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防“艾”不防爱
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37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行动!今年的主题是“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Take the rights path: My health, my right!”),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而高校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中疾控艾防中心相关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3000例左右15~24岁之间的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而新发感染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以性传播为主,特别是同性性传播。高校成了艾滋病的高发地。大学作为人生的新阶段,原本应该是追求知识、塑造未来的美好时期,却频频有大学生受到诞生不到半个世纪的病毒所困扰,影响终身,这也为我们所有大学生敲响了警钟。
艾滋病的症状科普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全身性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于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潜伏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5年,亦有长达10余年者;艾滋病的窗口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形成抗体所需时间)一般为5周左右。
携手防艾,为艾宣传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症状,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
(2)无症状感染期。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
(3)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
(4)艾滋病期。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低热超过一个月。慢性腹泻超过 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10%。患者有突发的咳嗽、气短、血氧分压下降等肺功能衰竭症状,常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体虫病、隐球菌脑膜炎以及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病症。
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知“艾”防“艾”,时不我待
01
了解传播途径
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无保护的性行为是当前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输入受到感染的血液、不安全规范的介入性医疗操作、纹身、穿耳等。
在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期间在母亲及其婴儿中传播。
02
具体预防措施
保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是预防性传播的最有效手段。
拒绝毒品。无论是传统毒品还是新型毒品,都会让人失去自制力,造成HIV通过血液、性传播。避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比如不去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洗牙、拔牙等可能引起出血的操作行为。
孕妇如果感染HIV,应及时接受治疗,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必要时使用药物预防和及时检测,用知识和理智为自己的健康和前途保驾护航。
主动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提升个人防范意识。参加校园内的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获取最新的预防信息。
03
及时补救方法
若明确自己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应在72小时内及时求助暴露后预防用药(PEP)机构,通过高危行为后固定时间的检测观察以排除HIV感染。
对于艾滋病的态度
防“艾”不防爱,杜绝歧视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一条红丝带,也是一条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在防“艾”面前,我们是共同的战友。而当今社会,人们却总是谈“艾”色变,甚至不少人歧视艾滋病人。这不仅针对确定携带病毒者及确诊患者,也包括疑似、假定及误诊者;不仅针对患者本人,也包括其家人和共同生活者;不仅包括公开的举动,也包括不公开的行为。
由于艾滋病多数经由性行为传播,艾滋病无形中被赋予禁忌色彩、披上道德枷锁。面对艾滋病,人们羞耻与恐惧的心理往往外化成歧视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歧视呢?
正视艾滋
日常生活接触并不会导致HIV传播!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餐等日常生活接触和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途径传播。因此,一个充满鼓励的拥抱和握手,都绝非“艾”的发生,而是“爱”的蔓延!
严格执法
《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反对社会歧视,合理安排艾滋病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执行艾滋病毒反歧视法,以防止歧视艾滋病毒携带者。帮助更多人在不惧怕耻辱和歧视的情况下寻求测试、治疗和护理服务。
防“艾”不防爱
让爱靠近,让“艾”远离
防“艾”不防爱
青春的我们
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