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留意日本人,因为他的强大你没注意

2025-01-27 19:47   四川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对日本的情感,就像被历史的丝线紧紧缠绕着。那一段段沉重的历史,是刻在这片土地上的伤痛,也是烙印在每一个四川人心中的仇恨。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如九一八事变、平顶山惨案,无数同胞在铁蹄下丧生,家园被无情摧毁,文化遭肆意践踏,这段黑暗的历史,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日本这个国家都怀着深深的抵触情绪。



然而,一次机缘巧合,我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当双脚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我感到有点后怕!我决心以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

日本教育:体能先行,全面发展的基石

(一)日本小学生教育:体能至上的理念与实践

踏上日本的土地,最先冲击我认知的,便是日本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他们对体能培养的高度重视 ,这几乎贯穿于孩子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寒冷的天气里,小学生们光腿走在上学路上是一道常见的风景。即便是在雪花纷飞、气温极低的冬日,孩子们也大多身着短裤短裙,背着大大的书包,精神抖擞地前行。这种耐寒训练,从幼儿园便已开始,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适应寒冷,能锻炼其坚韧的意志和强大的体魄。

除了耐寒训练,日本小学还极为注重耐力跑训练。从每年年底进入冬季开始,学校的全体孩子便会在课余时间进行耐力跑训练,短衣短裤甚至赤脚,就像过夏天一样。在经过差不多一个冬季的训练之后,学校会组织一年一度的 “冬季持久走大会”,也就是耐力跑比赛 。孩子们在赛场上奋力奔跑,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凡是按要求跑完全程的,都会获得学校颁发的 “完走证书”,这对他们来说,是成长路上的一份珍贵见证。

日本小学的体育课,同样有着独特的理念。对于常规体育运动,日本文部省制定大方向的指导手册,但不设具体硬性达标要求。以跳远为例,老师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 “跳远记录表”,要求学生每次都比上次跳得远一点,注重的是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关键。

(二)对比反思:中国教育中体能的缺失

反观中国的教育现状,体育课常常被数理化等所谓的 “主科” 课程挤占,尤其是在临近期末或者初三、高三等关键时期。在很多学校,体育成了可有可无的 “副科”,学生们的体育课时间被大幅压缩,甚至被完全剥夺。

这种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体能发展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全面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缺乏运动导致孩子们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肥胖、近视等问题日益严重。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间呈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有所回升,但高校学生的体质仍在持续下滑。

同时,体能的缺失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人心情愉悦,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而长期缺乏运动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学习时也难以集中精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此外,中国孩子在团队协作、坚韧不拔等体育精神的培养上,也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日本工作观:老而不休,工作的别样意义

(一)日本老人的工作常态:坚守岗位的 “银发上班族”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商场超市、餐厅酒店,甚至是一些需要一定体力和技能的工作岗位上,都能看到白发苍苍却依旧忙碌的身影。在日本,超过半数的工作人员竟是 70 岁的老人 ,这一现象着实令人震撼。

在东京的一家便利店,我遇到了 72 岁的山本爷爷。他每天早早来到店里,熟练地整理货架、收银结账,脸上始终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耐心地为每一位顾客服务。当我问他为何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工作时,他笑着说:“工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待在家里反而会觉得无聊。在这里,我能和不同的人交流,感觉自己还很有价值。”

还有一次,我乘坐出租车,司机是一位 75 岁的老人。一路上,他稳健地驾驶着车辆,还热情地向我介绍沿途的景点和日本的风土人情。他自豪地说,自己已经开了 50 多年出租车,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开车技术也没问题,而且工作能让他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在日本的建筑工地上,也不乏 70 岁老人的身影。他们虽然动作不像年轻人那般敏捷,但经验丰富,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他们认为,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二)观念碰撞:中国老人的退休生活与思考

在中国,大部分老人在退休后,过上了悠闲的生活。清晨,公园里随处可见跳广场舞的老人,他们跟着欢快的音乐,尽情舞动,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午后,小区的棋牌室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打着麻将,欢声笑语不断;傍晚,老人们或陪着家人散步聊天,或在家中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这种悠闲的退休生活,体现了中国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重视。

然而,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一些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老人,可以通过返聘、兼职等方式,继续在工作领域发光发热。比如,一些退休教师可以开办辅导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退休医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退休工程师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同时,鼓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是让他们发挥余热的好方式。在社区中,老人可以担任调解员,帮助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监督工作,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还可以照顾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传递温暖和关爱。通过这些活动,老人们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日本生活习惯:收纳自律,从小培养的能力

