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01
清刚之气,即壮气,浩气。
它是我国所有传统盆景艺术的精髓,盆景艺术概莫能外。“其为气也,至大至刚”【2】它由“养”所积,非单凭技巧所能力致, 故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无是,馁也”。有是气者才能“积健为雄”而力超千钧。欲求艺术形象宏大,必得主观精神充实,“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3】,唯其充实,才能形象光辉、宏大。要不然,总有小家子气。刘海粟先生画松如铁画,力透纸背, 实由山川壮气和心胸豪气交相激荡使然,并非只是一个技巧问题。清刚之气自古就是中华立国之本,民族魂魄所系。我国历代优秀的艺术传统都十分珍视弘扬这种崇高博大的气质。史记、韩文、杜诗,苏、辛词所特有的风骨,无一不是这种磅礴大气的厚积薄发。
赵孟頫《违远帖》
“岁寒三友”这一题材之所以在历代民间深受欢迎,就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所珍视的清刚、坚贞之气。我国盆景界现下对表现这种气质已兴趣日浓,各地这类作品已日益增多。苏州盆景“秦汉遗韵”、“龙湫”、上海盆景“高歌颂松风”、中州盆景以柽柳作苍松造型,都成功地体现了这方面的执着追求。
刚柔不可以有偏废,却可以有侧重。刚柔的侧重倾向,历来在诗词、散文、书画、雕塑、舞蹈、音乐诸艺术中普遍存在。这种侧重意向也往往是作者气质在作品中的反映。盆景艺象能不偏不倚,合乎“中和”之美,固然是好,但那种把刚柔关系机械地理解为非绝对均衡不可,不允许稍有偏借的观点却未免有点“八股”了。只知“守法”而不敢超越雷池半步者,只能作茧自缚。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通常鉴赏盆景,是从总体形象上来把握其神韵风骨,无必要将整体美加以肢解分割的。这就如鉴赏书法艺术,尽管我们看到各家都是有骨有肉、刚柔互济,但“颜书”的庙堂气与“赵体”的书卷气各有所长,还是有目共睹的。必须肯定壮美、优美,都是美的。 但历史地看,清刚雄健之气不能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骨。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盆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确实是跟其他艺术同样日益被淡化和柔化了。要说“失衡”,如果我们只对眼前局部的、个别的失衡有警觉,而对宏观上的失衡丧失敏感性,岂不令人长叹?而否定之否定,也往往是对历史偏差的自动矫正。
02
蓬勃朝气。
盆景作为有生命的造型艺术,规定它不能不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生存条件又规定它必须对这种不自由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耐受力和抗逆性。要使它焕发自然美与艺术美相得益彰的光华,就需要在日常养护管理上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措施,保障其一直能有旺盛的生机。盆景所体现的正是这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4】的顽劲。王羲之诗云“万象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种“新”是从主观上的感性来说的。事实上在各种艺术范畴中,唯独盆景艺术才真正享有这种“日新又新”的专利。而过旺的植物长势不足以体现生存的艰辛,只有苍劲古拙与生机勃勃的对立统一,才能最充分地表达生命在进程中遇到挫折的曲折性。荣枯相济的艺象体现了生存的忧患意识,具有悲壮的牺牲的意味,树桩盆景的“枯”是对“荣”的反衬,是美化而绝非丑化,苏州盆景“秦汉遗韵”的美并不只是在于树冠有森然之气。要是主干丰满圆润,没有这些“枯”味,又怎能显示其为旷世遗物,使人有“秦汉”之遐想呢?没有人会把这种“沧桑”的标记与“病态”混为一谈。古老加青春,正是盆景艺术的本色所在。只有通过矛盾对立斗争所达到的和谐,那才是更高层次的和谐。有着荣枯反差强烈对比的作品,无疑是充分体现了百折不挠的生命朝气,这种具有深刻意蕴的美,天然是我国盆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东方书卷气。
书卷气并非东方艺术所独有,但东方艺术别具一格的书卷气,却是中国盆景艺术与各国盆景风貌迥异的最出色的标志。中国盆景从内涵到形式、从主景到盆、几、搁架,摆设点缀、背景衬托,无不漾溢着馨香馥郁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书卷气。在我国,盆景历来是与琴、棋、书、画、插花、饮茶等生活方式相匹配来构成文化人所谓“高雅、放达”的生活情调的。书卷气是一种文化的氛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5】这种特定时代的斯文气也必然从该时代的艺术品中反映出来。尽管时代在变,而书卷气在我国历代的盆景精品中一直以来几乎是无不涵盖,书卷气是我国盆景艺术的“天香国色”,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地加以保持和发扬。
