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赋能让“金钉子”绽放光芒

百科   2024-12-02 16:34   浙江  


常山县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在上世纪70年代的地质调查中被发现。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旭带队的国际界线工作组在黄泥塘剖面所在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后,一致提议该剖面为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点。1997年1月,该剖面获得国际奥陶系分会、国际地层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执行局的通过和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枚“金钉子”。200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等地质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18年,常山地质公园管委会与陈旭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在陈旭院士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实施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地质公园在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2022年,该工作站被认定为省级院士工作站,2023年成功入选省级重点院士工作站。



指导常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


陈旭院士主持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研讨会

依托中国第一枚“金钉子”—常山达瑞威尔阶金钉子,常山全力争创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挖掘地质文化。为助力申报工作高质量开展,常山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旭为首席科学家的专家委员会,为申报工作提供专业支撑。院士专家团队为申报提供科学决策,帮助调查、挖掘和梳理划定范围内的地质遗迹及自然人文景观,提升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多样性,指导博物馆建设、标识解说系统建设、科普材料编制、核心地质遗迹保护与展示、科普学校与科普社区建设、公园管理人员与导游人员科普培训、迎检路线与迎检节点安排、迎检准备和演练等工作。申报工作期间,陈旭院士及其团队全程指导、把关国际阶段对比材料的撰写,就《申报意向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申请书》等材料的准备提出众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指导常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


院士团队全程参与中国常山金钉子地质博物馆布展大纲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对展陈内容进行科学性把关,为博物馆布展工作提供文献资料、图表、相关新闻报道、现场考察照片、国际地科联执行局金钉子正式批文等一手资料,承办博物馆化石标本采集工作,录制专家解说视频。

在陈旭院士的指导下,常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22年建立中国常山金钉子地质博物馆,2023年4月完成布展施工。博物馆立足于三山地区,藏有实物古生物化石及模型800多件、地质相关书籍800多本,并详细记录了“金钉子”科学研究及申报历程,致力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金钉子”精神发扬光大,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地质遗迹保育工程


常山拥有黄泥塘金钉子剖面、西阳山剖面两个世界级地质遗迹。为提高地质遗迹科普性与展示性,加强保护力度,陈旭院士及其团队参与设计、提供保育方案,指导、参与地质遗迹保育工程。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启动中国·常山金钉子教学实习基地。依托院士工作站,由陈旭院士牵头,常山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衢州学院9所科研院校进行常山教学实习基地签约和授牌。为我国地学人才成长提供了生动的环境,更能为常山地质资源保护与展示水平地提升输入了强劲动能。目前已组织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衢州学院等近500余名学生来常山开展地质科学考察和实习。

承办2023年浙江省青少年地学夏令营

2.设立常山第一中学浙江院士科普基地。设立常山一中浙江院士科普基地,陈旭院士任首席科普顾问,院士团队为常山一中定期开设科普讲座和座谈会,衔接院士工作站地质公园人员,为普及地质知识提供相应材料。

 陈旭院士从自身经历谈起,生动介绍了祖国培养自己的奋斗过程,讲述常山金钉子确立的艰难历程,分享担任国际奥陶系分会主席、副主席期间的见闻,勉励同学们放开视野、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回馈家乡,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旭藏书捐赠仪式在常山举行。陈旭院士此次将毕生珍藏的一批书籍、资料赠予常山,既有他自1959年参加工作以来发表的珍贵著作,也有他多年珍藏的科研资料,主要包括84.9GB的电子资料,以及1200本图书、学术杂志、文献集等。

在陈旭院士的指导下,常山地质公园于2022年建立中国常山金钉子地质博物馆,2023年4月完成布展施工。博物馆立足于三山地区,藏有实物古生物化石及模型800多件、地质相关书籍800多本,并详细记录了“金钉子”科学研究及申报历程,致力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金钉子”精神发扬光大,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中国的第一个“金钉子”小科普


常山县黄泥塘“金钉子”是中国的第一个“金钉子”,是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的底界,于1997年确立在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黄泥塘剖面,由南京古生物所金钉子研究集体的陈旭院士主持完成。黄泥塘“金钉子”有针对性的创建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的。那年9月,第四届国际笔石大会的野外考察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三山地区”(江山-常山-玉山)进行。这一地区奥陶系发育完整,出露好,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的化石标本保存精美,给与会的各国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不久,国际奥陶系地层分会成立了一个以陈旭为首的国际界线工作组,研究论证在“三山地区”确立奥陶系内第一个“金钉子”的可能性。

然而,“三山地区”当时还是浙西赣东北最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在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工作时,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人员为节省经费,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有时就住在剖面附近的农户家,搭伙吃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工作10小时以上。1991年9月的一天,因为去考察相距较远的一条剖面,陈旭与其研究生张元动租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前往,在途中爬一个陡坡时因为颠簸而翻进了路旁的一条水沟,陈旭身上多处受伤,鲜血直淌,所幸并无大碍,从车子里爬出来帮助司机把车子抬到路上继续前行,自己则去村卫生所进行了简单包扎,当天还完成了全天的工作计划。

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苦都算不上什么,真正难的是科学上的突破。奥陶系形成于距今4.88-4.44亿年,是地球历史上海洋生物开始急剧多样化的关键时期。全球奥陶系的“金钉子”研究工作虽然从七十年代即已开始,但因面临诸多棘手难题而进展缓慢,毫无建树。直到中国学者介入,才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实现了国际奥陶系年代地层研究的重大突破。

当时世界各国的奥陶系基本都是参照已经沿用了100多年的英国传统划分,尽管这个划分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为解决这个难题,陈旭等选择了当时研究程度还很低、但是很有可能成为国际标准的一种名叫“澳洲齿状波曲笔石”的化石作为研究重点,对这一生物类群的结构特征、系统位置、演化关系和地层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该类群的演化路线,揭示了它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的对比意义,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疑难问题。

因为“金钉子剖面”代表了全世界地质研究的最高水平。建立“金钉子剖面”成为国内外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界激烈竞争的目标。因此,国际地科联组织将中国第一枚“金钉子”确认在常山黄泥塘,也经历许多激烈的竞争,为了打造这枚“金钉子”,众多的地质专家历经许多艰难困苦。当时英国奥陶系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理查·福蒂教授曾极力维护英国的传统划分,想通过厘定界线定义、深入研究新剖面等多种方式把该“金钉子”建在英国。但是,当最后把黄泥塘剖面的研究成果展现在他和国际奥陶系相关权威专家面前时,他知道英国已经离这枚“金钉子”渐渐远去。2000年,张元动应邀到他所在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访问时,他由衷地表示出对黄泥塘剖面的赞赏,并认为这枚“金钉子”的确立是全球奥陶系数十年来最突出的进展。

中国每一颗“金钉子”的建立过程都有精彩“故事”,上面这些只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点花絮和枝节,但却能从侧面体现出我国科学家穷且益坚的坚强意志、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和真挚殷切的爱国情怀。


编辑:蔡永嘉

一审:徐   晖

二审:徐   升

衢州科普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更好服务人们的生活。联系电话:0570-305215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