(一)日本的收纳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的自律培养

在日本,收纳整理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一种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 。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日本的家长和老师便将收纳整理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耐心地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间、书包以及各类物品。

走进日本的幼儿园,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专属的收纳区域,小小的柜子被划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会将鞋子整齐地摆放在鞋柜里,衣物挂在指定的挂钩上,玩具和学习用品也分类收纳在不同的盒子或架子里。老师们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如儿歌、游戏等,教导孩子们物品用完后要及时归位,培养他们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在家庭中,日本的家长也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收纳习惯。他们会为孩子准备适合其身高和年龄的收纳家具,如低矮的衣柜、带抽屉的书桌等,方便孩子自主整理。从整理衣物、叠被子,到收拾玩具、整理书架,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掌握了收纳的技巧,养成了自律的生活习惯。

(二)反观国内: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与教育反思

在中国,许多孩子直到高中、大学阶段,生活自理能力仍令人堪忧。不少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还需要父母帮忙洗衣服、叠被子、整理房间。在一些大学新生报到时,校园里常常出现家长们忙前忙后,为孩子收拾宿舍、整理行李,而孩子却在一旁无所事事的场景。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从做饭、洗衣服到督促学习,几乎包办了孩子生活的一切。

这种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却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律意识和自理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他们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是否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忽略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和自律意识的培养。我们应该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 ,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日本社会秩序:樱花季的无声交通,文明的体现

(一)日本的秩序感:樱花季交通中的极致体现

日本的樱花季,是一场浪漫与繁华交织的盛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社会在樱花季展现出的令人惊叹的秩序感。

记得有一次,我在樱花季前往日本的上野公园赏樱。那一天,公园里人山人海,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交通拥堵到了极点。本以为会陷入一场混乱的交通大拥堵中,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大为震撼。

在长达 1 个小时的车程里,车辆缓慢前行,却始终保持着井然有序的状态。全程听不到一声刺耳的喇叭声,每一辆车都规规矩矩地沿着自己的车道行驶,没有一台车随意变道加塞。行人也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在人行道上有序地行走,与车辆相互礼让。

在路口处,尽管车辆和行人众多,但大家都耐心地等待着信号灯的指示。当绿灯亮起时,车辆和行人迅速而有序地通过路口,没有丝毫的混乱和争抢。这种高度的秩序感,让整个交通系统在极度拥堵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着基本的运转,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不仅如此,在停车场里,车辆的停放也十分规范。每一辆车都整齐地停放在车位线内,车头朝向一致,间距均匀,仿佛是经过精心排列的。即便是在车位紧张的情况下,车主们也会自觉地寻找合适的位置停放车辆,不会为了争抢车位而发生争执。

(二)国内现状:交通乱象与文明秩序的追求

对比中国的交通状况,在拥堵时,喇叭声此起彼伏,随意变道、加塞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早晚高峰的城市道路上,常常能看到车辆相互争抢车道,导致交通堵塞更加严重。一些司机为了节省时间,不顾交通规则,随意在实线处变道,甚至占用应急车道,不仅影响了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在一些没有交警指挥的路口,交通秩序更是混乱不堪。车辆和行人互不相让,闯红灯、抢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混乱的交通秩序,不仅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还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也在急剧增加。然而,在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一些人的交通文明意识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社会文明和秩序的建设。

作为交通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在驾驶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随意超车、变道,不抢行,不鸣笛催促。在过马路时,走人行横道,遵守信号灯指示,不闯红灯。同时,积极倡导文明交通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共同维护交通秩序。

取其精华,实现超越

日本,这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教育、工作观念、生活习惯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

在教育领域,日本对孩子体能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通过耐寒训练、耐力跑训练等方式,锻炼孩子的体魄和意志,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这种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教育中对体能的忽视,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日本老人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以及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他们在退休后,依然选择坚守工作岗位,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种工作观念,与中国老人的退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余热,让他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日本的收纳教育和自律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意识。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而中国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方面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中需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

日本社会在樱花季展现出的高度秩序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明社会的典范。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人们依然能够遵守规则,相互礼让,保持秩序井然。这种秩序感,不仅提高了社会的运行效率,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我们应该学习日本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的经验,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文明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日本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日本,既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又要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在学习日本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自己对日本的看法和感受,让我们一起在交流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夜听之音
来自夜晚的问候!夜听之音,好书、电台、故事、美文,陪你一起述说心事,每晚十点,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