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打破学科、领域、文化和文明界限 | 科技导报

科技   科技   2025-01-24 18:48   北京  

本文探讨了智能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关注智能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如何构建和实现智能系统、智能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和认知过程,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了智能领域的发展。智能系统作为人机环境系统交互的表征,构成要素为人、机器和环境,它们之间的交互是智能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智能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有不同影响,智能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塑造了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文明,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具创造力和适应性的物种。智能既包含数学也有非数学,既有变化的部分又有不变的部分。这些多元成分的存在使得智能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情境,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效益。

智能,不是ChatGPT,也不是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概念和领域,智能是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跨文明的。它需要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理解,并考虑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差异和特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智能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1

智能具有系统性

智能不是一个产品或工具,而是系统性的、生态性的,它需要多个方面、多个能力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形成一个复杂的智能体,并具备自适应能力。这种系统性的智能才能够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任务,并实现人工智能与人机融合智能的梦想。
智能是系统性的,这意味着智能体表现出智能行为不是通过单独的能力或技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多个方面和能力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得到的一个复杂系统。智能包括诸如感知、学习、推理、规划、决策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使智能体能够进行复杂的任务,从而表现出智能行为。这个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和能力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智能体。此外,智能体还需要具备自适应能力。即智能体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反馈信息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

2

智能具有多样性

智能是多样性的,这意味着不同的智能体可以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特点和表现方式。这种多样性正是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和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智能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智能能力可以在不同的任务和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相互补充。不同的智能体可以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对不同的应用需求都起到重要作用。智能体的多样性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它们有不同的优点和应用范围,可以为不同的智能体提供不同的智能支持。
智能既有高级的部分,也有普通的部分。在智能的高级部分,可以看到一些更加复杂和高级的能力和特征,这种高级智能的应用可以使机器具备更加人类化的智能。在智能的普通部分,注重的是机器的基本功能和效果。这可能包括基本的模式识别、数据处理、搜索和推荐等任务。这些普通的智能应用通常是相对简单和常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如语音助手、智能家居控制等。这种多层次的智能覆盖不同领域和应用需求,并且在不同的层次上提供不同的功能和能力。无论是高级的还是普通的智能,都对人类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3

智能既有科技的部分也有艺术的部分

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涉及科学、工程、设计、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具备创造性、想象力、审美等艺术特征。
从科技的部分来看,智能需要具备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等技术特征。智能体需要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各种模型和算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和预测能力。从艺术的部分来看,智能需要具备创造性、想象力、审美等特征。智能体能够创造新的思维模式、构思新的设计方案、生成新的艺术作品等。这些科技和艺术特征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并在不同领域展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效率和美感。

4

智能既有唯物的部分也有唯心的部分

尽管不同的理论学派可能对于智能的本质和来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是一个由多个生物、物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智能是由大脑的神经元和突触等生物学机制所支持的。这些生物特性是基于物理现象以及化学和电子传输等过程的,它们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智能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这意味着,人类的文化、语言、价值观和信仰等社会因素也对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智能既涉及本体论、方法论,也涉及认识论。它不仅考察智能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还涉及构建智能系统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和认知过程。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相互关联,共同推动智能领域的发展。首先,智能的本体论关注的是智能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它探讨智能的实质属性和特征,以及智能体的本质和边界。其次,智能的方法论关注的是如何构建和实现智能系统。它包括研究和开发智能的方法、算法和技术,以及设计智能系统的方法和步骤。方法论的目标是提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使智能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最后,智能的认识论关注的是智能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和认知过程。它研究智能体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来理解和适应环境。

智能中既有“我”,也有“你”和“他”。这种多元成分的存在,反映智能体在信息处理和行为选择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在“我”“你”和“他”的互相作用和协作下,智能体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情境,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效益。

智能的研究不仅仅涉及“我是谁”“哪里来”和“哪里去”的问题,还包括“我不是谁”“不从哪里来”和“不到哪里去”的探讨。在智能领域中,研究人员关注的不仅是智能体的身份和来源,还包括智能体与其他个体的区分。通过研究智能体的特征、行为和功能等方面来确定其独特性。另外,智能体的发展和行为不仅由起源和目的地决定,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当考虑智能体的行动和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它们“不从哪里来”的地方和“不到哪里去”的目的地。

