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天的帖子是个游记,前些天我开着车,带着爸妈,回了一趟阔别已久的故乡——攀枝花,这座美丽的城市是我长大的地方,也是二老奉献了全部青春岁月的地方,留下了我们一家人无数共同生活的痕迹和难忘回忆。他们退休后搬到成都居住,十几年来一直心心念念,越是腿脚不灵便了就越感到魂牵梦绕,这次索性让二老如愿,少一个遗憾。
既然是自驾游记,就离不开聊车,这次我开的是理想L9,不过这不是重点,我会放在文章最后,专门聊聊L9深度驾驶1800km的感受,给纠结于L8和L9,或其他30w出头的SUV的诺粉一些购车决策参考。如果对游记没兴趣,可以直接跳到“关于理想L9”的章节。
瓜子饮料端好,诺式家常风的万字图文,又要开始了。
人老了,就很喜欢怀念过去
诺爸的人生经历很曲折跌宕,他在几年前就开始断断续续写自己的人生回忆录了,从他少年记事儿开始,到饥荒年代和求学之路,先后丧父丧母,讲怎么遇到我妈,武斗差点被弄死,到上山下乡的那些艰苦岁月……不是小说胜似小说,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用手写输入法+手写板,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写,每周都能写个十几页。
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和坚持,以及能把这些陈年旧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细节都能回忆起来,仿佛脑子里有个人肉日记本似的,而我却连上个月哪天参加了同学聚会都想不起。老爸说,想趁自己在糊涂遗忘之前,把它们都写下来,时不时看看,好记得自己走过怎样的一条路。
(图:每次回家诺妈都会把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挨个做一遍,比如茄子夹肉,比如肉汤圆。我特别喜欢这种汤圆咬开后,浸入带着葱香味的汤汁的味道,可惜离开四川后就再没见哪里有这种吃法,甚至周围的人都没听说过汤圆里居然还可以是肉馅,——“那不该是包子么?”)
人老了,身体的确一年不如一年,去年一次回家陪爸妈吃饭时,听我爸嘟囔了句:“可能这辈子都没法活着回攀枝花看一眼了……”当时我也没细想,就说“哪里啊,现在高铁这么方便的,别瞎说~”。后来在网上偶尔看到一个关于“如今的攀枝花”的短视频,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才发现自己也变老了,居然也不自觉地呆在那里回望过去,感悟那些物是人非的情愫了。诺爸一年前那句自言自语也随之涌上心头,于是我下定决心这个暑假要把这件事儿办了。
不麻烦高铁,我来当车夫
知道老爸老妈有“口是心非”的习惯,总是怕麻烦我,耽误我什么的,推迟各种想做的事情,把麻烦和等待留给自己,但又迟迟无法行动。这一次,我故意没有提前透露我的安排,而是在回成都前一天说我要回来一趟,叮嘱我妈不要准备太多菜啥的,我想带你们出去走走。
当爸妈知道我要开车带他们回攀枝花去后,一个劲的说:“弄锅远,开车你好辛苦哟~,高铁只要四个小时……”无论他们怎么“客气”,我还是坚持了开车带他们去。私家车出游,门到门的事儿,肯定比提着行李赶车换乘要好啊,何况我开的还是L9嘛。(我在上海开到L9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让爸妈体验一下国人自主造车有多厉害!理想不是也主打高质量的陪伴嘛~的确很击中我,无论是陪娃、陪老婆,还是陪父母,从拥有这款车的意义完全超越了驾驶本身)。
(图:加油站姐姐是新上岗的,她叫我熄火,我说这车没有熄火功能,但我确认在加油时发动机不会启动了,她不信,跟我反复提醒,还觉得我在逗她玩,就亲自跑到副驾驶这边看了又看,发现真的没有启动按钮,还问我“那你回家后怎么熄火啊?”,我说“直接下车走远,它就自己锁车了”,她最后还是半信半疑地给我加了油,一边加一边说,现在的车怎么设计成这个样子了。)
现在有雅西高速了,从成都开车出发,到攀枝花只需要7、8个小时(不休息的话),650km左右,一路风景壮丽,青山碧水,高速公路就在大山的腰间婀娜缠绕,沿着江河蜿蜒伴行,非常建议喜欢自驾游的诺粉到川西来走走,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待太久的,从这里每个隧道钻出来,全车都会不约而同地喊“哇”,小孩在这样的高速上乘车,手机Pad的吸引力就显得弱爆了,估计会趴着窗户一路望着外面,提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图:成都到昆明这一路,如果不下雨的话,沿途景色完全是赤裸裸的视觉轰炸,在大城市住腻了的可以尝试一下,把车子发运到成都站,然后一家人飞到成都来一场自驾。我们最近把自营车运输业务对外开放给诺粉了,专供爱车托运用,欢迎随时咨询。)
