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解读美国认知本体论——“事件”类本体分析(四)
文摘
科技
2024-10-08 20:00
北京
2024年5月13日,美国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发布《认知竞争、冲突和战争:本体论方法》(Cognitive Competition, Conflict, and War: An Ontological Approach)报告,系统性地对认知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组织,提出认知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将认知战本体分为行为者、过程、空间、事件、有形方法、无形方法六大类,继上一篇关于认知“空间”本体的研究,本文将针对“事件”类本体进行重点剖析。认知战本体组成架构
认知战“事件”构成: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认知本体论中的“事件”类本体,涉及关于认知作战的相关事件活动。从认知战本体组成架构图分类上看,对事件的论述比较简单,可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两大子类。
图. 认知本体论——“事件”类本体
常规定义:自然事件是指由于客观现象引起的客观事实。法律界对“自然事件”的定义:自然事件是指与人的意志完全无关,纯由自然原因发生的事件。如人的出生和死亡、自然灾害(火灾、地震、水灾、运输中断等)、一定期间的经过、天然孳息的产生。认知域对“自然事件”的定义:自然事件尽管非人力所为,但却很可能成为最好的认知作战“素材”和“弹药”——通过对自然事件的刻意加工、扭曲和选择性披露,认知战行为者很可能将基于自然事件打造一种直接或间接有利于达成己方目标的全新叙事。特别是,通常人们对“加工扭曲”后的自然“叙事”信任度比人们刻意打造的人为“叙事”更高,很可能将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纵观世界历史,利用“自然事件”对人类认知域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可举出对目标受众施加正向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案例进行论述,以形象说明利用“自然事件”实施认知作战的机理。正向案例:朱棣通过对异常天气进行积极正向的解读,激励了全军士气。最典型案例是明王朝靖难之役时,朱棣利用异常天气事件所施加的认知影响。在朱棣起兵次日,正当其慷慨陈词鼓舞士气的时候,大风四起把檐瓦掀翻。一般而言,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此类恶劣天气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但朱棣谋士在军队人心不稳时主动对这一“异常天象”进行了信息加工,指出大风漫天是“飞龙在天”之吉兆,同时在少许事件后天气转变,反而起到了正向暗示作用——史书记载“将士皆喜,以为上诚心感格也”。最终,通过巧妙地对自然事件的“积极正向的解读”,朱棣全军士气大振,起到了认知激励的作用。负面案例:“天狗食日”现象上升至政治角度,是不祥之兆。古代针对“天狗食日”的解读被认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负面认知自然叙事,在长达数千年中都对封建王朝帝王造成了深远的认知影响。唐朝推背图李淳风认为,发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党当道的表现,往往会导致天下大乱,城池沦陷,疆土丢失。经过李淳风这一推测,唐以后的历代王朝对“天狗食日”这种不祥的天象都上升至政治角度,类似的相关自然事件还包括地震、洪水等现象,都被广泛认为是“皇帝失德”的表现,甚至有权臣基于上述异常自然现象,向朝臣和人民施加认知影响,对皇帝造成政治压力,可在相当程度上改变高层政治决策。正负面相结合的案例:“新冠肺炎”事件。而在当前社会,利用自然事件施加认知影响的最佳战例是对“新冠肺炎”这一高话题度“事件”的多种解读,出现同一事件投射出正面/负面的多样化影响。一方面,个别国家、组织乃至个人针对新冠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散布“病毒人为制造”“马上大封城”等信息,引发社会恐慌,以满足破坏社会安定、为相关平台和账号赚取流量等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列数据、讲事实,正面辟谣,并对比国内稳定现状和国外政府不作为及其导致的重大疫情损失,国内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信任度显著提升,成功凝聚了国家向心力。
