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讲史堂第二千六百六十一期】二战德军没有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1942年8月19日斯大林格勒打响(历史系列第1404讲)

时事   2024-08-18 23:59   江苏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二战德军没有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吗?1942年8月19日: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开始。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军已经开始大量使用SVT40半自动步枪。

而武器更精良的德军,确实清一色的手拉单发毛瑟98k步枪。在斯大林格勒这种城镇战中,半自动步枪可以轻松压倒单发手拉步枪。

那么,二战时德军没有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吗?为什么?



二战时期,各国都意识到传统的单发手拉步枪已经过时,开始换装半自动步枪。

根据二战后各国完全淘汰单发手拉步枪来看,这种步枪确实已经过时,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才是未来。



在二战中,换装最牛逼的国家自然是美国,从1941年开始装备了大量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400万支,美军达到了人手一支的水平。

加兰德的外号叫作“八大粒”,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也很喜欢用这支枪,认为它火力旺盛、精度很好。

加兰德一直在美军服役到1957年,才被更先进的M14式半自动步枪淘汰。



苏联则大量装备SVT40半自动步枪,总数高达160万支。

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很多步兵师中,平均三支步枪中就有一支SVT40。

SVT40的性能也颇为优秀,可以装弹10发,射速快,精度高。

一些苏联狙击手,直接使用安装瞄准镜的SVT40作战,其精度的优秀可见一斑。

SVT40也是一直装备到二战结束后多年,才被SKS半自动步枪取代,后者就是中国军迷耳熟能详的56式半自动步枪。



轻武器一向很垃圾的日本,也在1945年制造了四式半自动步枪。只是日本没来得及大量制造,就直接投降了。

那么,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装备半自动步枪呢?

这要从头来说。



二战初期,德国确实不重视半自动步枪,原因不复杂。

早期德国陆军步兵班的战术,基本完全围绕着班内装备的MG34机枪,其他步枪兵只是辅助作用。

在德国人看来,步兵班的单发手拉步枪毛瑟98k、MP38/40冲锋枪,用来掩护机枪已经足够,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反而过剩了,甚至会浪费弹药。

更重要的是,当时德国的敌人波兰、法国、英国等国均没有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

然而,德军很快就意识到,步兵班围绕着机枪的战术已经过时,不符合实战需要。

在1940年法兰西战役结束以后,德国陆军就基本放弃原有的战术,转而将步兵班灵活的分为若干小组作战,机枪的作用也有所下降。

由此,毛瑟98k射速不足的问题,就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德军很清楚,在步兵近距离作战中,火力的压制性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射击精度。

简而言之,敌我步兵小组交火时,首先要以我方强大的火力,或者说弹药投射密度,将敌人压制住。只有压制住敌人,才能进而谈得上射击精度,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战斗胜利。

所以,步枪的射速和装药量变得重要起来。

德国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很快研究了实用性半自动步枪。



G43半自动步枪有个大哥,叫作G41半自动步枪。

G41是德军在1941年,由德国瓦尔特公司研究的半自动步枪。

客观来说,这个时间点相当的早。

美国M1加兰德步枪虽然1937年就完成设计,大面积装备部队则是1941年的事情。

同样,苏联的SVT40也差不多,投产第一年的1940年只生产了6万支。

可以说,德国装备G41的时间并不算迟,关键G41自身有问题。



G41的枪口装有环形导气活塞,利用发射枪弹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解锁、后坐,完成抛壳、子弹上膛,有效实现半自动射击。

G41有几个特点,一是使用毛瑟标准步枪弹,而不是使用短步枪弹。标准步枪弹提高了G41的威力和射程,代价也是明显的;二是它使用10发弹仓而不是弹匣供弹。装弹时,士兵需要将2个5发弹排装填到弹仓内,随后可以连续单发射击10发,火力压制性远远超过单发;三是它的射击精确度很高,不亚于毛瑟98k手拉单发步枪。

G41是德国第一款半自动步枪,在1944年停产前生产了大约12万支。

相比美国苏联动辄上百万支的数量,显然G41的产量不高。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G41的设计上有缺陷。



其一,G41的重量较大。

G41重量为4.6公斤,而毛瑟98k只有3.7公斤,差了接近1公斤。

其二,枪口环形导气活塞的问题。

这才是根本性的缺陷。

G41的枪口活塞设计上有缺陷,远比平行杠杆导气活塞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如果想要保证枪支正常,士兵必须经常进行维护保养,不然就可能导致无法射击。