我们早上9点从成都家里出发,中间走走停停,到达攀枝花时已经是下午6点过了,诺爸的老同事们设宴招待。
(图:中午途径九襄(隶属汉源市)时,我们下高速吃了著名的“姜氏黄牛肉”,这里有很多家打一样招牌的,都号称正宗的,都上过某某TV,但据说口味还是有差异。我同学给我推荐了一家,说是最正宗,提前给了门头照片,距离高速下口一公里多,直接按图索骥就好。牛肉有清煮和红烧两种口味,100元/斤,我们各点了半斤(现在我吐血建议只点红烧的),听上去好贵哈,我们三个人就很克制地点了一斤,结果后来发现,劝起劝起都吃不完,最后还剩了好多坨在锅里,实在吃不下了,最后结账人均消费50元。所以你们去的话,悠着点来,莫要眼大肚皮小,吃不够再加都行。)
(图:成都至攀枝花的高速上,行至约一半的地方(石棉境内的拖乌山),有个神奇的“双螺旋”结构隧道,也叫“干海子特大桥”,一半路段在山体外,一半位于山体内,形成两个螺旋状的走线,在极短的距离内完成了大幅度的海拔攀升和下降,如果不是晴天,你会看到高架桥穿梭于云中,被誉为“云端高速”。由于海拔提升巨大,每一圈绕出来的天气和温度都不一样。最高的桥墩高达130m,堪称惊天工程,是我大国基建狂魔才配拥有的逆天之作,非常值得驾车一游。广告打完~)
(图:这里的高速居然还有这种友情提示,难道是高速边上经常有人停车买特产么?可能这一带少数民族多,民风淳朴吧~后来的几分钟我都在盘算,就算有人卖,也得我敢停才行啊!问题是我真想停的话,从我看到有人卖,还得看清卖得是啥,再决定我想不想买,该不该抓住这个机会买,再去判断我该不该停,看左右看后视镜再去策划如何靠边,减速还不能太急,打双闪,直到停稳……这一通操作下来,老子早就开出去好几百米了吧?难道叫我再徒步走回去买?这个场景好难自洽,不知道现实中是不是真实存在和怎么做到的。)
(图:青山绿水围绕的高速公路,一点不夸张吧?)
(图:哪位记得?这像不像在致敬极品飞车里的那个著名的赛道?在007电影《量子危机》中也有出现过哦。)
(图:漫水湾,位于西昌,是发射卫星的地方,开到这里就离攀枝花很近了。)
(图:下午6点整,我们到攀枝花了,从瓜子坪收费站下高速,我在攀枝花的家就位于瓜子坪,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区,当年可没这些高速和设施,看到这一幕,好激动,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图:按照诺式惯例,这时必须晒一下全程油耗,基本都是用油跑的,出发时纯油续航显示920km,到达攀枝花时,显示续航还剩180km,表显值减少740km,实跑632km,这一路毕竟海拔提高了不少。)
我们老了,阳光花城却依然年轻
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之前叫“渡口”,因为靠金沙江边,云南四川两省以江为界,经常有人需要过江,就在这里坐船摆渡嘛,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直到1987年才改叫“攀枝花市”。这座城市比较年轻,因当地发现大量矿藏资源而兴起,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新兴工业基地。当年有50万人才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全国各大城市,很多老工业基地调派进入这个山沟,住荒山,睡席棚,和野狼毒蛇、险峻的自然条件抗争,献了青春献子孙,逐渐把这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图:攀枝花炳三区,当天比较阴霾,否则拍出来效果会很好。)
攀枝花最初只有7户人家和一颗攀枝花树,其他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大军,所以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废话,这把原住民比例几乎稀释到0了)。从小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操着北方口音的老师、医生、商贩和父母的同事们,这些人也是拖家带口扎根这里,攀枝花也因此是全川校园普通话普及率最高的城市(在当年哈),我们念书时,同学之间很自然地全部用普通话交流调侃,直到今天参加同学会也是如此,切换到四川话反而超级别扭。
(图:中学母校如今的操场,早已不是30年前烟尘滚滚的模样了,主席台后面的高楼和右边的校舍在之前也是不存在的,右上角远处类似梯田一样的山曾经是一座矿山——兰尖铁矿,后来矿挖完了就关闭了,现在已经身披绿袍长满植被了,真是人是物非啊!)
