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燮卿,1933年2月11日出生于浙江龙游,原藉安徽休宁,有机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科技委资深顾问。1951年汪燮卿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6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博士学位;1962年进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题目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学位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燮卿院士长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
汪燮卿说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很正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创新实现的,创新是千百万人的辛勤劳动实我的结果。那驱使人们去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呢?其中至少有一条,那就是有兴趣和推动力。食不果腹时人们主要是想要吃他性子,那是为了生存而创新。从茹毛饮血到吃熟食则是人类历更上里程碑式的创新,其关键技术是钻术取火。从钻木取火到击石取火则不能说是顺始创解,但在大大地提高了取火的简易性。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无从创新的。在人们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后,要把创新作为一种兴趣来培养。因对某件事有了兴趣才会有灵感,有了灵感才不会因循守旧,才能创造新事物,开辟新天地。
汪燮卿老家在农村,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张贴春联,其中有一幅春联很耐人寻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利气氛,让人们海阔天空、自由自在地去思考问题。要有点“异想天开”的精神。“异想”天不一定能开,但不异想天肯定开不了。
老骥伏枥,奋斗不止,汪燮卿仍坚持不懈地继续科研事业。退居二线时期仍指导研制成功了作为氧化催化剂的新型钛硅分子筛-空心纳米钛硅分子筛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成果的应用使中国石化成为了继意大利埃尼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工业化生产钛硅分子筛的大型企业。
汪燮卿正是凭着对创新的深刻领悟和理解,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追求新知,探索未知,不断开创科研新境界。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他教导他们说,做科研的人不能作灯泡,虽然光芒四射,但被遮挡后光线就无法前进,无法照射到背后的本质。他鼓励学生作“激光”,聚集起能量,把物体打“穿”,直奔事物本质。
“我这85年的人生经历可以划分成前45年和后40年两个阶段。比较而言,第一个阶段比较动荡,见证了国家自立自主;第二个阶段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我在科学春天里挥洒汗水,努力做出一些贡献。”汪燮卿颇为感慨地说。对于未来,汪燮卿表示,科学家的人生就像一团火焰,始终都要发出生命的璀璨光华。他将继续关注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为科技创新继续奋斗。
编辑:蔡永嘉
一审:徐 晖
二审:徐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