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武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至此,武汉提出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已获批港口型、陆港型、武汉—鄂州空港型、商贸服务型4个。
今年10月11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内,100吨出口跨境电商货物完成海关查验、航空安检、货物组板等环节后,从机场国际货站“两场一站”专用接驳口驶出,于当日14时顺利抵达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公共国际货站,随后直接装机起飞,标志着两个机场之间出口跨境电商货物的联运中转新模式正式落地。
11月5日,湖北港口集团与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共同举办的鄂鲁港航物贸合作恳谈会在武汉举行,两家企业将合作在湖北建设“北煤南运”前置仓。如此一来,相比铁路运输,每吨煤的综合物流成本可降低约50元。
这是武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一个个缩影,记录着武汉市初步实现从“物流枢纽”到“枢纽经济”的关键转型,助推武汉市作为中部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跻身“强枢纽”城市行列。
“自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以来,武汉积极打造示范样板,始终将延链补链强链作为服务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有力抓手,通过强枢纽、畅通道、促合作,深化交通物流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固本强基,重点项目实施高效能级优化
今年8月7日,武汉光谷航空超级物流中心揭牌。首批7.3吨跨境电商货物从鄂州花湖机场运往菲律宾和科威特,实现了光谷货站、武汉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三地货站之间“货物直通、互为前置”的新业务模式,标志着全国首家网状驳运型航空前置货站正式投运,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货邮效率,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5月28日,武汉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建设项目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配套项目普洛斯武汉航港物流园开园运营,标志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
据悉,该物流园由普洛斯、湖北机场集团及临空投集团公司强强联手投资建设,一期项目总投资约8.89亿元,占地面积约2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包含保税物流中心(B型)、航空物流园、代理人库三大功能区。该项目将加快航空货运站、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工程建设,重点围绕航材航食、跨境电商、生鲜冷链和医药贸易等航空高附加值产业进行布局,积极利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叠加效应,助力天河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发展。
11月1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通过验收,第三跑道工程投运进入倒计时,也意味着2025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将步入“三航站楼﹢三跑道”时代,旅客保障能力将提升至每年6300万人次,武汉市将成为国内第6个拥有三条跑道的机场的城市。
“借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东风,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进强枢纽建设,大力推动45个重点项目陆续实施并发挥效用,在铁水联运能力、集疏运体系、设备更新升级、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牢牢夯实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基底。”武汉市补链强链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湖北组建省市两级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利用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机制,湖北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领导小组、省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武汉都市圈发展领导小组、市交通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等机制协调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工作,形成省市共建、高效推进的工作局面。
湖北省、武汉市先后印发补链强链资金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细则,明确了支持范围、分配规则、工作程序及绩效管理等要求,获得奖补资金已按程序及时下达重点项目。同时,省市围绕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国际通道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大财政配套支持,实施期内省市两级投入达60余亿元。武汉市组建以市领导任指挥长的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补链强链重点项目跟踪协调机制,实行“月跟踪、季调度、年考核”,并详细制定三年推进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对重点绩效指标、重点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将市级重点指标任务分解至枢纽所在区、重点项目单位,季度跟踪调度,年底统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年度奖补资金分配中。
截至目前,45个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中,建成投运或部分建成投运项目27个,总体进度达80.3%。项目完成投资90.71亿元,吸引带动社会投资48.16亿元,基本形成了阳逻国际港、吴家山国际陆港、天河国际空港三大国际物流枢纽发展格局,实现主要枢纽多式联运换装1小时完成率达100%,主要枢纽标准化运载单元使用率达80%以上。
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
▍互联互通,多式联运打通堵点稳链保供
在繁忙的武汉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二期码头,智慧远控岸桥“抓”起一个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平稳放在一辆无人驾驶平板车上,一套操作工序下来仅需两分钟。这是全国内河第一家铁路装卸自动化码头、首家集装箱智慧码头。
按照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安排,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聚焦真正打通武汉港集装箱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加快推进补链强链重点项目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建设,打造“港站同场、运输同场、关检同场、信息同场”的长江内河集装箱铁水联运枢纽典范。
推进铁路进港——武汉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创建铁水联运港站封闭一体化运作模式。项目通过建设疏港铁路专用线,实现港区码头和江北铁路的无缝衔接,有效破解了武汉市集装箱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难题。这样一来,无需再通过港区公路短驳至吴家山或滠口,每标准箱平均减少1000元公路短驳费用。