攀枝花位于亚热带,日照非常充足,每年最差也有300天是大晴天,昼夜温差大,雨水也比较充沛,经常是晚上下雨,白天又大太阳,这就给了热带水果非常适宜的生长条件,因此这里盛产各种热带水果,芒果、榴莲、石榴、木瓜、莲雾,仅仅是芒果就有20多个品种,几块钱一斤,来了管饱。
(图:路边随处可见卖芒果石榴的农民,好不好吃大家可能没法想象,但尺寸是可以透过屏幕感受的,两个字——巨大。)
曾经的攀枝花因为开矿作业多,治理措施也落后,灰尘比较多,这次时隔20多年回去,发现完全不同了,空气清新,山野盖满绿色植被,似乎目之所及都比曾经鲜艳了不少,手机天气app上的能见度都是30~50km,的确改变颇多,更加宜居了。
(图:以前这些山都是光秃秃的荒山,根本没啥树的。我还在上学时,记得白衬衫穿一天下来,领子上就能看到褐色的脏污,穿两天就必须得洗了,后来才知道这是空气中的粉尘,去德国留学时,衬衫穿一周也看不到领口黑,我当时还觉得很神奇,以为是换了水土,导致自己新陈代谢发生了变化。)
物是人非的寻根之旅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时隔多年回到自己小时候待过的地方,会发现路啊,房子啊,都比记忆中的窄小好多,原来觉得相隔挺远的两个地点,居然没走几步就到了,唯一变大的就是当年爬过的那颗树。
(图:老板娘背后这个坡,一路走上去再拐几个弯就是我以前的家,印象中是很远很远一段,每次和小朋友走下来玩,再走回去都是气喘吁吁的,30年后重走一遍,竟然发现不一会就到了。)
吃完饭,我们一家人趁天还没完全黑,一边散步一边走向我们曾经的“家”,看到这一路的各种景致,30多年来基本毫无变化,无限回忆涌入脑海,三个人抢着抒发感慨。
(图:在儿时的记忆中,周末每每陪妈妈逛街买菜,这条路的左右都摆着地摊儿,中间还能容纳熙熙攘攘的双向人流,现在看起来却窄小了很多,仅够通过一台中型轿车。)
(图:这个丁字路口是放学的必经之路,在这个拐角伞下曾有家卖牛肉千层饼的,饼香四溢,每次路过这里都馋得口水直流。曾经有次我们一家人饭后散步也是经过这里,诺爸看到路边有块西瓜皮,就绕远跑过去踩了一脚,然后在我和我妈意料之中摔了一跤,问其作甚,父曰:“我想体会一下踩西瓜皮为什么会摔。”)
(图:这是我爸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还没上学时就在这里跑来跑去,那个时候,事业单位的双职工上班是默许可以把小孩带去的。那时我妈管几十所学校的卫生工作,有个满是神奇宝物的医务室,所以我从小就认识了很多医疗器械和设备,对视力表倒背如流,有大大小小的玻璃注射器玩,也知道机械式体重秤的工作原理和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图:沿着放学回家的路往家继续走,会路过让小伙伴非常流连忘返的两个小卖铺,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跳跳糖和雪糕。现在,路左边那个店早已人去楼空了,右边那个似乎还在,但小小的货柜里只剩下了香烟,路上完全没了一帮屁孩追逐嬉闹的身影。)
(图:小卖铺旁边那颗当年直径20cm的凤凰树,如今已经茁壮到几乎认不出来了。)
(图:就是右边这一排马路牙子,具体是哪个位置我记不清了,我就是在这里造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骨折。一天放学路上,我看一帮低年级的同学和一个足球一起回家,他们边走边抢球传球,我也不知道咋来的参与感,也冲进去想抢一下子,结果眼疾脚不快,一脚出去,就抡到马路牙子了,一阵剧痛,我就放弃了拼抢,然后强装镇定走回了家。我妈那几天正好出差,我说不怎么痛,我爸就当是软组织挫伤,给我贴了块膏药,然后接下来的几天我依然上学放学,直到一周后完成了期末考试,我妈也出差回来了,看我脚上还肿着,就怀疑是骨折,赶紧拉着我去医院拍片子。然后,看到片子上骨头碎片的那一刻,我的意志就彻底被击碎了,做了复位打了石膏,杵着拐杖回到家里了,躺在床上痛得一夜睡不着,随后的整个暑假都泡汤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挺不可思议,真不知道前面几天是靠怎么挺过来的。)
(图:越走越激动,再往前50m,右手边的那栋楼就是我曾经的家了,我在这里从3岁住到18岁,然后就去清华读书了,再没回来过。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现在可是饭后黄金时间,又逢暑假,楼下却没有任何孩子活动身影和嬉闹声,当年这个时间,我们可都是约着一帮小伙伴,在楼下追来打去的啊,是现在的孩子们都蹲家里玩手机么?)
