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水利部联合发布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内容是把原来在10个省份推行的水资源税改革,全面推行到全国。
感觉,这事儿听起来挺吓人的。
咱们平常用水不都是按水表收费的吗?怎么又冒出一个新的税来了?
很多专家解读:“别慌,这事跟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主要是针对那些大量用水的企业。”
是真的吗?
说起这个水资源税,其实早在2016年就开始试点了。河北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率先实施了水资源税改革。后来又陆续扩大到北京、天津、山西等9个省市。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现在终于要在全国推广了。
这个政策从今年12月1号开始实施。
这个水资源税,其实是把原来的水费变成了税。原来收上来的钱,中央和地方是一九分的,现在全部归地方自己用。
原来是强制标准,现在是最低标准,一方面是为了让收支更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地方缓解一下财政压力。
具体来说,像四川、上海这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地表水的最低税额不得低于0.1元/立方米。而北京这种缺水严重的城市,最高可达1.6元/立方米。
各个省市按照最低标准定价,定低了不行,定高了是自己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新政之下,收上来的税,全部归地方自己使用。
原来财政好的时候,没人看得上这笔钱,毕竟收费标准定死了,收上来也是小钱,归属水利局自己用一下也行,给地税也行,甚至懒得管。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地方没钱了。俗话说得好,“蚊子腿再小,也算是肉。”那自然得想法子收回来。
至于用水成本会不会大幅上涨,那就要看地方财政了。
原来是指导价,现在是最低价,急眼了地方非要收,自然要造成连锁反应。
虽然普通群众根本不需要担心第一茬税收到自己头上,蚊子腿是肉,但是细胞膜不是。
对企业来说,用水成本上涨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是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毕竟,老板不是做慈善的,他极大概率要涨价,每个环节都涨价一点,到了最终端涨到多少,就不好说了。
二是内卷,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打价格战等方式来降低成本。
我猜想,最后的结局大概率不是涨价,而是产品质量进一步下降。
原来好歹还能以次充好,现在就要以烂充次。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产品的质量有所下降。
只不过,地方上财政收入压力大,中央给不了多少,毕竟谁的孩子谁抱,只能多给点增收渠道。
终究还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地方没钱,消费税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免不了下滑趋势,非税收入增长都没有多少了,直接下滑。增值税等本来也抗不了顶梁柱,土地出让金再续不上的话,目前自然是能缓一口缓一口,撑一下算了。
当然啦,地方政府也不会盲目地提高税额。毕竟他们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稳定。如果收上来的税款太多导致企业倒闭、市场混乱,那可不是他们想看到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现在要全面推广水资源税改革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规范收支,让水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二是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以前地方政府依赖中央拨款和土地出让金来维持运转,但现在这些资金越来越紧张了。
所以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增收渠道——水资源税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水资源税改革其实是一次财政制度的变革和地方政府增收方式的创新。
所以,为了应对财困危机,地方要么扩大税基,要么提高税务的增收比例。
把费入税,就是要扩大税基,至于要不要提高增收比例,权力留给地方。
只要撑过这一口气,其他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分配失衡的问题要解决,居民就业和收入的预期问题要解决,企业利润的问题还是要解决,但是归根到底,要先续上这一口气,其他的再慢慢解决。
我相信,只要美国大选的结果一出来,对应的刺激政策就会安排上马了。
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