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献】关于化学的诗《石灰吟》

教育   2024-12-17 08:01   湖北  








01





        化学史上描述化学反应的诗真是太少了‚可是 明代于谦(1398—1457)的名诗《石灰吟》却其是一首 地道的、别具一格的化学诗。作者虽然不懂化学‚但 以其新颖的选材和独到的观察‚到今天仍对我们学 习化学很有启迪。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下同)出版的《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001年第1版第1次印刷第113页)引用了该诗,,开了在化学教材,乃至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中援引诗词的先例。体现 了教材编写者对青少年学习化学的人文关怀‚是一 项教改的新尝试。也开辟了有待研究的科学诗词的 广阔领域‚是很有意义的。

有趣的是‚该教材引用该诗时未加标点,其文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今天化学的角度考察,于谦写的是将石灰石, 即碳酸钙加热分解为氧化钙即石灰并放出二氧化碳 的过程其化学反应式为:

  CaCO3  △ CaO + CO2↑


        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0.03%V/V)的条件下,该反应在525℃—550℃时开始发生,到900℃— 950℃完成(即分解产生101.3kPa 二氧化碳)。这个 反应有2个产物:石灰和二氧化碳,并且这是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之一;这个反应也是物理化学中研究 相律的经典事实‚所以有重要意义。此外,该反应的 原料碳酸钙和产物之一氧化钙都呈白色且泛青,也与原诗末句巧合。原作者的选题和观察能力也着实 叫人赞叹。该反应在建筑材料工业、化学工业乃至 日常生活中均很受重视;该诗是我国古诗中与科学 特别是化学有直接关系的为数很少的杰作,考虑到 它还将在科学教材中被广泛引用。因此,重新唤起人 们对《石灰吟》及其作者的研究兴趣。


        初步考察表明《石灰吟》是一首历来传诵的名作。许多诗文辞典如《少儿古诗读本》(浙江人民出 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等及有 关于谦及明史的著作均收录了此诗,它还被收入了 当代初中《语文》教材。


        据不完全统计,这首短短的 七言绝句‚在近20多年来就有用词及标点都不同的10多个版本在流传。各版本的差别主要在第一句 和第三句上。例如‚人教社1987年版初中《语文》第 三册的第三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到2001年该社 出版的教材则改为“粉身碎骨全不怕”;北京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则更有意思,在1999年的初中《语文》第 一册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为“千锤万击出深山”和“粉身碎骨全不怕”,但到第四册又再次收入该诗‚第一句和第三句则分别变为“千锤万凿出深山”和“粉骨碎身浑不怕”了。这样相同编写者的同一版本 的同一类教材前后就不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究竟哪一种表述好呢?这说明,《石灰吟》这首诗的 确颇受人们的青睐,实在值得关注。尤其作为化学工作者,有责任对其进行较深入研讨。为了将此诗更好地融入化学教学,笔者反复比 较了10多种出处,并请教了多位诗词专家后,在2002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首师大社”)组织编写的北京市21世纪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科 学》第十册第49页中,选用了(明)万历年间成书、 (清)道光年间重刻的(明)孙高亮著的于谦传记《于 少保萃忠传》收集的‚据称是于谦的原作: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

        孙氏的著作成书时离于谦遇害约100多年,正 值冤案得到昭雪,资料较易收集,因而更准确、可信;


        第一句用“千锤万击”‚更符合采矿的实际过程‚也更 有气势,符合于谦少年勇武的风格;第三句用“粉骨 碎身全不惜”,更科学,因为骨是硬组织,易于成粉,而身是软组织,适于碎段(如俗称“碎尸万段”指对软 组织而言),至于“全不惜”,则较“全不怕”、“浑不怕”更含蓄更有诗味更能体现于谦的文采


        此诗据说是他12岁(一说是17岁)时所作,时 在(明)永乐七年(1408)于谦10岁考取秀才之后,在 才子云集的杭州,当时就引起轰动。这是一首咏物 言志的诗,出言不俗,乃系诗中上品,而少年于谦也 就成为神童,这是人以文传了。