(图:诺爸摸回到曾经我家的门口,默默地拍了一张“到此一游”照,楼下的老邻居认出了我们,一阵寒暄后,问我们想不想敲门进去坐坐,诺爸怕太唐突,就婉拒了。)
(图:我转身之后,与楼梯拍了张合影,从小到大,无数次我从这里跑跑跳跳经过,脚感极其熟悉的栏杆和楼梯,从我3岁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变化,下次再同框不知道是何年,或者今生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到这个楼梯间,驻足的瞬间眼眶就湿润了。)
(图:这张照片的黑色区域里有两栋楼,我当时好几个同学都住在这块儿,晚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他们是在写作业还是在房间里捣乱,而现在却几乎没有人家亮灯。听还住在这里的老人说,这么多年来人都在往外走,所以瓜子坪基本没有年轻人了,更没有小孩子了,很多房子都空着,人口只出不进,当然就没人接盘了。)
(图:我还记得这里曾经是一家废品回收站,小学的一个酷热下午,我和同学抬着一根钢管到这儿换了两块五毛钱,在同学请我喝了汽水之后,我才知道那根管子不是他家的,后来我就再也不敢帮他抬东西了。)
这次回攀,我还特意去看了看之前念过的小学和中学,中学的楼群已经完全变样,只有大致分布结构复合当年的样子,问了才知道,某年地震把教学楼震出一条大裂缝,学生们可以通过“跳过去就算你厉害”来显示胆量那种,于是教学楼群都成了危楼,整个校园都推倒重建了。
(图:这是我读过的中学,虽然原来的地势和主体布置没有变,但校舍已经全部推倒重建过了。当年我们那个班考出了4个北大2个清华,这种好事儿如此密集地集中在一个班里,属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图:所有校舍的楼房都连通起来,形成稳定的U型结构,抗震效果会更好。)
(图:学校边上有三栋楼,曾经是教师公寓,也是我3岁以前住的地方,现在可谓是一点没变,应该也没几户人还住在这里吧。)
(图:我还记得楼下菱形的花坛,满头大汗的我站在花坛上面,爸爸站在花坛下面,往我背心里塞毛巾,给我系鞋带的画面,仿佛就在前几天。看来花坛里那颗树已经长得很粗了,也不知什么时候被人砍掉了,也许是为了低楼层的采光吧,真可惜!)
(图:转了一圈,幸亏在篮球场遇见一群活生生的少年,才把我从回忆拽回了现实。)
我曾经毕业的小学就在中学下方的坡下,也增建了不少功能性的大楼,为了提高对生源的吸引力,也设了食堂和午休的地方。
(图:曾经就读过的小学,当时叫“攀矿一小”,现在改名了。主教学楼没有变,就是外装更好看了。这个校门口给我留下了很多记忆,每到放学,小商贩就在这里扎堆,当时也没有啥人来管,我们放学了就在校门口买冰棍、汽水、绞绞糖,香辣豆腐皮是一毛五一张。那时候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零花钱的,所以谁买了根冰棍,都是几个好朋友你一口我一口地分享,哪管个人卫生啊,冰棍是不是自来水冻的都不知道,总之非常快乐!)
第二天,我陪爸爸去盐边看了他曾经教过书的学校——盐边中学。最让人感觉温暖的是,这几天去看的所有学校,其实都是规定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的,但门卫得知我们曾经是这儿的学生或老师,想回来看一眼时,都无一例外地对着三个“白发老人”表示欢迎,即便素不相识,也给我们热情的开门指路,非常温暖~
(图:老爸任教过的盐边中学,现攀枝花七中盐边分校。)
(图:一张沉甸甸的画布,写满了每个学生对未来的憧憬,转眼间自己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同龄人了,时间过得真快,祝你们都能心想事成哈!)
