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
春风拂面来
一
第八条用字的平仄,或依古汉语旧声韵(即平水声韵),或依现代汉语新声韵,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得混用。
根据“基本规则”,对联词语的节奏点位置要做到“声调对立”,这就势必涉及具体用字的平仄判定问题。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平仄”是格律文学的一个术语。在宋代以后形成的平水声韵中,平声就是“平”;其余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但是,由于汉字读音随时代而变化的缘故,平水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分别演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字。这成为当今人们写联、赋诗的一个障碍。对此,《联律通则》明确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实行“双轨制”,即平仄声调的判定,既可以遵循古代“平水声韵”,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规读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但是,在同一副对联中两者不可以混用。无疑,这是普及与传承、提高的需要,也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时代性原则。
二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虚词、两个音节以上的数词等,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纳入节奏。
使用领字、衬字,虚词、两个音节以上的数词等,允许不拘平仄,且可将其视之为嵌入联语中的、与节奏声调均无关的因素或成分,不与前后相连的词语一起计节奏。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在本条所列各种情况中,如果在保证语意表达的前提下,还能照顾到这些字的平仄协调,当然会使对联作品的声律之美更趋精严;若限于语意而不能照顾到这些文字的平仄问题时,也不必视为平仄出律。
(一)领字。
领字,源于古赓歌,是词曲特有的一种句法,对联用之。一般情况下,它处于句首位置,起引领下句(一句或数句)的作用,或在句意转折、过渡之处,起串合、联结各句的作用。领字在对联中的应用,常见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亦分别称之为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当然也有四字领,乃至五字领、七字领等。对联中领字常由动词、副词、连词充当,平仄皆有,虽然上下联之间以平仄相对为佳,但也可不计平仄。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说:“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于联也当如此。
(二)衬字。
衬字,是元曲中特有的句法特点,即在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它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衬字用得恰当,可使句法灵活多样,增强曲文的口语化和形象化特点。衬字在对联中偶有运用,由于衬字多无实际意义,故平仄要求可以不拘:与其对应的字,可用衬字,也可不用衬字。
(三)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同哪些实词或短语表示的语法关系,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协助作用,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等六类。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1)副词,一般是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如“很”“甚”“相”“即”“必”“未”“岂”“请”,等等。一般情况下,可以放宽对仗方面的要求。
(2)介词。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关系的词,如“在”、“和”、“跟”、“从”、“除了”、“为了”、“关于”,等等。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作它的宾语,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因为介词本身并无实际意义,在介宾结构中只充当修饰成份,故可以放宽词性及平仄方面的要求。
(3)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常用的连词,包括并列连词,如“和”“跟”“与”“同”“况且”“乃至”等;承接连词,如“则”“乃”“就”“而”“如”“于是”等转折连词,如“却”“但是”“然而”“而”“只是”“不过”等,因果连词,如“原来”“因为”“由于”“以致”等:选择连词,如“或”“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设连词,如“若”“如果”“假如”“要是”等;比较连词,如“像”“好比”“如同”“与其……不如”等;让步连词,如“虽然”“尽管”“纵然”“即使”等。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一般它在联语中只有语法上的功能,没有修饰作用,故连词的词性与平仄要求可以放宽。
(4)助词。
助词,是指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时态助词,如“了”、“着”、“过”等:语气助词,如“吗”、“呢”、“吧”、“啊”等。除在句尾这样的关键位置之外,联语中的助词词性与平仄要求允许从宽,即在词性与平仄上能调适自然好:难以调适时,从宽不论,以保障内容为要义。
(5)叹词。
叹词,是指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一类词,可以表达惊讶、赞美、怨、叹息等情感,常用的有 “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嗯”等。叹词具有独立性,它不跟其它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但能独立成句。对联中的叹词一般可以不拘平仄相对之要求。