常规定义:人为事件是指由人员相关行为引发的事件,常涉及到人类有意的行动,而不是自然或物理因素,与自然事件相对应。法律界对“人为事件”的定义:人为事件是指由人的行为引发的事件。如战争、罢工、动乱、人为事故、人为原因引起的死亡、人的失踪。认知域对“人为事件”的定义:特指认知战行为者依托多样化手段对目标受众造成认知影响的人为的措施行为。最典型的研究范例是对受众人群造成认知影响的攻击事件,而攻击事件具体又可根据其认知作用形式,分为动能攻击事件和非动能攻击事件。2.1 动能攻击事件
动能攻击事件将动摇可支撑敌方认知韧性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哲学指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短时记忆容量拥有72个组块,通常一眼记忆下的信息只有9个,通过物质条件不断改变和强化,可以使人的认知由有意记忆向无意记忆转变,潜移默化中改变认知、控制认知,可以说,人类的认知形成可被认为是以特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因此,可通过动能攻击事件,对支撑敌方认知“韧性”的物质基础实施高效打击,动摇其作战决心和毅力。典型应用场景:可在战时通过高烈度打击、长时间围困、持续性消耗等多元化手段对目标施加巨大的战场压力,通过动能攻击事件破坏其认知基础,造成其军队指挥、社会运行的混乱失措,甚至可进一步动摇对方高层指挥官的作战决心和社会层面的民众信心。2.2 非动能攻击事件
概念:非动能攻击事件是指通过虚拟域(见本系列中的“空间”类本体分析)中的非直接接触手段,利用信息流对目标受众造成认知影响的事件。
历史应用: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就在前秦军后撤之际,大声宣扬“秦军兵败”的假消息,造成大量士兵的人心浮动;此后,东晋军成功利用了此次认知域“非动能攻击”事件,进一步对敌方发起攻击,最终导致数倍于己的前秦军的全面崩溃。互联网时代扩大了非动能攻击事件的跨界使用。随着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筛选、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数据呈指数倍跃升,非动能攻击事件的成本大幅降低、应用跨度不断扩大,已在军、民、商各界广泛使用。典型案例:美国LGBT+群体的“维权”事件。目前,现代社会利用“非动能攻击”事件实施认知影响的最典型范例是美国LGBT+群体掀起的巨大网络认知浪潮,其标志性口号是“性别自由”,为西方医疗巨头等利益集团带来了巨大利润。LGBT+群体通过对持续不断的各类LGBT“维权”事件发酵,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并利用“Black lives matter”等标志性事件争取黑人等少数族裔的支持,塑造了一种LGBT的政治正确生态。这种政治正确对欧美多个国家的社会形态造成了明显冲击,导致整个社会因“偏好伪装”(可参考认知本体论——“过程”类本体分析)等原因出现了普遍响应的“盛况”,甚至在美国各军种社交媒体主页上在每年6月都会挂起“彩虹旗”,庆祝所谓的“Pride Parade”节日。(一)框架定位上看,认知战“事件”作为认知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弹药”和“依据”作用古今中外,多个案例表明,合理的利用某些特定的事件进行恰当的“编译”和“解读”,将有望彻底改变广大目标受众对某件事件的认知,从而引导其达到认知战行为者的特定战术目标。(二)从技术途径角度上看,人为攻击事件可被认为是造成“认知珍珠港”重大战术机遇,涉及动能和非动能等多类可用方法手段一方面,可利用物理层面的火力,通过物质上的摧毁,彻底打破对手的心理倚仗,为后续认知作战的开展奠定关键基础;另一方面,可利用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等多种手段,在互联网等虚拟域上施加广泛影响。关于这类技术手段的相关细节,将在本系列文章的有形方法、无形方法部分深度解读。(三)从战术影响角度上看,应高度重视面对重大自然事件/人为事件的舆情管控工作战术思考上看,应高度重视面对重大自然事件/人为事件的舆情管控工作,避免被别有用心的认知战行为者趁机大做文章,造成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特别是,应持续监控社交媒体网站、直播APP等高影响力互联网平台对各类事件的“响应”情况,以防被潜在敌对势力趁机“带节奏”,避免出现国家“硬资产”和“软实力”等各个方面的损失。参考文献:
https://s3.amazonaws.com/media.hudson.org/Cognitive+Competition+Conflict+and+War+-+An+Ontological+Approach+-+Bebber.pdf
探究认知战运行机理
(全文完)
Build a community
Share the future in cyber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