(图:这是我曾经念过的幼儿园,我还记得一天下午流鼻血,举手告诉老师,老师把我带去厕所,叫我用冷水敷后脖颈,做过示范过后,我就一直埋头在水槽那,往后颈上不断地浇水,看着血一滴滴顺着水槽流走,整个水槽都是红红的,完全止不住。不知道就这样过了多久,直到我妈来接我,才出手帮我止住了鼻血。整个幼儿园阶段能记得的事情不多,但回忆起来,皆为五味杂陈。)
(图:这是幼儿园的后门天桥,一座两三步就能跨过去的小小天桥,看到它我又立刻被拉回了童年。每到下午放学时,这个门就会打开,小朋友们瞪着大大的眼睛,从门里焦急地往外张望,盼望早点回到爸妈的怀抱,剩到最后的一两个小朋友常常是挂着眼泪等在那里的。)
(图:这可是所有瓜子坪人记忆中的那个砂锅米线店,三十多年过去了还在卖面卖米线,不过据说老板早已跨界做地产去了。)
(图:驱车40多分钟,来到河门口,随着马路变得越来越窄,我们来到一栋已经被铁板封起来的楼房下,爸妈说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却完全没有印象,因为一岁不到时,我们就搬到另一个地方住了,我记事儿起,印象中全是第二个住所的回忆。)
(图: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出生地,虽然我的印象很清晰,但从现在的街道布局上,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房屋、球场和道路了,因为这里后来全部夷为平地后重新规划了住房和道路,连山坡的走势也是新造出来的,面目全非,堪比最熟悉的陌生地。)
新攀枝花,仿佛到了重庆
虽然我曾经住的那个片区,三十年来基本没啥变化,但在市中心(炳草岗)南侧的山麓上,沿着地势向上建了一个全新的片区,仿佛一座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直接铺在了高低起伏的3D桌面上,这是让我意想不到的。当年因为攀枝花空气污染,交通生活不便,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等原因,好多年轻人和退休职工都想着如何离开这座城市,而如今的新貌甚至让爸妈有点想搬回来住。
(图:从攀枝花机场附近看下去的市中心,摄于2018年8月,当时的空气还不算特别好。)
(图:攀枝花的老市区,摄于2018年8月,左上角是当时正在施工的新区建筑物。目前这里已经充满现代都市的气息了,很多年轻人都搬到了这里居住。)
说到攀枝花的气候,夏天热归热,但是树荫下真是凉快,当时家里也没有空调什么的,只有出去晒着太阳才热呢!后来知道这是因为湿度低的原因,而成都、重庆、上海这种湿度大的地方,不晒着都热,身上粘叽叽的很不舒服,必须开空调才能对付。
攀枝花的冬天,那不摆了,堪称完美!四川的都知道,每年有多少人大老远跑来攀枝花过冬,这里还在山上建了不少别墅模样的康养中心,一到11月,就很难找到名额,周边的老人家都想来这里过冬,春节只需要穿衬衫+毛背心,哪里要秋裤?秋裤是啥?
(图:攀枝花普达阳光康养中心,清一色的酒店式别墅。)
(图:攀枝花东华山山脊上的伴山咖啡,景致无与伦比,非常值得去打卡的一个咖啡店,看了一眼价目表,26块一杯咖啡,比我想象的要实惠不少呢!)
(图:伴山咖啡屋顶上的池子,我上去都有点怕怕的。)
渔门镇,萦绕半个世纪的情愫
我们抽出一天专门去了趟渔门镇,这是以前老盐边县城的一个小镇,是五十多年前诺爸诺妈下乡当知青的地方。只是现在因为水电站建成蓄水,淹没了很多地势较低的地方,新的城镇环绕着一汪碧池,格外清新脱俗。
从瓜子坪到渔门镇,单程70km左右,要翻过一座大山,海拔从1000m爬升到2350m后再一路向下,路线蜿蜒曲折,是钟爱运动驾驶的车友日思夜想的那种路线,建议在高德里面看看这条线路(216省道)。海拔升高到1600m以上后,一路上云雾缭绕,能见度骤降,你几乎只能看见前面两台车,如同在仙境中穿梭追逐。
(图:去渔门镇的路都是这样的,很提神。在途径垭口时达到最高海拔2350米,随后一路下山,最终抵达渔门镇。)
(图:这种山路,一旦有个慢车,后面基本要憋一串车子,同理,如果对向钻出来一个卡车,那你也得小心,它后面很可能也是憋了一堆车,很可能它后面正有一台车在借用你的车道超车。)
本地车都开得比较轻快敏捷,我开个大笨车,一路智驾开到这里,刚爬上山路就发现车子跟不上脑子,每个弯道虽然都可以稳扎稳打,但总是明显低于我期望的车速,低到自己都嫌慢的程度。不一会后面就有车追上来,我特别不好意思,赶紧退出智驾,随着大流,被迫小爽了一把。这里需要给理想提第101个建议,山路智驾的车速希望可以提高10km/h左右,目前算法留的余量太大了,我自己接管时可以快出15km/h呢!否则一旦该功能因为车速不合理而失去实用性,等于白搞。总之,特别推荐,适合开宝马、大众、本田、斯巴鲁、保时捷这种车来爽,但请务必注意安全。
(图:在这种条件下,超车是非常考验胆识的,基本没有直道和开阔视野。)
(图:这就是当时爸妈住的地方,现在房子虽已改造,但还在原地,敲开院门,遇到了当年邻居的女儿,并和当年的老邻居通上了电话。)
(图:远处的房子,曾是诺妈当知青时住的地方,现在也变了模样。)
(图:在渔门镇上来一碗正宗的盐边羊肉米线,除了羊肉香嫩之外,这汤也特别好喝,前提是你得吃得惯青花椒的味道哈!)