实施智慧运营——武汉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通过全港区覆盖的5G网络,实现集卡无人驾驶、铁路和堆场轨道吊远程操控、火车车皮和集装箱自动识别、火车自动定位、岸桥智能理货、智能闸口等场景落地,实现港口生产作业效率提升20%至30%。
发挥枢纽效应——武汉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构建“干支衔接、枢纽集聚”联运网络,扩大与长江沿线以及汉江、赣江、湘江等支流航线合作范围,深化与中铁武汉局、成都局及沿线港口、货代企业等的合作,大力发展江海联运、铁水联运业务,以成都至上海为例,铁水联运较单纯铁路运输每标准箱节约成本超1200元,较单纯水路运输模式节约时间10天以上。
11月1日,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完成,武汉市政府储备粮库(江北)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建成后为建设武汉港口型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提升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北粮南运集散和进口粮食中转基地,对打造武汉港口型物流枢纽、中部多式联运中心、区域供应链服务平台等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市加快建设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打造运贸一体、金融赋能、平急结合综合货运枢纽和粮食供应链平台。打造的长江经济带粮食物流核心枢纽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被纳入全国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武汉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武汉市通过开展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各种运输方式高度集成的多功能一体化粮食多式联运组织基地,在园区实现了水运、铁路、公路和散粮运输皮带机廊道一体衔接,可以实现码头到铁路散粮中转高效无缝连接,减少装卸流程缩短运输时间,提升散粮中转运输效率,推动粮食物流安全运输和降本增效。
组织开展“北粮南运”“进口粮食调入”和“长江中游区域粮食调出”等多条联运线路,通过园区码头和补链强链仓储项目开展粮食中转,辐射重庆、四川、河南、湖南等中西部区域。目前,已累计完成粮食和冷链产品联运量231.58万吨,运输能力、运输服务、运输效率明显提升。
2022年以来,武汉大力推动公转铁、公转水,不断发挥铁水联运效能。武汉港开通各类集装箱航线30余条,港口中转占比超50%,2023年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296.8%;今年1月至10月,武汉市完成铁水联运运量19.0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3.01%,运量和增速居全国内河主要港口第一,铁水联运线路覆盖长三角、珠三角、华北、东北和中西部主要城市,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佳出海口。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强枢纽功能需要补链强链。通俗理解,就是打通交通物流堵点卡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运输链安全稳定畅通,推进交通物流提质降本增效。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如今的湖北,水运通江达海,涵盖铁水公空的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2023年,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打通水铁公空仓主要的物流运输,保证多式联运之间的信息能够共享,补齐物流短板。
▍出海向新,服务品牌货通全球链通世界
今年10月23日,一列满载55个大柜汽车KD(散件组装)件的中欧班列(武汉)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启程,从阿拉山口出境,18天后抵达俄罗斯克鲁戈洛耶波列。湖北至俄罗斯又增添一条国际物流新通道,为中俄两国贸易往来注入新的活力。
克鲁戈洛耶波列是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图卡耶夫区的一个村庄,中欧班列(武汉)物流通道网络逐步拓展,延伸到俄罗斯城市腹地,为湖北外贸企业提供“门到门”物流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更好地助力汽车配件、整车、电子产品等“湖北制造”走向俄罗斯市场。
此次俄罗斯新线路开通后,中欧班列(武汉)跨境运输线路增加至56条,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8个城市和地区。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武汉)共开行出境班列389列、32330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41.45%、42.94%。
由于运输成本低、运输时效快、流程环节简化,中欧班列(武汉)不仅辐射省内及周边,越来越多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的货物也选择从武汉“出海”。武汉铁路物流中心舵落口营业部副经理付渊告诉记者,今年选择中欧班列(武汉)的客户明显增加,除了湖北省内客户外,公司还对接了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客户。
今年6月,汉欧国际物流园的投用,进一步拉近了中欧班列(武汉)与仓储的距离。“作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项目,园区水铁公空立体化交通优势可实现与中欧班列(武汉)无缝衔接。”汉欧国际物流园区总经理肖运涛表示。
11月4日,满载着多样化货物的华航汉亚1号轮缓缓驶离武汉阳逻国际港。这艘巨轮上,货物种类多样,从汽车配件到生活必需品,再到高科技产品与天然珍品,共计货物321标准箱。4天后,这批货物陆续抵达韩国釜山及日本东京等多个港口。
“以前可不是这样。”湖北中外运有限公司汉亚直航现场工作人员刘双阳看着远去的巨轮告诉记者,华航汉亚1号轮是国内首艘江海直航新船型,能适应内河复杂的通航环境,也能扛下海风。在武汉开通日韩直航线路前,武汉经由水路出海的货物都靠小吨位船舶运输,且需要在上海中转,中途会耽搁2至4天时间。
这一情形在汉亚直航船队“华航汉亚1、2、5、6”号以及“长越1”轮全部投用后彻底改变。华航汉亚1号轮的船长佘顺意感慨,与传统运输模式相比,直航方式可为客户节省路程约3天、降低物流成本约20%。中欧班列(武汉)、江海联运等品牌纷纷出海,武汉阳逻国际港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已实现天天班运营,“泸汉台”集装箱近洋航线、武汉至东盟四国航线、武汉至日韩航线等水水中转航线不断巩固……
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核心功能,推动建设沿海与内陆地区互联互通的统一市场,武汉成立了“沪汉联盟”“湘鄂赣组合”,协同打造长江流域内河集装箱“水上高速”,航线联盟年运输能力达50万标准箱,集装箱货物经武汉至上海航线接力出口至海外目的地时间由原来的5天以上压缩至3天以内。
阳逻国际港。
2024年是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实施工作的收官之年,武汉市将继续发挥好补链强链领导小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等工作机制作用,保障重点项目如期建设、高效运营,围绕支撑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谋划推动一批补短板、强功能的后续项目,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持续发挥武汉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武汉力量。(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