“春意盎然” 小品组合 王建平作品
前人以为“不落畦径,谓之士气”【6】对此不妨进一步说,能以“士气”造景,即为园林与盆景艺术的卷气。山川、翰墨汇流积中而英华外发,其创作必可倜傥风骚,不落窠臼。凡无卷气者,则匠气、俗气必乘隙以代之。
04
时代气息。
中国盆景在其每一发展阶段都留下了历史的烙印,而每一阶段的变革对比过去,都是一种创新,可以说都是时代推动的结果。今天,中世纪田园诗式的温柔与恬静已被时代浪潮席卷而去。在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的大潮中,不论群体或个体都在企求重新发现自我的潜能与价值。相应地,盆景艺术也不再沉溺于一味地静境和慢节奏。如何更好地表现主体内在的冲突,表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引力与斥力”【7】的拮抗消长,让艺术形象更壮丽地迸发出生命的火花,这是今天盆景创作所面临的重要主题。静境固然是生命栖息的良港,但现代人所处的静境只不过是片刻之静和闹中之静。顺理成章,当前盆景范畴的静境大都也表现为生气勃勃的动中之静,而并非一潭死水。“蝉鸣林愈静”、“月出惊山鸟”,这些诗句说明动静结合比绝对的静寂更美。谁会觉得松涛是一种噪音呢?听着它,岂不是让人的心灵与天籁一起和鸣吗?盆景作为活的造型艺术,是以树、石的线条、块面来表现自然的音乐感的。这种无声的音乐实在是缓解现代人的心弦的无价的良药。
“守拙” 榆树附石 徐昊作品
讲求时代气息,我们当然不应忘记技术、材料、工艺方面的创新。但是最根本的创新还在于从作品的风骨气韵上来体现时代精神。如果离此根本而单单在命题,配件以及其他一些“机关布景”上求新,那也许是隔靴搔痒吧?但话说回来,所谓“趣味无争辩”,可以是各人各爱。正如钱钟书先生说过,可以有“同时之异世。并在之歧出”【8】。这里只是就大体而言的。
05
原始气息。
盆景的本义应是源于自然,通过创作和欣赏,让人心跟作品一起返回自然。其意趣全在于寻求自然本相的真精神。原始气息越浓,人为痕迹越少,离这种境界也就越近。只有拨开过分的人工矫饰的阴翳,婴孩般天真地接近自然,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与我们对话。“空山无人,水流花放”的原始境界常使人们忘我、出神。此中有粗犷、朴质、坦诚和灵感,却没有矫揉造作、繁琐可憎的东西。能一睹万年古木、史前林莽式的老桩精品的风采,其味胜饮美酒。“既雕且琢,复归于朴”,说明艺术加工只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自然本质之美。盆景与造园既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人文因素不宜渲染过多。配件、小摆设以少放为好。“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9】, 这不单纯是一种怀古情调,更确切地讲,乃是对淳朴的自然“故乡”的追忆和思慕。伊甸园式的未被玷污的生态环境,历来使中外所有思想界倾倒。这种境界天然也是盆景艺坛执着追求的最高目标。
“虎啸南天” 朴树 高160cm 何灿华藏品
原始气息与时代气息并提,并非悖论。这正与现代其他姐妹艺术同样,当人们已被身旁日常过于熟悉的市井气息缠扰得渐渐失去清醒和敏感的时光,正需要那些久已被遗忘的远古蛮荒力量来重新唤起我们从艺者所不能没有的童心。
个别地讲,气质固然是因人而异。但举国范围的民族气质却是在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有着非常强固的历史承续性的。而正是它在全民族的某种文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中悄悄地发挥着极其巨大的潜能。让我们在如此异彩缤纷的百花园中有分析地整理遗产、搜集其中的精华,并沿着以道驭技和重写意、重气质、始终坚“形式来自内涵而又服务于内涵”这条贯穿今古的主轴线,再上一个层次去探求现代中国盆景的主体精神,在吸收海外同行某些长处的同时,更加珍爱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吧!
注释
【1】《庄子·养生主》
【2】《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孟子·尽心章句下》
【4】《礼记·大学、汤之盘铭》
【5】《论语·八佾》
【6】恽寿平《题石谷画》
【7】德国康德《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8】钱钟书《谈艺录》
【9】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中国盆景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