盐边,二滩
二滩水电站是攀枝花的又一颗明珠,这次恰逢丰水期,我带爸妈又去看了看。
这个水电站于1991年开工,1998年第一台机组发电,完全建成时我已经离开攀枝花去读大学了。二滩电站大坝高达240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大的水电站,全球排名第三,而且由于地处地震频发的横断山区,大坝还有非常NB的抗震能力。大坝还在施工时,我妈跑去参观过,她说当时还没蓄水,完全是万丈深渊,很恐怖,根本不敢往下看。
现在已是高峡出平湖了,一片汪洋,水美鱼肥,风景独好,环湖公路开一圈下来,心旷神怡;而大坝另一侧,则是水雾飞扬数百米,涛声如雷,蔚为壮观!
当时建设这个电站时,请了很多德国、意大利水利工程专家来攀枝花,当地给他们还专门平出一个山头,修建了一个大型别墅社区,供他们和家人在这里居住、生活和学习,据说所有房屋都有极高的抗震级别,投入不菲。地图上可以搜“二滩,欧方营地”,只是现在早已是人去楼空,部分设施和建筑被改为了会务和接待用途,长期没人居住的房屋总显得有些冷清。
(图:欧方营地平面布局图。)
(图:目前整个营地看上去已经没啥生气了。)
会理古城
后来我还带爸妈去了一趟会理市,和师范学校的一群老同学聚了一次,这是我爸读书的地方,也有过不少青春年少的故事和回忆。
我是第一次去会理,会理的中心是座古城,一直听说这是个建于明代的卫城,有600多年的历史,奇特的是古城景观保存得相当完好,非常不易。和众多的古城一样,在老旧的屋舍中,已经入驻了各种现代的商业铺面,不过好在这里的游客远远没有大理、丽江那么多,原住民们还能保持着优雅恬静的生活环境,游客们也可以在这里体会一下纯正的当地韵味。
(图:会理古城的鼓楼。)
会理还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点,听老爸说,当时为了讨论到底是否攻打会理,红军领导人开会讨论良久,一方认为应该攻下来,给长征队伍增加士气,另一方认为这里易守难攻,会让队伍消耗太大,影响战斗力。会理的城墙很厚,炮弹只能轰掉一个小缺口,根本打不进去,第二天起来一看,又给填堵上了,最后红军还是战略性地放弃了攻占会理,继续长征。
(图:会理古城的科甲巷,一百多米长的巷子,住着胡、龚、杨、吴、邹、周这几个大户人家,巧在每个人家都有人考中科举,其中吴家祖孙三代均有人中举,成为当地之荣耀,故得名。)
会理的夏天很凉快,当成都、西昌、攀枝花都还是三十七八度时,会理只有二十多度,早晚出去吃饭只有十七八度,还得穿个外套,所有周边也有不少人来这儿避暑。
(图:一早起来,后悔没带外套了,赶紧钻进车里。)
论旅游,这里的确很冷门,我带着相机走在街上旧像个另类,我注意看了一下,除我之外,还举着相机的只有两个古装租赁店的摄影师了。
(图:用石榴花做的菜,我是第一次吃到,味道非常不错。)
(图:这是会理当地的“洋芋饭”,就是土豆块配上其他辅料一起蒸的米饭,属于当地彝族风俗主食,微咸鲜,非常可口。)
(图:冰粉,在这儿是像茶水一样倒出来喝的饮品,上没有杂七杂八的Topping,喝完再叫小二上,管够!)
