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更改,
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点个“在看”或者“星标”再走吧,以免看不到我。
· 这是王昊说财富第 1998篇原创文章
· 全文共3042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
医疗行业流传着“金眼、银牙、铜骨头”的说法,爱尔眼科就是中国眼科民营企业当中的龙头。而最近三年,爱尔眼科的市值已经距离巅峰时期缩水了2500亿元左右。目前,还不知这种下落势头是否还会继续……
0
1
跌跌不休
能够被比喻为茅台的上市公司,必然都曾经显赫一时,比如爱尔眼科。
巅峰时期,爱尔眼科的市值一度逼近4000亿元,被称呼为“眼茅”。
只是,自从2021年以来,爱尔眼科市值一路下跌,到现在已经不到1500亿,三年时间,市值蒸发了2500亿左右。
如果不是今年9月底有了一波史无前例的大涨,那么爱尔眼科的市值很可能已经不足千亿。
股价“跌跌不休”的背后,反映了爱尔眼科面临的业绩压力,以及外部市场对其估值的判定。
受其影响,创始人陈邦的身家,也从巅峰时期的1350亿元,跌落到如今的460亿元。
回顾其一路以来的发家史,以及如今面临的困境,颇为令人唏嘘。
0
2
色盲成富豪
爱尔眼科的出现,和一次正常的检查有关。
1985年,陈邦被检查出患有红绿色盲,于是不得不黯然退伍。
在当时,才20岁的陈邦选择了经商,但是从事的职业和眼科没有任何关系。
他卖过饮料,投资过房地产,很快成为亿万富翁,又在当时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当中几乎倾家荡产。
后来,他偶然接触到眼科手术和设备,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最终选择与当地公立医院合作,成立治疗中心,在常规眼科检查外开展白内障手术,后来又引进设备开展近视手术业务。
几年后,国家开始整治“院中院”,陈邦及时转型,选择出来单干,最终就有了爱尔眼科。
0
3
上市后的起飞
一开始,爱尔眼科的发展并不如何惊艳,一直到上市之前,也仅仅在全国开了19家医院。
2009年,爱尔眼科成功上市,成为首个上市的民营医疗机构。
上市带来了迅猛的发展,2014年,爱尔眼科开始设立并购基金,通过并购基金和“合伙人计划”,开始了大举扩张。
简单来说就是,与其他个体一起投资设立一家眼科企业,个体大部分,爱尔出资少部分。
如果未来这家企业盈利时,爱尔眼科便用公司股权置换个体股权,将企业的业绩并表;
而如果不盈利,爱尔眼科则需要给予合作伙伴补偿。
根据陈邦某次采访时的介绍,公司出资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就可以完成医院的收购。
并购基金再配合“合伙人计划”,一个可以用更少的资金建立医院,并减少很多麻烦,一个帮助医院快速搭建管理团队。
通过这种方式,爱尔眼科开始了非常快速的扩张。
截至2023年年末,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到881 家;境内医院数量达到311家,门诊数量达到202家。
由于这种做法的特点和“莆田系”很相似,爱尔眼科一度被人们误认为同样属于莆田系医院。
0
4
扩张背后的隐患
爱尔眼科的疯狂扩张,以及背后的盈利,都是有特殊背景的。
根据有关数据,2021年我国每千人近视手术量仅为0.7,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美国同期为2.6。
中国是全球白内障患者人数最多、白内障致盲人数最多的国家。但目前中国每年白内障手术治疗量只有约400万例。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超过3000例,相对于欧美国家的12000例,差异十分明显,潜力巨大。
在这种十分明显的对比之下,专注眼科的爱尔,也就获得了相当飞速的发展。
然而,快速的扩张,往往会带来一定的隐患。
爱尔眼科的做法,是吸纳每个城市当地的医疗资源,但是全国各地的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如果是在上海、背景、深圳这种大城市,自然可以吸纳技术水平很高的医生们,但是如果是去了一些一般的城市,那么吸收来的医疗资源往往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爱尔眼科的大举扩张,其管理半径变得越来越长,内控也随之趋于复杂。
这些因素叠加,一些可能影响爱尔眼科口碑医疗事故,几乎无法避免。
武汉、重庆等地都曾有网友爆料,眼科病人在当地医院未能治好,或是视网膜脱落,或是治疗之后近视等问题反而更严重。
天眼查数据显示,爱尔眼科及其旗下公司共有413条相关裁判文书,涉及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生命权和健康权纠纷等。
