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讲史堂第二千六百六十三期】反清老百姓坚守江阴3个月后被屠城:1645年8月22日江阴大屠杀开始(历史系列第1406讲)

时事   2024-08-21 18:53   江苏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反清老百姓坚守江阴3个月后被屠城1645年8月22日:清军攻破江阴市,开始了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的屠城。



江阴屠城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满清在江南地区多次屠城中的一个而已。

1645年6月,满清任命方亨为江阴知县。

明代江阴是一个县城,隶属常州府。虽然仅仅是一个县,江阴是江南一座名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城。江阴的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是江南的一个大县。



更重要的是,当地崇尚读书,读书人众多。仅仅宋代,江阴青阳葛氏一门就考取进士33人之多。

到明代,江阴文风更强。比如明景泰七年(1456)秋,南直隶(南京)、北直隶(北京)乡试中,南闱解元吴启、北闱解元徐泰都是江阴人,江阴小小县邑取得“一秋两解元”的佳绩。

弘治八年(1495)南直隶乡试(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考试合格生童汇江宁考试),一科取举人126名,其中江阴县就中举人15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江南一带广传江阴“一科十五举”佳话。



除了文风盛行以外,江阴人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反而颇有勇气。

人家说徐州是四战之地,从古至今发生了无数次大战,所以当地民风彪悍。

江阴同样是一个倒霉的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江面到了江阴这段,突然宽度大为降低。那么,想要封锁长江下游,最好的方法就是扼守长江江阴要塞。

于是,从古至今江阴这里发生过很多大规模战役,当地人也见识过各种战斗。

明太祖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天下,于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攻打江阴,曾以元朝两淮运司宋文瓒对元主说的话“江阴要害,不急选知勇以图戍守,东南财赋非国家有矣”告诫将士,视江阴为夺取胜利的要害。江阴城民奋起响应明军,赶走张士诚派来镇守江阴且凶残成性的朱定。明军攻占江阴,朱元璋派定远侯吴良镇守,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军在江阴境东巫子门大破张士诚兵,成为明攻克苏州的决定性一仗。

不过,明朝是从内部崩溃的,并非被满清从外部消灭。



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杀时,满清还被牢牢的挡在山海关外。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小冰河时期的长期自然灾害,导致大明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在没有全球贸易的时代,大明根本无法弥补数千万居民的粮食缺口,坐视农民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造反。

只要不能解决粮食问题,这样的农民军是杀不完的,最终必然是明军彻底崩溃。



其实,明朝已经到了封建王朝周期规律的最后期,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进入了“历史垃圾时间”。

一旦到了这个阶段,任何人哪怕是诸葛亮、司马懿也无法挽回大局,就像一个人无法张着手臂阻挡雪崩一样。

崇祯皇帝自杀时,中国尤其是北方局势是很乱的。当时明朝北方政权大体崩溃,皇帝也死了。华北地方主要是明朝残余力量、李自成大顺军以及地方豪强地主分别控制,七零八落,各自为政,到处都是瘟疫和饥荒。

在满清和吴三桂联手在一片石击溃李自成的时候,北方汉人已经没有实力阻挡满清大军的推进,明军实力早就被李自成火拼光了。

满清大军迅速南下,北方大顺军政权土崩瓦解,李自成没多久也在九宫山。

此时在南京建都的南明弘光政权没有实力,同时还有军阀左良玉和马士英内讧,导致军事防御极烂。



清军在1645年3月南下,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军事抵抗就在4月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宁死不降,率领数千士兵死守,但也只守了短短几天而已。其中清军发动总攻后,由于扬州守军太少,连1天也没有守住。

虽然清军攻破扬州并没有什么损失,却要杀一儆百,于是豫亲王多铎下令进行残酷屠城。

清军占领扬州是25日,直到10天后才开拔离开,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十日。

这十日内,清军士兵将扬州城内和周边农村的汉人,不管男女老幼富人穷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史书这么记载扬州大屠杀:“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



扬州遭受屠城后,本无实力的南京弘光政权也迅速垮台。清军顺利的渡江占领镇江、常州、南京等地,没多久弘光帝被俘,押送到北京处死。

至此,江阴的汉人尚且没有大规模反抗清军的行为。毕竟南明军队尚且完全不是对手,靠老百姓又如何同几十万清军对抗?

然而,6月的剃发令点燃了江阴老百姓的怒火。

6月26日,江阴知县方亭传达了剃发令,要求江阴老百姓在三天之内完成剃发,引起了公愤。

汉人对于头发是非常重视的,成年男性一般不会随便剃发,更别说留鞑子这种辫子。

上面也说了,江阴当地文风盛行,读书人众多。且不谈自己留辫子无脸见人,此举更是侮辱了列祖列宗。当年蒙古人建立元朝,在中国实行暴政,也没有强迫民众剃发。



江阴的读书人人人反对,跑到县令方亭那里表示反对。方亭本来是大明的举人,此刻完全站在汉奸角度大骂众人。江阴读书人也不怂,骂道:“你身为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不知羞耻吗?”