(图:早上没有在宾馆吃早餐,特意到街头体验了一把当地特色的早点。)
(图:这是当地特色的“抓酥包”,我爸很推荐,个头大,皮多层,非常酥软,不过我还是喜欢同样馅料的小包子,皮薄微透,肉粒鲜嫩,两口一个,就着绿豆点缀的稀饭,远超KFC各种早餐组合。)
(图:会理,和江南这边的网红古镇比起来,干净整洁,惬意安宁,这才是古镇该有的味道,非常值得推荐冷门景点。)
会理的各种消费都比较亲民,早饭人均6元,我们住的县委宾馆是100元/晚的(在我看来条件一般,但我相信价格翻一番就能住到比较像样的了。二老是从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走过来的,“勤俭持家”四个字早已深入骨髓,给安排贵一些的宾馆,他们就浑身难受,搞得我好像强迫他们看我浪费钱似的),如果你不想去网红景点人挤人的话,可以来会理感受一下质朴、悠然的古城韵味。
自己到西南自驾的话,从成都出发,途径西昌,在会理、会东游玩逗留后再驱车南下,进入云南,走丽江、大理、剑川、沙溪、虎跳峡、香格里拉,以及西藏东部的各种“措”(湖的意思),再折回川西,看泸沽湖、四姑娘山…… 西南这边,好玩的地方大把大把,可以任意连线,美景数不胜数,唯一需要就看你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执行力了。
关于理想L9
好了,估计大家也看出来了,我的文笔还是不擅长写游记哈,趁还有人在读,赶紧说说车吧,毕竟作为一个L8车主,深度体验L9后的感受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我爸妈虽然不会开车,但我每次回来都会开着各种不同的车带他们出行,二老也算是阅车无数了,这次的L9之旅,他们的评价是“这是有史以来坐过最舒服的车”,一路坐下来“一点都不累”,“就跟坐在家里沙发上一样”,并希望下次出去玩还能坐理想~二老对长时间坐车出门的接受半径建立了新的高度,刷新了对长途奔袭疲劳的新认识,哈哈,看来理想的产品定义超级成功。我等,车夫也,听到家人这句话,牺牲什么都值得。
虽然之前聊L6/7/8/9怎么选时,简单提到过L8和L9的差异,但通过1800km的深度体验,请允许我重新总结一次,下面是我觉得L9明显好于L8的地方,以这次为准:
1.空间更富余。在内地这些二三线城市的用车场景里,车上座位的利用率比一线城市明显要高,尤其是后排,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带着亲朋好友或一家人乘坐,把车子塞得满满当当,大家盘算着要去哪里时,经常会出现“我那个车还阔以坐X个人…”的对话,或者“还挤得下一个,小娃儿,没得事!”,所以在这里,永远是“一寸大一寸强”,L9在这种时候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尤其是第三排坐成年人的时候。我这次如果开L8,邀请老爸的同学们坐第三排就没那么好意思。
(图:老爸也是阅车无数的老乘客了,他也喜欢猫在第三排玩手机,说L9的第三排坐起来比想象中要舒服。)
2.行李舱更大,这次我们一家三人出行,基本全程没有放倒第三排,这样条件下的行李舱也够容纳我们的所有行李,只是回程时亲朋好友带的礼物和水果太多了,我放倒了一个三排座椅。
3.底盘更扎实。虽然整体质感还是无法和X5相提并论,但足以让L8、L7车主羡慕,不知道为啥理想赋予L9的底盘质感没有同等地下放到L8和L7,是因为售价差异么?还是软硬件的区别呢?L8就感觉更松软一些,哪怕我已经启动了运动模式。(理想工程师一直告诉我,其实底盘用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我也比较费解。)
4.NVH更好。隔音比L8、L7更好,发动机就好像在另一个房间工作一样,原地等红灯时,如果车子在发电,你基本注意不到它在运转,什么时候停的更不容易注意到。理想在动力设计上的确采用了落后的技术路线,但运用的具体技术手段还是相当老练的,相当于“战略平庸,战术精湛”那种,就看你买车图啥了。
5.座椅更舒服。成都到攀枝花,单程要在车里坐上8个多小时,我一天开下来也没觉得腰酸背疼,尤其是L9的背部支撑,似乎比L8更柔软,大力靠压时更舒服,也许是按摩的机构不一样的原因,有其他理想车主发现这点么?
6.冰箱、按摩、小桌板、音响效果和影音震感这些配置上的差异,我就不再重复了。
这次西南自驾游,一路上都在不断地遇到理想车友,这个品牌在西南的保有量的确不少,成都本地就不用说了,更是多如牛毛。而且我发现和上海不一样的是,这边L9的占比出奇的高,L7、L8都偏少,L6更少,这是咋回事儿呢?四川老乡们突然都这么懂车了么?
(图:时不时可以遇到两台理想出现在我旁边的画面。)
(图:川西高速上也层出不穷,这车太适合带全家老小长途自驾了,西南这边可去的地方也多,就催生了很多用武之地,很多车一路都亮着智驾提示灯,看来6.1版本的OTA后,端到端的智驾表现很得人心。)
(图:又是两台理想L9,疯似的领先了我,下个服务区见,不信你不上厕所!)
