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创新未来” ——任务驱动下的景苑科学课堂节

文摘   2024-12-04 15:57   浙江  

 探索未知

 创新未来

——景苑科学课堂节

      任务驱动型课堂

科学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科学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24年12月2日,景苑中学二楼录播教室,以“任务驱动式”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景苑中学首届“课堂节”教学比武科学组专场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科学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科学世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次科学课堂节,以“浮力复习”一课架构,同课异构,三位上课老师都围绕特定主题,设置了相应课堂任务。

     科学任务既有挑战性,又富有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欲望、求知欲。

·2024·景苑科学课堂节





林立洲老师

《深中海底隧道揭秘——

   浮力复习专题》




     林立洲老师带来《深中海底隧道揭秘——浮力复习专题》,他紧跟实事,将深中海底隧道的沉管铺设,这一真实问题分成了三个任务,由浅入深地对浮力的计算和图像的绘制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从运输沉管到下沉沉管,到最后的保持沉管,以三个任务,让学生真正以工程师的身份,去考虑海底隧道沉管铺设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层层递进,深切感受到了宏伟工程的不易,和祖国科技进步之快,课堂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趣味科学课——深中海底隧道揭秘·





陈佳苗老师

《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浮力专题复习》





     陈佳苗老师带来《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浮力专题复习》一课,以泰坦尼克号为主要研究线索,借助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诞生、试航、救援、沉没。四个场景创设课堂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

     本课从诞生篇——静止在拉干河畔的泰坦尼克号受力分析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原因与方向。

     试航篇——通过比较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复习平衡法与阿基米德原理。

     救援篇——通过研究拉力与时间的关系,复习称重法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排开液体体积变化引发浮力变化的因果关系。

     最后沉没篇,教师引导学生带入到情境中,计算浮板所能提供的浮力是否能支撑两个人的体重,利用量表生生互评,规范学生的计算。

·精彩科学课——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范淳涵老师

《汽车落水后引发的思考——

   浮力专题复习》






     范淳涵老师带来的《汽车落水后引发的思考——浮力专题复习》一课,从汽车落水这一真实情境出发,分别设置四个大任务:分析汽车落水后的受力情况、分析并解决乘客逃生遇到的困难、需要几个浮筒打捞上来、画出起重机打捞汽车时绳子拉力和运动距离变化图像。

     整堂课结构完整,任务设置聚焦学生浮力学习中的难点,逻辑关联性强且层层进阶,让学生在驱动性任务的推动下巩固浮力知识,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四中,范老师还借助评价量表这一工具促使生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从轴、点、线分析问题,突破图像难点。

·探索科学课——汽车落水后引发的思考·




区教研员姚雪飞老师

精准点评



教研员点评


     本次科学课堂节,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姚雪飞老师。姚老师对三位上课老师课堂进行了全面、系统性点评。

     她认为林立洲老师的课,情境设置特别好,以深中隧道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沉管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陈佳苗老师的课,师生互动很多,并能抓住学生生成性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穿梭时空,经历了一场精彩的电影之旅。

     范淳涵老师的课,在新教材新背景下,结构化处理得很棒。通过总任务为引领,子任务为支撑,层层递进,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递进。

     三位老师,各有千秋,特色分明。

     姚老师建议,新课标下课堂,应尽可能做到:一,简洁化,同时做到结构化,如可通过板书的呈现体现整堂课的结构化;二,生本化,如作图可放到九年级,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现在的复习课,可把图呈现出现,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图像所代表的意义;三,逻辑化,神形结合,教师要做到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带动学生思维逻辑。


·神形结合课堂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



陈佳苗老师

     上完今天这节课,听取了教研员姚老师的点评,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更是一场双向的互动和成长,让我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我也尝试利用对话的形式耐心解答每一个疑惑。学生这种即时的反馈暴露出存在的困惑,从而让老师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强化。

     我发现,老师在回答问题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答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者的授课能力与专业水平。它不仅加深了我对物理学知识结构化的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美好。





林立洲老师

   

     听取了教研员姚老师点评后,我对这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感慨颇多。

     这堂课中,我通过引入深中通道这一现实中极具震撼力超级工程,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浮力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们在了解工程伟大之处时,自然而然地对其中涉及的浮力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堂氛围从一开始就十分活跃,为后续的复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设置的三个任务层层递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发现,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将现实问题建构成一个物理模型显得有些困难,那么此时作为教师的我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庞大冗杂的现实问题进行拆解,帮助同学们逐步建构物理模型,利用所学的浮力知识一步步深入,从而攻克一个艰巨的任务,对学生来说会非常有成就感,而我在其中也受益良多。



范淳涵老师

     在听取了教研员姚老师点评,和观摩组内另外两位老师上课后,我对自己的整个备课和上课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受益匪浅。

     在备一堂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起始于学生的学习疑难点,终结于学生能力的增长点,同时也要基于教材和课标,确定主要教学方向。

     在上课过程中眼中要有学生,不仅关注到学生正确解答,也要及时捕捉到学生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意识形态,处理并攻克学生的疑难概念, 往往会转变成课堂的闪光点。

     同时不管是复习课,或是其他课型,要让学生研讨、实践的机会增多,真正做到生本化。

     在教学细节处理上,后续课堂要往更加简洁化和逻辑化方向努力。

     简洁化,指的是教学语言的精炼,更重要的是,教学板书上体现整堂课的知识顺序和教学顺序;逻辑化指的是形神合一,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搭设的学习支架下训练后,慢慢发展、进阶。

     学有所思,行之有向。希望自己以研为舟,以智慧为帆,深耕细研,践行课堂,笃行致远。



·荟萃新课标,融创新实践。







图文:陈   倩

编辑:王   璐

初审:叶晓霞

终审:唐小明


杭州市钱塘区景苑中学
培养自强、致善、智慧的远景少年,打造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