        几百年来,《石灰吟》之所以倍受重视,是由于它 的作者是一位英雄。当于谦进入仕途后,自奉简朴 清廉,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救济灾荒、发展生产、安置流民、平反冤案等。他公正耿直,从不馈赠权要,不抗拢和交,不结党营私。被害抄家时,查抄者 发现他“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实现了他“留得 清白在人间”的宿愿。他一生如此廉洁,仅凭这一点 就足可与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如包拯、海瑞等同垂青 史了。但于谦一生最重要的功绩还在于抗击外敌、保卫祖国同历史上许多忠义之士一样他最后被 奸佞害死


        于谦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是偶然的。据他的 传记记载,于谦少年时代与下层百姓有很好交往,了解民生疾苦‚他的这首《石灰吟》就是从石灰窑回来 后写成的;他还有一首《咏煤炭》的诗[2],‚有“但愿苍 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之句‚也是咏物言志的。于谦在少年时就立志效法那些爱国的英雄和忧国的 志士特别仰慕宋代杰出人物岳飞和文天祥的为人在家中珍藏了他们的画像并撰写了赞词把他们的 孤忠大节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 


        他在诗中抒发的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 间的情怀‚与岳飞的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和文 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 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石灰吟的名言佳句‚真是文 以人传了


        虽然在于谦那个时代,化学尚未发微,但作者在 无意中以独特的视角,用诗的语言提炼了石灰生产 这一重要化学过程,把诗与化学融合起来,在诗的恢 宏气势中体现了化学的美和壮观‚以浓郁优雅的诗 人的情怀启示着今天我们去学习化学这是值得认 真探究和吸取的 



参 考 文 献

[1] 孙高亮著‚苏道明校注于谦全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32

[2]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第三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3


02




        《石灰吟》整首诗前三句讲石灰石的开采、煅烧、冷却消解过程,最后一. 句利用石灰石煅烧变白的现象过程抒发自己的心意,其主要与化学的衔接点在于高温煅烧石灰石,且详细写出了“变白、变疏松”的特征现象。

        《石灰吟》作为主要描述煅烧石灰石过程的文学材料,在德育中对培养化学学科素养、增强化学与文化的价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各类化学材料中添加过多解读并非诗人所见现象和过程,反而是画蛇添足。

       现象是认知化学反应的重要过程之一,变疏松和变白现象是煅烧石灰石的重要现象。现在许多教师和材料通过对诗句的过度解读,把这两个现象联系到了其他反应中,对学生认知现象造成了障碍,造成了科学性错误。在教学中应正确解读该诗句,而因此缺少的碳酸钙循环过程可以从轻.质碳酸钙粉末的工艺流程等材料中更好、更科学地体现出来。



03


   知网上解读《石灰吟》的文献有400多篇,主要是古诗词、德育和语文的角度,和化学相关的倒是不多,

    文末“阅读原文”是 以下8篇文献






推荐阅读

【读论文】越王勾践剑:千年不腐的天下第一剑

【读论文】从蒸馏罐看湖南桂阳桐木岭遗址炼锌技术

【读论文】草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探析---两篇

【读论文】关于干燥剂的选用----两篇

【读论文】关于酚酞溶液的配制

【读论文】氨水是NH4OH还是NH3·H2O

【读论文】立方金刚石和六方金刚石结构的认识和应用

【读论文】例谈压强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技巧

【读论文】对 浓/稀 盐酸、硫酸、硝酸划分界限的探讨

【读论文】溶解度曲线图的深度解读与教学思考

【读论文】氯酸钾二氧化锰实验室制氧法探原

【读论文】关于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的历史



    1.文档来源于知网.

    2,本公号忠粉 可以加入“闲杂人的化学地盘"微信群了,群内有独家宠粉秘密资料,含不在公号文发布的厉害资源喔。

     本群不接受群友的推荐邀请加入,想加入的友友一律是由号主批准.

      先加号主微信,然后留言备注实名,阅读入群要求,等候邀请。 

      入群不白嫖资源,谋求提高,参与交流,对教育的理念、想法基本一致。

      只有1个群,名额500,优先批准关注本公号半年以上的友友。



喜欢就点在看哦~


教化学的闲杂人
不定期、想法、题目、视频、图片以及曲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