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1950.1.-)
郑树森,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FACS),国际活体肝移植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
孜孜探索,攻克肝移植难题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郑树森对医学的兴趣源自童年。小时候,郑树森每天上下学都要经过一家中药铺子,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往里面张望几眼。老中医把脉开方、过秤包药的样子令他着迷,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力更是让他佩服。看得出迷的郑树森常常想,自己长大后要是能够跟他一样,成为一个为人家治病的医生就好了。
1973年,郑树森儿时的心愿达成。从浙江医科大学顺利毕业后,他进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启了十年住院医师的职业生涯。而1978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刺痛了这位年轻医生的心,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航线。
当年,医院接收了一位患有胆道疾病的台湾同胞,院内医生束手无策,只能从上海瑞金医院邀请医生来做手术。郑树森陷入深思:难道一遇到肝癌、胰腺癌这样的病人,我们自己就只能放弃治疗?难道以后遇到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都要从外省请专家来帮忙?郑树森告诉自己,绝不能这样。于是,郑树森走上漫长的求学道路。
1983年,郑树森考取了浙江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深造进修;1986年,为了攻克肝胆胰疑难杂症,郑树森又考取了华西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
郑树森是浙江省第一个医学博士生。读博生活并不轻松,虽然徜徉在学术海洋中的郑树森感觉精神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物质生活却过得格外艰苦。当时他每个月的收入是90元,50元寄回家给夫人孩子做生活费,自己身边留40元,伙食费每天1元,剩下的钱是每年寒暑假来回的路费。从成都乘184次火车到上海,再转车回杭州,路上整整48小时,没钱买吃的,只吃几片面包,从火车上下来,他的两条腿都是肿的。每到想放弃的时候,郑树森就会想想自己的奋斗目标:“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医学技术,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得坚持!”
肝胆胰手术被誉为外科的“王冠”,而郑树森攻读肝胆胰外科,就是要摘得这顶“王冠”。1990年,郑树森考取了香港大学CMB资助的奖学金,去那里做肝胆胰外科、肝移植的博士后研究。“这个方向太适合我了,而且那里可以支持我做动物实验,我真的太幸福了!”于是,郑树森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用哺乳动物做肝脏移植实验。而这段经历也为他奠定了全面扎实的研究和临床基础。
1991年10月,郑树森作为第一助手参与了香港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这一手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列为当年香港的十大新闻之一。
仁心仁术,始终心系病人
1993年4月,在回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后不久,郑树森就主刀完成了浙江第一例肝癌病人肝移植手术。
这场手术备受行业关注,郑树森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当时,郑树森正好阑尾炎发作,痛得非常厉害。与此同时,父亲病重,他的心里满满都是牵挂和不能回去侍奉的愧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郑树森一边挂盐水,一边给病人看病,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病人更要紧”。
郑树森做的这次手术和中山大学黄洁夫医生做的肝移植手术几乎是同一时间进行的,后来两人被公认为中国第二波肝移植手术浪潮的推动者。从那以后直到现在,郑树森已经主刀了3000多例肝移植手术。其中,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最小的病人出生只有106天,最大的有70多岁。
“这么多年来,我用这一双灵巧的手,挽救了无数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当我的病人身体康复,再次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时,我创造的社会效就成倍地发挥出来了。”郑树森说,自己最自豪的事情,就是通过肝脏移植技术救活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原来不能做或做不起肝移植手术的病人。
2007年,一位从安赶来的年轻妈妈,扑通一声跪在郑树森面前,求他救救自己6岁的女儿。妈妈背上的小女孩患有脂肪肝,因为个子小常常受同学欺负。郑树森取了妈妈400克肝脏移植给了她女儿。12年过去,小女孩长得亭亭玉立,还考上了大学。
我国材料科学家、工程院院士周廉也是郑树森的病人。2005年,被诊断为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周廉院士多方寻医,最后选定请郑树森主刀进行肝移植手术。手术完成后半年,周院士就恢复了正常工作,到上海参加了学术会议。直到现在,他仍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
评判肝癌病人是否适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有一套严格的行业标准。原先通用的世界标准(米兰标准)是,肝脏肿瘤直径在5cm以下可以做肝移植手术,不少患者被“拒之门外”。
2008年,郑树森提出肝癌肝移植手术的“杭州标准”,将标准放宽到8cm,肿瘤直径在8cm以内的肝癌病人可做,肿直径在8cm以上、术前血清甲胎蛋白低于400ng/ml的肝癌病人也可以做。这个标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很多原来不能做手术的病人得以接受手术,肝癌肝移植手术受者范围扩大了52%。
立德树人,为卫生事业奔波
“全世界的肝癌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和不断变动的致癌原因,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治疗,也要关注如何预防。”郑树森不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探索。
他不仅是一名医者,也是一名良师。郑树森言传身教数十年,如今桃李已经追布全国各地,并且许多都成就非凡。每每聊到学生,郑树森脸上都不禁洋溢起自豪之情。培养学生有什么独门秘籍?不少人问过郑树森这个问题。他这样说,一个老师要把课讲好,很重要的就是要把思想传达好,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体系的完整性。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人品塑造。”待人要诚实、诚信、诚恳。父亲这么教育他,他也这么讲给学生听。郑树森要求学生爱国爱党、政治素养过硬,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他要求学生有爱国情怀,因为只有在这种情怀的推动下才能不断奋斗、创造贡献。而平时就喜欢练练书法、读读历史、听听婺剧的他也总是跟学生们强调要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1997年到2015年,郑树森当了18年的院长。那个以前被人戏称为“弄堂医院”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在排到了中国前列,重点学科也是名列前茅。
医药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卸任院长的郑树森一点也不闲着。原卫生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杭州考察期间,多次提及名人办医,并题词“树兰医疗”,希望郑树森和李兰娟两位院士可以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浙江省政府也大力支持。2015年12月6日,树兰医院正式成立。
树兰医院提出了“三高”(高质量的医疗、高水平的专家、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国际化、人文化、标准化、信息化)、“三满意”(病人满意、医务人员满意、政府满意),以器官移植和传染病医治为中心,走抓优势学科建设、提高发展速度的道路。
“祖国培养了我,我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就是我的初心。”郑树森欣慰地说。他守住了初心。
来源:浙大新闻办
编辑:蔡永嘉
一审:徐 晖
二审:徐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