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謝關照
每日精选
文章来源:武大马院、光明日报客户端等网络公众平台,原标题为《专家纵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Study of Marxism Theory
精彩
分
享
2024年12月15日,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术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与会交流。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以及实践路径。
专家纵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更好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荣枢认为,新时代的体制改革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有效解决了多领域的全球性难题,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钦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伟军以“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涵与发展路径”为题,认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华倩从技术渗透、资本操控、观念渗透和数据霸权等方面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提出需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从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谈起,认为和谐劳动关系和稳就业促进机制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展现了独特优势。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云霞指出,劳动法确立了尊重劳动、劳动成果共享和扶弱平权等核心价值,未来应通过法治建设更好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
(2)掌握“桥和船”,着力推动理论创新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颜鹏飞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及其现实意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为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整体性框架。
清华大学教授肖贵清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理论支点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湘潭大学教授吴家庆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简新华对守正创新进行了学理性解读。他指出,通过明确“正”与“新”的界限,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可靠依据。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系统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的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汪世锦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路径:从理论与现实的交互中展开,对党的重大理论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关系。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波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赟鹏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利用新技术工具以及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阐释与传播的重要路径。
(3)创新教学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兵指出,通过实地参观红色遗址、见证发展成就等实践,能够增强青年学子的“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庆华教授结合地方实例,讨论了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把思政课“讲活、讲深、讲透”。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荣军探讨了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繁副教授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有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力、学习借鉴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