智能的存在和存在性是智能研究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它们涉及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思考和理论。通过深入研究智能的存在和存在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智能的本质和特点,推动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5

智能既包括“知行合一”也涉及“致良知”

在智能领域中,知行合一意味着智能体不仅具备知识和理解能力,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行动中。知行合一的目标是使智能体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高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在智能研究中,致良知的探讨涉及智能体是否具备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通过研究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可以推动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促使智能体在实践中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和更高的道德素养。

世界、语言和生活是智能体发展和运用的三个重要元素。智能体通过与世界的交互和感知获得信息,通过语言与人类进行交流和合作,最终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支持和服务。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正推动着智能技术的进步,并为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广阔的可能性。

智能中既有事实性知识又涉及价值观和责任。对于事实,智能体应努力提供准确和可靠的信息;对于价值观,智能体应尊重多样性和个人选择,并避免强加自身价值观;对于责任,智能体应尽力保证服务的安全和用户的最大利益。这些是智能体发展和应用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注意的方面。

6

智能系统是人机环境系统交互的表征

智能系统通过与人类用户、物理和数字世界进行交互,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智能系统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本质特征。人类作为智能系统的用户和参与者,通过与系统进行交互来传达需求、获取信息、做出决策等。机器代表各种技术设备和智能系统,通过算法和模型来处理和推理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的意图,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环境中的数据和信息被智能系统获取和利用,以支持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和决策。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是智能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在这个交互过程中,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调整,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系统功能。

智能中既有“天”,也有“地”和“人”。智能体需要通过学习和进化,不断完善自身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能力,并且在这些维度上协作和应用,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实现社会价值。同时,智能体也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并且考虑人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智能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在东方文化中,智慧和思考的重要性一直被高度强调。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和技术的发达促进智能化的进程。在东方的思想和哲学的启迪下,智能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反思自身在社会和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而在西方的科技和方法的推动下,智能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的信息和任务,并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效益。

智能中既有变化的部分又有不变的部分。从变化的部分来看,智能需要具备学习、适应和创新等能力。智能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经验、信息和目标,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方式。从不变的部分来看,智能需要具备稳定性和连续性。智能体需要保持一定的认知和行动规律,以便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些变化和不变的部分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智能体在不同的环境和任务中表现出高效、稳健和连续的能力和特征。

智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智能是主动的,因为它需要通过学习、推理和行动来实现目标。在其他情况下,智能是被动的,因为它需要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和指令,并根据这些信息和指令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智能既是有胆有识又是见机行事。这些特征使得智能体能够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灵活应对,并以明智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取得成果。在智能研究和应用中,培养和促进智能体的这些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其效能和适应性。

智能既有自主也有它主,这是因为智能体具备自我决策和学习的能力,但是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和任务目标的影响和制约。

7

智能既是数学的也是非数学的

数学提供智能领域中建立模型和算法所需的理论基础,而非数学的部分涉及感知、理解、学习和决策等方面。这种综合应用使得智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解决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


8

结论

智能是跨越学科、领域、文化和文明的边界的。智能技术可在各个领域间进行交叉应用,并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智能是系统性和生态性的,也是多样性的;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智能同时包含唯物和唯心的部分;智能的研究不仅关注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还涉及道德判断和良知观念;智能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与人类用户、物理和数字世界进行交互;智能既包括数学的部分,又包括非数学的部分。
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和跨文明的发展对于智能非常重要。这样的发展将带来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实现这样的愿景时,也需要关注伦理、隐私和社会公平等问题,确保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利益。
本文作者:刘伟、邹阳洋、孙维一
作者简介:刘伟,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机混合智能、人机交互、认知工程、用户体验、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分析哲学、未来态势感知模式与行为分析/预测技术。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4年第23期,原标题为《跨越学科、领域、文化和文明的智能》,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人脸识别支付:感知风险如何影响用户接受度?| 科技导报
AI也能做心理评估?最新研究进展看这里→ | 科技导报
一文读懂日本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和特点 | 科技导报
透视人机融合:DIKWP模型的多领域应用探索 | 科技导报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持续植物状态诊疗中的科学问题与突破方向 |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
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科技导报
中国科协会刊—《科技导报》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