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2.7亿人啃老又怎样,自己孩子不在其中就好
文摘
教育
2024-09-01 22:42
北京
————————————————————
头班公共汽车开往
田野尽头的邮局
按照百度AI的注释,洗房是婚姻的一方(通常是比较穷困的)将对方婚前房产以各种手段转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
知人知面不知心,北京的大学家长常担心自己孩子被围猎,被洗房所涉及的财产也最重。但各种报道直指现在我国年轻人啃老比例非常高,如窦文涛在他的节目引用一份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说适龄劳动人口从2010年不足2%跃升到2018年的40%,虽然他表示不相信,但到今年更严重。
广义的啃老定义通常是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财产馈赠就算啃老。狭义的啃老,也就是子女不工作靠父母退休金过活的事情,我也听说过,据说在某些城市也常见,因为父母退休金超过1万元/月,而子女夫妻俩出去工作,一个月拿5千都很不容易,请保姆照顾老人反而也要不少钱,干脆就不出去干活了。才4、5百分为啥传经授宝
啃老有主动型,也就是孩子好吃懒做不愿意吃苦就吃定了父母。现实中更多是上文所说的被动型:收入低不如啃老躺平。当年北京高考结束之后,我觉得95%的北京同学都不用功。然后这些同学现在也都岁数很大了,不用功的一波接一波,一年又一年。
我们长大的时候,赶上了好时代,用功不用功,努力不努力,都有工作,有钱赚,不需要啃老。当然那时候也有好吃懒做的例子,只是数量很少不足为道。所以当看到有40多岁的北京家长自己虽然高考分数并不高但总喜欢谈论他自己的逆袭经历,我倒不觉得有啥问题。问题在于他自己的孩子高考依然只考了五百分出点头,他还要传经授宝,我确实理解不了个中意义。这余地越小,孩子的士气越低落,被动啃老的可能性越增大。
所以,家长自己得有上进心,然后再懂得托举孩子争取更多生存空间。在这金字塔社会里,上位者何曾同情过下位者,或者说光说不练又有何用。
头条上有人嘲笑一位海淀自媒体博主妈妈,说她育儿烂尾了。
这位妈妈在2018年送孩子小升初上岸到海淀区的六强,并且出了一本书《上岸》,人设是:
有人嘲笑她烂尾是那位同学在2024年高考的结果是考进中国农大或类似排名的高校。
一方面是有人或者有些人如此嘲笑一位母亲,非常非常令人无语。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育儿自己知道好就行了,其实不咋样还非要写成书,打造人设光环,这类做法无一例外必然影响自己孩子。
与不思进取的爸爸相比,这个妈妈顽强托举自己的孩子前进,并且有勇气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败得失,为后来的家长提供教训与方向,更值得尊敬。
培养自家男孩无论怎样都别让他啃老,这应该是个底线思路。最近有家长转了一个教培老师的朋友圈问我靠谱不靠谱,那个朋友圈写的是“新初一,要调剂的私信我。”这事情本身倒没啥可说,我惊的是这个老师平时口碑很好,怎么突然做这些事情。
按说教培行业老师收入占比最高,专心教学就好,生源不愁,分心去做不靠谱的事情,背后的内情又是什么?很多家长从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到压紧教育费用,把每个铜板都用到提分的刀刃上,转变趋势挺明显的,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孩子们也应该分担家庭在育儿方式上的转变,要有金钱的消费意识。北上广的孩子自动寻找舒适区,北京孩子又大多是吃好、玩好,穿着打扮都不甚讲究,物质需求并不高,唯独学习不在自身的舒适区内。北京孩子是不是被惯坏了,亦或是太没有饥饿感,这样的问题不会有统一答案,唯有不同家长持有不同的认知。
另一种则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被设局操作,但信息公开度非常不够,造成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信息不对等,这种最常见于我国高校招生之中的旁门通道,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玩法。再有一种更为常见,不管目标事务设没设局,家长自身因为吸收垃圾信息太多而把有效信息淹没了。
现在的垃圾信息伪造水平越来越高,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被垃圾了也很正常,
东城沙龙延期一周
今天是很多学校的开学日,我自己犯糊涂,东城的初中/小升初沙龙延期一周,依然是在宇飞大厦。周三例行的无言夜谈,主题是2025年西城区小升初。垃圾信息大量是在商业营销中产生的,尤其是各种MCN矩阵,貌似互相印证实则互相为托,很多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们看啥事情都很MCN,关键有效信息反而识别不出来。我的微信 是13716054355,邮箱是stanwu@126.com无言老师在北京电视台所参与的讲座《认清形势,赢在中考》,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看全部节目,时长为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