之前我体会不深,说L9能耗更高一些,但这次跑下来,L9的能耗感觉和L8其实差不多,我从成都到攀枝花,油耗7.7,返程6.2,主要区别就是海拔造成的,平均7嘛,一箱油跑长途很从容,恩,多么落后的技术啊,哈哈。
(图:从会理返回成都的全程油耗。)
只是L8满箱油续航显示925km,L9满箱油续航显示920km(都是纯油续航),仅此而已,大家可以按两台车能耗一样去考虑吧。我要是理想的总设计师,一定让下一代产品纯油续航破千,表显续航900多km,看着就感觉差一口气,显示四位数多屌啊!
(图:理想L9加满油后的续航显示。)
(图:我在瓜子坪住的宾馆还不错,充电很方便,门口有三个充电桩,所以在攀枝花市内短途游走的那几天,我大多是在用电行驶,晚上回来就顺手把充电枪插上,电桩随时都是空闲的,仿佛家里装了快充桩似的,很爽!)
后来知道为啥没人在这里充电,因为价格是1.4元/度,我觉得跟上海差不多,但后来才知道,其他地方几毛钱一度,四川这边电力资源充裕,商业快充就是便宜,成都诺粉你就说外面充电好多钱一度吧,哈~ 我就不啰嗦了,默默羡慕你们好幸福!
(图:遗憾的是这次来成都我忘记带麦克风了,我爸很喜欢唱歌,这一路上high得不行,从来没想到坐车可以坐出这种体验。)
理想主打的“高质量陪伴”,我和二老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其实不光是L9,但凡是你心仪许久,一直幻想着带着家人出行的那些梦想车,我相信都会带来高质量的相处,家人都会感到幸福和你的良苦用心,都算是你理想的座驾。唯独要提醒大家的是,车无完车,8、9成好就差不多了,选车千万别太纠结,网上做功课也适可而止,多听几个真实车主的真实反馈(最好找语言总结力比较好的那些车主,他们不容易把一个东西说偏),因为网上的东西大多数是片面的、不客观和纯为了博眼球的,甚至为了利益弄虚作假的,看多了反而无法决策。
好几个月、大半年纠结下来还没入手,其实损失的时间才是最可惜的,这都是本可享受高质量陪伴的机会成本撒,你说对不?
(图:返回成都的路上,我们去了趟西昌,这也是我爸从20多岁就想去却一直没机会的地方,照片摄于邛海边的山上,感谢老同学帮我推荐了一个观景条件绝好的饭庄,菜品可口,份量异常丰盛,我们又一次没吃完,一半的菜都打包了。付款的时候才知道他已经悄悄帮我埋了单,真不好意思!公开致谢!)
这次这台L9,37000km,一周Try下来,主观感受和机械状态上没发现任何异常,唯一感觉需要搞的地方就是雨刷处于半老化状态了,已经安排同事作为三星项目更换,剩下的就是全套车间检查了。
写在最后
匆匆几天,无论是我还是爸妈都似乎意犹未尽,不过了结了老人家一大心愿,我也如释重负。
陪着父母实地重温青春之路,拜访故人旧友,点滴间我又解锁了对两位老人很多新认知,了解了一些过去几十年都不曾知道的事情。比如诺爸在饭桌上接听了一个熟人的来电,嘘寒问暖,邀约拜访,一切都貌似很平常,诺妈告诉我,这是我爸前女友的现任老公打来的,想请我们一家去玩,难得回来一次……我是的确被雷到了~而且我妈描述时,云淡风轻,他们四人还经常联络,好像还打麻将啥的,听众们一边自己尴尬去,哈哈哈。
仅仅是举一个例子哈,总之,从我高中毕业就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渐渐退色的印象一下子又饱满和具体起来,这就是陪伴的魅力,也是这次旅行我最大的收获。
(图:这个妹子是我这次旅途遇到的唯一一个用单反相机拍照的,感谢这个尼康摄友,我们才有了这次出行唯一的相机合影↓↓)
(图:全家福,摄于2024年8月。)
父母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页都写满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虽然每次团聚时他们都爱讲那些已经重复N遍的老故事,好像从未提起过一样自然。但你觉得不,这就像很多书的前两章,老是被翻,已经皱巴巴、脏兮兮了,但后面还有很多一直没解锁的新篇章,只是很多儿女并没有时间或耐心去拜读罢了,也许某一天,子欲读而书不在。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爸写的《人生回忆录》,难不成他就是想让自己化作一本书,等着我创业不那么忙的时候能去翻开它?
多陪家人,少留遗憾。
点击查看在售理想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