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壮丽百年发展进程中,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既有以重大事件、重点项目为背景的生产经营故事,也有不同时期表现突出的人物故事,每一篇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承载了一份回忆。
这些故事,如同企业风雨百年进程中的“青砖碎瓦”,有的记录了某个年代的一场攻关、一个现场,或是一件往事,以一个具体的事件映射当年的“济柴模样”;有的以平实真切的笔触,为某个平凡的济柴人描绘了细腻丰满的“肖像”,带我们回到过往的记忆中,看看那时的济柴人身上,带有怎样令人感动或感慨的精神力量。
今天,本公号继续推出“岁月留声”栏目,为您讲述济柴为西藏点亮第一盏电灯的故事。
1956年初,根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第一机械工业部给济柴下达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西藏日喀则发电厂制造两台56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并派人到现场进行安装调试直至发电。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气候恶劣、空气稀薄。按照定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压降低10%,在低压缺氧的高原地区发动机启动阻力增大,运行功率至少降低30%。如何保证柴油机能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地区全负荷安全运转,是当时摆在济柴面前最大技术难题。
柴油机上高原必须加装增压装置,济柴员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增压装置制造出来,而缺少进行模拟高原环境的试验设备又成了前进的拦路虎。
为了确保机组在使用现场万无一失,技术人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次攻关,制定出模拟高原环境的“密封试验”方案。经过济柴员工两个月的奋战,两台高原柴油发电机组诞生了。
按照上级要求,机组在发往西藏后,要立即派人前往日喀则发电厂做好机组安装调试工作,直至安全发电。厂党委研究决定,选派经验丰富的装配技师杨洪信和试车工张华元奔赴西藏完成这一任务。
杨洪信和张华元带着济柴员工对西藏人民的深厚情谊,于1965年4月初向西藏进发了。
二人沿途乘火车,又转汽车,越过层层高山峻岭,跨过条条江河湍流,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行程6500多千米,终于在5月26日到达了目的地——日喀则市。日喀则发电厂厂长热情地接待远方来的客人,而这时杨洪信和张华元最关心的是“机组到哪里了?”当得知机组已安全运到,二人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1956年12月8日济南日报刊发报道《在日喀则的日子里》
不顾高原反应,杨洪信和张华元第二天就投入打地基和安装调试前的准备工作中。在当地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下,他们解决了机组基座遇流沙下陷、电板短路、电闸不稳等技术难题,按时在6月29日上午完成安装调试。发电试验结果证明,两台柴油发电机组,不仅运转正常,而且发电量超过了设计要求。
1965年6月29日是日喀则人民欢庆的日子。当日下午,日喀则发电厂举行落成典礼。当大会宣布当晚就要送电的消息后,全场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大会上,杨洪信、张华元和其他参加建设的同志接受了西藏人民赠送的哈达。傍晚,伴随着机组的轰鸣声,日喀则所有的电灯,同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西藏人民多少年来的梦想实现了!
时隔39年,1995年11月29日,西藏拉萨大昭寺灯火通明。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通过电视传到大江南北,吸引着亿万观众。然而,谁能想到,为大昭寺带来光明的依然是济柴制造的三台柴油发电机组。一代又一代济柴人,为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素材来源:《印记·传承——百年济柴百篇故事》
栏目编辑:王贺尧
审核:赫俊博
部分素材来源:网站 国际在线(www.cri.cn)
爱我请点赞,再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