(6)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类词汇,如“乒乓”“扑哧”“扑通”“喀嚓”“滴答”“丁东”“叮当”等。对联中运用拟声词,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觉,在平仄要求上可以适当从宽。
(四)数词。
数词,指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干、万、亿、兆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暗含了数目的字,如“孤”“半”“并”“满”等,也可以视为数词。数词的相对,能做到平仄相对并按音步交替固然好,但在依循平水韵论平仄时,众多的数目字中只有“三”“千”等极少个平声字,绝大多数的数词是仄声,所以,习惯上两个音节以上的数词很难做到声调的对立,原则上允许不拘平仄,其节奏点均在与其相连的量词上,且平仄对立。例如,“近约十二万年后”、“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百八十记早晚钟声”等,这样的联句、用法很多,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联律通则》作此规定,求实求是,不在既有术语概念上自缚。
三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避免三仄尾;忌讳三平尾。
关于避忌问题,就像律诗有诸多的避忌一样,对联文体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尽量避免或严格禁止的现象。《联律通则》主要列举了对联中应该避忌的三个问题,即上下联内容合掌、上下联语中有不规则重字,以及在律诗句式中出现尾字三字皆平。对于对联中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联律通则》只开列了在律诗句式的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尾字三字皆仄的现象。
(一)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上下联遣词用句所表达的内容、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这是撰写对联的一大忌。对偶修辞的本意是通过上下联句对举,而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及内涵容量,但,合掌的联句却字多意寡,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造成了词语的浪费,且徒增累赘,故应避忌之。尤其是“基本规则”中要求词性对品,一些对联爱好者错把“合掌”当工对,这种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九州千古秀;四海万年青”之类的联句,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犯了“合掌”之忌。又如,“神州一派春色;祖国无限生机”、“岁增岁岁风光好:年复年年气象新”、“启后承先兴大业:开来继往展宏图”,这些联句中,类似“神州”与“祖国”、“岁”与“年”、“启后承先”与“开来继往”等,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属于合掌。所以,在创作对联时,要善于避开同义词或近义词,如上联用“四海”,下联则用“千秋”,一横一纵,时空交叠,令联语内容丰厚,意境深邃。
(二)忌不规则重字。
所谓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不规则字。在联文中运用叠字修辞技巧时,必须做到上下联中与重(叠)字相对应的必须是另外一个重(叠)字,亦称之为规则重字。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完美的对称性,而且增加了联语的难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规则重字却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作为一般的应酬之作,由于作者一时失察而造成了不规则重字,也不必进行深究,古人传世名联中也偶有不规则重字出现;但在为正式场合撰写对联或参加征联比赛活动时,务必细致检查,避免不规则重字的出现。
(三)律诗句式中,仄收句尽量避免三仄尾:平收句忌三平尾。
这一规则源于律诗。对于律句中的平仄,古人有所谓“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意思是说七言律诗句的第一、三、五字(五言律诗句为第一、三字),可平可仄。这种概括,对初学者可能有些帮助,但也引起一些误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现“孤平”与“三仄尾”“三平尾”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律诗中一概不允许,但,在《联律通则》的规定中,“孤平”者不忌;“三仄尾”者尽量避免:“三平尾”者不允许。需要注意的是,“三仄尾”只是指五七言律诗句式而言,非五七言律诗句式,或一四句式的五言、三四句式的七言,则不必拘求。例如,春联“爆竹随心伴笑语;春风得意谱欢歌”,上联收尾“伴笑语”为“三仄尾”,应尽量避免,在确实无法避开的情况下,也可入联。而春联“美酒千盅辞旧岁;梅花万树迎新春",下联收尾“迎新春”为“三平尾”,属于忌讳之列。
。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景联浙里| 开展楹联专项排查 提升地方文化品位 ——文成县楹联专项排查工作简况
景联浙里| 发挥楹联文化价值 展示诗画浙江形象 ——浙江诗联界全力参与景区和文化场所楹联专项排查提升工作
景联浙里 | 吴兴区联合市诗词楹联学会开展重点场所楹联专项排查提升工作
景联浙里| 江山市楹联专项排查工作顺利进行
景联浙里| 海曙诗社楹联清理专项小组 赴天一阁·月湖景区开展楹联专项排查提升工作景联浙里| 发动“楹联侦探团” 争做余杭楹联文化卫士 ——余杭区别开生面开展楹联排查提升工作
景联浙里 | 重要文化场所、地标性建筑、旅游景区楹联常见问题示例分析
主 编:徐吉鸿
副主编:徐燕萍
本期责编:顾盛红
组 稿:张振辉
终 审:郭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