除此之外,其旗下医院还有因违反广告内容管理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而受到的149条行政处罚。
除了爱尔眼科自身内部的问题之外,眼科本身就和不少行业不太一样,绝大部分人做完眼科手术,基本就不会再来做第二次,患者做完一个就少一个,而且如今的出生率一直在下降,间接让青少年眼科患者的人数减少。
0
5
同行的竞争
各种隐患和大环境已经不怎么好,来自同行的竞争同样有点要命。
医疗行业流传着“三大金刚”的说法,分别是:金眼、银牙、铜骨头,眼科看病,利润惊人,爱尔眼科的成功,吸引了不少资本涌入这一行业。
政策的支持、眼科健康教育的加强、新技术应用和医生缺口问题的解决,也为民营眼科医疗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仅仅在二级市场,就有华厦眼科、普瑞眼科、光正眼科、朝聚眼科、何氏眼科等七八家上市公司。
这些同行的竞争,让爱尔眼科进一步被分流。
2021年7月,爱尔眼科股价开始下跌,并且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什么明显的上涨,最终一路下跌到了市值千亿多一点的水平。
前两年公司股价下跌,但是营收和利润的增长并没有很大变动,然而,今年的情况略有不同。
今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163.02亿元,同比增长仅1.58%;归母净利润为34.52亿元,同比增长8.50%。尽管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较前几年明显放缓,且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
过去,爱尔眼科由于独特的扩张模式,极大地占据了先发优势,在眼科行业独领风骚,也由此大大拉高了投资者对它的未来预期。如今,股价的下跌,相当一部分是为过去的泡沫买单。
只不过,股价下跌到这一步,究竟已经刺破了泡沫,还是依然会继续下跌一段时间,目前还不少说。
只能看到,相比于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1.36%、8.40%的营收下滑幅度,及华厦眼科、何氏眼科净利润分别下滑24.49%、83.53%的情况,作为龙头的爱尔眼科相对还要平稳一些。
0
6
未来的前景
未来的爱尔眼科,还会继续重现荣光吗?
很不好说。
一方面,中国有超6亿人视力不良,加上年龄相关眼病,有近8亿患者,其中老年白内障等眼科疾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是人们的治疗意愿不是很高,如果能准确把握到这个终点,未来爱尔眼科依然可以有一次业绩爆发。
另外,爱尔眼科有着优秀的专家人才梯队,还有这自己的人才培训机制,这些都是相当兼顾的“护城河”。
爱尔眼科还积极布局国外,截止2023年,爱尔眼科在中国香港建立了8家服务机构;在海外开办了123家眼科诊所,其中美国1家、欧洲108家、东南亚14家。
这些优势,都可能成为爱尔眼科未来再次市值增加的依仗。
唯一需要顾虑的问题可能是,1965年出生的陈邦,如今即将60岁,最多还能带领公司再干二三十年。
如果出现疾病等意外,这个时间还会大幅度缩短。
开立医疗董事周文平,年仅54岁就意外病逝;“义桥首富”倪永兴,61岁病逝;恒鼎实业鲜扬,更是年仅51岁就病逝。
除此之外,对于子女乃至职业经理人的培养、选择,林林总总对未来的安排,关系到爱尔眼科以及陈邦家族的未来。
如果能在公司和家族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及时想到未来的隐患,提前布局,防范风险,那么未来的发展就会相对平稳一些。
我们帮助过不少民企企业家梳理家族企业和家族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建立家族传承的顶级架构,对家族的文化以及财富的保护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制定接班人的培养计划。
如果您也有一些关于家族传承、风险隔离、家族信托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沟通
添加王昊小助理的微信沟通交流
中国新闻周刊《跌没2500亿,爱尔眼科怎么了》
E药经理人《湖南眼科医疗一哥,三年没了3000亿,终于坐不住了》
包不同《三年没了3000亿,眼科一哥还坐得住吗?》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活动详情 ]
声明:文章版权归平台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王昊小助理”,微信号:rayyinlawyer。
关注王昊说财富
分享财富世界的点滴
官网:www.rayyinlawyer.com
微信:18519723028
公众号 ID:b j r y l s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