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镜子

文摘   2024-05-30 22:34   山东  

党纪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而这些土壤和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镜子,是一种日常用品,大家都很熟悉。古人就似乎很喜欢照镜子,古诗中与镜子有关的诗句俯拾皆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英姿木兰;“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李白;“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贺知章;“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的刘希夷……足见古人对“镜子”的偏爱。今天,我们也几乎每天都要照照镜子——有的是为了看看妆画得好不好,有的是为了看看自己出门穿戴是否妥当,有的则是纯粹的自我欣赏,常见的镜子也有一些哲学道理蕴含在里面。

镜子背面乱花迷眼,要明辨事非、事事求责,才能够看到镜子背后的五彩斑斓,小心“乱花渐欲迷人眼”。毛泽东同志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写道:“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镜子是用来照人的。照镜子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为了观察自己仪容仪表,通过镜子看看脸上有无灰尘,也通过镜子的放大作用,看看别人脸上有无污渍。但是,镜子反映出的往往都是正面的,也是表面的,只有通过镜子后面薄薄的镀锡,才能看透镜子后面的真实情景。实践中,有些人善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做事不踏实不诚恳,为人不实在不阳光,不会真心实意地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做点真正的好事、实事。因此,认识一个人或者研究某一个事物,要仔细全方位观察和了解,不被表面现象和甜言蜜语所迷惑,真正参透事物和人的本质。观察一个人,任用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公众场合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看他人后如何,八小时之外是什么状态。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估评价一个人,用人才能知人善任,任之能当,做决策才能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镜子里面景色灿烂,要因地制宜、明查秋毫,才能够看到镜子里面的千人千面,懂得“万紫千红总是春”。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曾说:“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不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每一个人的才能和特长,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作为领导者,一项工作或一个责任由谁承担会更好,就需要做一番考量和评估。人的个性、能力、性格及专业不同,就自然会有不同的优势特长和缺点,就需要为政者有聪慧的眼睛,善良的心灵,执着的责任去选择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真正把有能力、有水平、有品格、有操守的干部,选派到他应尽的岗位上。同时,尽量扬长避短,以事择人,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每个人的优势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失误。所以,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用放大镜看清准看透。择人,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是我们事业成败,工作好坏的重要环节。

镜子外面万水千山,要心系群众、情牵阡陌,才能够看到镜子外面的急难愁盼,牢记“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镜子的功能,唐太宗李世民说得很精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许领导迎送、不许陪餐宴请、不许吃高级菜、不许摆烟酒水果,等等。茶是他们自备的。到哪儿参观,不许封园闭店。周恩来总理工作严谨细致,对全国情况了然于心,亲笔修改的《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表》标记多达145处。去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主动去照照群众的镜子,对每一个干部特别是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基层干部每天都面对着老百姓,一举一动无不代表着党的形象,体现着政府的信誉。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当存此雅量和胆量。所谓雅量,就是我们要勇于接受镜子的透视,接受群众发自真心的意见和批评,面对群众的真言诤言批评时,真正做到虔诚对待、洗耳恭听、闻过则喜。所谓胆量,就是我们要勇于自我批评,自我揭短,自我修复。基层党员干部,只要胸怀雅量,放大胆量,树立“官为民役”民本主义思想和公仆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各项工作自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镜子虽小,却蕴涵着深厚的哲学。我们既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要时刻提醒自己“玉台妆罢时拂镜,莫使浮尘又暗生”。说到底,镜子的哲学,不在镜子本身,而是在镜子之外,在于照镜子的和被照镜子的人。


言无形色
激扬几片文字,送您一缕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