更要命的是,即便枪支保养的很好,仅仅因为战场中有沙土、小石块进入活塞,也会导致它变形失效。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G41的可靠性不佳。

德军作战的区域非常之广,从北面的苏联的冰天雪地,到南边北非高温的沙漠,枪支不可靠等于无法使用。

为此,德国大兵对G41极为不满,认为该枪太娇气,同毛瑟98k无法相比。



其三,装弹困难。

G41外形看起来有个弹匣,其实是一个固定的弹仓。

同美国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一样,G41无法通过直接更换弹匣装弹,而是必须向98k单发步枪一样从上方向弹仓内安装子弹,将子弹下压进入枪膛。这样安装10枚子弹的速度很慢,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

这里有个悖论,手拉单发步枪的射速不会太快,因为士兵需要不断的用手拉枪栓。

所以,毛瑟98k装的5发子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射击完毕,不能一下子就把子弹射光。



G41则是半自动步枪,无须手拉枪栓,只要士兵扣动扳机就能射击。

大家看看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电视剧《兄弟连》中,美国大兵在战斗中通常会疯狂扣动扳机,在几秒内就将M1加兰德的8发子弹全部射光。

也就是说,G41出现的火力中断,比毛瑟98k要大得多。实战中,火力中断就意味着敌人会占上风,己方非常危险。



第四,G41制造难度很大,产量有限。

G41是一款对零件要求很高的步枪。

该枪的加工过于精密,需要采用精加工机床,导致造价很高,制造速度也慢。

这不符合全面战争的需要,毕竟G41大量制造时,德国已经入侵了苏联。

此时的德军需要大量的武器补充实战的损耗和编组新的部队,毛瑟98k步枪在二战中共制造了上千万支。

显然,G41的产量不可能很大,难以大量装备部队。

G41不受德军欢迎,被认为不实用。

德国认为缴获的苏军SVT40步枪,要比G41强得多,也更可靠。有趣的是,苏军同样对SVT40有很多抱怨,理由同德军抱怨G41差不多。



G41的问题很多,德国工程师修改了设计,移除了原有的枪口环形导气活塞,从而改用与其他同期半自动步枪(如M1加兰德、SVT40等)相同的平行杠杆导气活塞。

G43枪械结构还是比较复杂,故障率却少了很多。

G43的弹仓改为可拆卸的10发装弹匣,可以实现快速装弹,提高火力持续性。

该枪采用大量冲焊熔铸工艺的零部件,由此大大提高了产量,可以适应大规模战争。

另外,G43的重量也有所降低,从G41的4.6公斤降低到4.1公斤。



二战期间,G43共生产了40万支,是G41的3倍有余,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G43步枪是二战一款经典武器,就性能上来说是世界一流水平,可惜生不逢时。

G43半自动步枪大规模生产是1944年,此时著名的STG44自动步枪已经大量装备德军。

从1943年量产到战争结束,STG44自动步枪共制造了40多万支。

此时,G43半自动步枪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作为传统单发手拉步枪毛瑟98k的替代者, G43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差距,优势是火力的持续性、压制能力。

但是,在火力持续性和压制能力上,G43根本无法和STG44相比。要知道,STG44使用30发弹匣,还可以全自动射击,火力相当于轻机枪。

G43相对于STG44的优势,主要是没有使用STG44的短步枪弹导致子弹威力较大,同时在300米到500米的射击精度较高。

二战期间步兵手中的步枪只需要在400米内,甚至200米内发挥威力,较远距离的压制任务由各种机枪完成。



换句话说,G43在较远距离的精度和威力的优势,已经不太重要,STG44的综合性能要强大的太多。

G43似乎可以淘汰,性能更弱的毛瑟98k单发手拉步枪。可惜,G43出现的又太迟,此时德军已经装备了上千万支98k步枪,不是能被任何一种步枪彻底取代的。

受到STG44的冲击,G43成为鸡肋武器,产量也就无法大幅度增加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G43如果诞生在1939年,就很可能取代毛瑟98k单发步枪,成为德军制式步枪。而德军步兵班的火力,也会因为G43有着很大的增强。



可惜,G43半自动步枪出现的太迟,实战中只能配发给步兵班的军士,作为步枪火力的增强。

美军对G43的看法是:“对用惯了粗糙的M1的美国大兵来说,G43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

总之,G43半自动步枪是一款好枪,可惜出现的太迟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萨沙1928
近代军事历史资深作家萨沙。坚持文章原创,每1篇都是精益求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