方亭见威吓不住众人,又开始怀柔,召集百余名读书人和乡绅,要求他们立即剃发。

众人表示其他都可以服从,剃发则是万万不可。

方亭见劝说无效,拂袖而去,留下一句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话不但惹恼了众多读书人,甚至连县衙的官吏也极为不满,暗中帮助老百姓。

方亭唯恐处理不好剃发问题,引起清政府的严厉处罚,就立即向常州府的豫王密报江阴百姓造反,希望立即派兵镇压。而县衙的官吏将这个消息,秘密告诉了百姓们。以满清在扬州那种德行,恐怕就算江阴老百姓现在剃发,也是难逃一场大屠杀了。



到了这种地步,就是官逼民反。于是,江阴老百姓干脆申请知县方亭,将县衙的清朝官吏斩杀,随后推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消息传到常州府,知府宗灏也没当回事。当时全国各地都因为“剃发令”在大闹,知府宗灏派兵300人去镇压。结果这300士兵刚刚到达秦望山下,就被埋伏已久的江阴义军伏击,全部被杀。

眼见自己的军队被歼灭,这可是大事。于是,清军再次决定杀一儆百,派出数万大军攻打江阴城。

同样道理,江阴城的义军数量有限,清军需要出动数万大军去进攻吗!

另外,为什么满清这么看重剃发,一定要强迫汉人剃头发呢?



其实,剃发令是满清识别汉人是否为顺民的方法。

在满清统治者看来,如果不愿意剃发,就是不肯归顺满清的异己,是王朝的不安定因素,最好赶尽杀绝,不留后患。

所以,清军从6月开始以庞大兵力猛攻小小的江阴城。

当时江阴城内居民还有约3万人,自知无论投降与否都是死路一条,反而豁出去死守。

而江阴是个富裕的地方,而清军反应较慢也为义军提供了准备时间。

此时,江阴城内已经储存了一部分粮草弹药,尤其关键的是有红衣大炮百余门和上千支火铳。

双方拼死战斗,长达2个月内,清军竟然拿江阴城没有办法。



与此同时,距离江阴不远的嘉定老百姓也阻止义军,对抗“剃发令”。清军调动大军进攻,嘉定义军的准备不如江阴充足,在7月初就被攻破城池。清军入城后立即屠杀,沿着街道挨家挨户杀人放火,连偏僻小巷也不放过。除了杀人以外,清军还奸淫妇女,堪称无恶不作。

清军见到妇女时,如果发现对方相貌丑陋或者年老,当场砍死。如果是大家闺秀或者民间长得美貌女子,则掠入民房内,不分昼夜轮奸,这些妇女十个也活不到一个。

一些妇女为了避免遭受这种命运,选择跳井跳河而死。嘉定城内河中,到处漂浮着女尸,惨不忍睹。



即便如此,嘉定附近老百姓仍然拒绝剃发,于是清军又连续进行了两次屠城,连嘉定乡村居民也被屠杀殆尽,共有2万多人被杀。嘉定被屠杀时,附近的太仓、松江也先后遭遇屠城。

至此,江阴义军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更是誓死防御。



到了8月中旬,在松江等地屠杀的清军开始增援江阴,清军总兵力提高到7万人,还调来了大量火炮。

这样一来,江阴义军就实在坚持不住。

到8月21日,坚守城池81日的江阴城破,清军200门大炮轰倒了东北城墙,攻入城内。

义军领袖阎应元在东城城门上题“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随即,义军同清军展开巷战。混战中,阎应元身中数箭,无力继续作战,选择跳水自尽。清军跳入水中,将其生擒。面对清军的恐吓,阎应元大声怒斥,坚决不下跪。清军恼怒之下,将其小腿砍断,才迫使其下跪。当晚阎应元伤重而死,死前仍然拒绝投降。

另一个义军领袖陈明遇见城破,放火烧死全家老少43口后,持刀同清军肉搏,最终身负重伤,靠在墙边站立而死。



清军在8月21日攻破江阴城,在22日,贝勒博洛下令屠城。

于是,清军又在江阴进行血腥屠城,而且手段更为凶残,有很多虐杀事件。史书记载:城破后,江阴城外的各个村镇内,都出现了清朝的骑兵。随后,清兵开始抢掠村庄。其间摔死了不少小孩儿,一些四五岁的小孩儿甚至被清军用长枪扎穿后挑向空中,而另一些小孩则被丧心病狂的清兵当"毽子"踢来踢去,直至小孩儿身死。



3日后,城内仅有藏于古塔中的老幼53人幸存,至少数万人被杀。

江阴城内一名大家闺秀,自杀前写了这么一首诗:“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萨沙1928
近代军事历史资深作家萨沙。坚持文章原创,每1篇都是精益求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