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懂:除夕最珍贵的不是年夜饭,而是这三样东西

2025-02-03 21:34   四川  

01 人到中年,才懂除夕是一张归家的船票


年少时总觉得除夕是鞭炮炸响的红纸屑,是攥在手心的压岁钱,是母亲锅里翻腾的饺子。
直到那年冬天,我在机场转机大厅看见一位农民工大哥——他怀里抱着脏兮兮的编织袋,膝盖上放着凉透的煎饼果子,手机屏幕上是老家院子里挂起的腊肠。


突然想起沈从文1934年的返乡路:从北平到湘西,火车换渡轮,轿子接驴车,辗转半月只为除夕夜那碗母亲煨的菌子汤。


原来从古至今,中国人血液里都淌着同一种执念:哪怕翻山越海,也要在岁末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


今年我提前三个月抢票,带着孩子挤了八小时高铁。
当父亲在村口跺着脚哈气,母亲围裙上沾着面粉迎出来时,忽然懂得:
所谓年味,不过是推开家门那一刻,所有漂泊都有了归宿。



02 人到中年,才懂祭祖是血脉里的寻根之旅


三十五岁那年清明,父亲把族谱郑重交到我手中。
羊皮卷上斑驳的墨迹,记载着二十三代先人的名讳。那些陌生的名字,此刻突然有了温度——
原来我的眉骨像高祖,女儿的酒窝随曾祖母,连儿子执拗的脾气,都跟光绪年间的三叔公如出一辙。

作家冯骥才说得好:“春节是中国人递给祖先的一封家书。”
今年除夕,我带着儿女在祠堂前点燃三炷香。十岁的儿子突然指着供桌上的青团问:“太爷爷也爱吃这个吗?”
这一刻突然泪目——原来传承不是刻意的教导,而是让幼小的生命触摸到根的脉络。


当我们把腌好的腊肉挂上房梁,当老人把压岁钱塞进红包,当全家对着先祖牌位三鞠躬……
每个动作都是文明的密码,在烟火气中完成五千年的接棒。



03 人到中年,才懂守岁是向光阴讨要的慈悲


去年除夕夜,母亲在守岁时打了个盹。
她惊醒后懊恼地拍腿:“怎么睡着了!要守到天亮的……”八十四岁的老人,固执得像要拦住时间的孩子。

突然想起苏轼写守岁:“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一千年前那个夜晚,他是否也这样盯着烛火,数着父母鬓角的白发?

今年我特意买了加湿器——父亲肺不好,又戒不掉旱烟;
给母亲换了智能药盒——她总忘记降压药几点吃;
餐桌撤下了油炸吃食——妻子去年体检血脂偏高。
人到中年才醒悟:最珍贵的年货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体检报告上“未见异常”四个字。


当零点钟声敲响,女儿突然指着窗外喊:“下雪了!”
八十岁的父亲、五十岁的我、十岁的孩童,三代人挤在窗前看雪粒簌簌落下。
这一刻突然懂得:
我们守的从来不是夜,而是这易碎的、滚烫的、千金不换的人间团圆。



除夕是中国人写给时间的诗


年轻时总嫌年俗繁琐,到中年才品出其中深意——
归乡路是写给游子的散文诗,
祭祖礼是刻在基因里的十四行诗,
守岁夜是吟诵生命的叙事诗。

此刻窗外爆竹声起,厨房飘来米酒香。
七岁的女儿正在教爷爷用手机发红包,母亲偷偷在我碗底埋了蜜枣。
所谓年味,不过是让我们在某个特定的夜晚,集体确认:我们被安稳地爱着,也该继续爱下去。

点个“在看”,愿新年晨光升起时,你我牵挂的人都还在身旁。



今年除夕,你最珍贵的瞬间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夜听之音
来自夜晚的问候!夜听之音,好书、电台、故事、美文,陪你一起述说心事,每晚十点,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