不是说人人都吃大米白面。
五六成农民依靠杂粮度日,根本吃不上米面。
所以,大米白面价格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大事,人人都很关注。


产量不高导致,民国粮食价格比今天要高得多,还会不断波动。每天的粮食价格,要根据今天的丰收情况,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数量,以及国家经济情况综合决定。
好在时代是进步的,民国时期最低程度可以进口外国粮食,比如暹罗米。虽然暹罗米的进口,损害了中国农民的利益,会压低了粮食价格,最低程度可以大面积制止饥荒。
明代末年,国家之所以崩溃就是因为北方全面饥荒,持续多年。
当时没有海外大量进口粮食的说法,最终导致大明灭亡。
萨沙的读书随笔第84集

萨沙1928
近代军事历史资深作家萨沙。坚持文章原创,每1篇都是精益求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