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有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众多家长尚未意识到,相比体罚,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为深重。若说体罚是身体的外伤,那语言暴力则是心灵的内伤。
孩子内心潜藏的这些负面情绪,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持久,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峻。此乃语言所蕴含的力量。从古至今,语言始终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老话说得好,嘴上带尺,脚下有路。在家庭之中,越是亲近之人,说话越应注重分寸。特别是对待孩子,那一句句无形的语言暴力,恰似锋利的剑刃,足以毁掉孩子的一生。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是真心实意的。然而,您是否曾思考过,家长随口而出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语,会在孩子的内心掀起怎样强烈的波澜?于孩子眼中,那些“以爱之名”说出的言辞,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这种伤害所带来的痛楚,即便是时间,也难以将其抹去。
暴力式的教育,无法培育出美德之花与智慧之果,反而会结出残暴之实。当您将语言暴力作为教育手段时,就已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在国外,有一位父亲看到儿子终日沉迷电脑游戏,无所事事,顿时怒不可遏。他拿来一把已上膛的手枪,摆在儿子面前,并怒喝道:有种你就别活了!岂料就在这位父亲转身的瞬间,儿子竟真的扣动了扳机。
待父亲回过神来,儿子已然瘫倒在地,失去了生命体征。正是这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说者或许无心,听者却有意。您永远无法知晓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给对方带来何种程度的伤害。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朝孩子大吼大叫的后果,与打骂、侮辱孩子相同,都会提高应激激素水平,进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经常被吼骂,真的会改变一个孩子。通常情况下,被吼的孩子会有如下表现:极度自卑,认为自己不配被爱;喜欢伪装自身,佯装强大;习惯去讨好他人,害怕受到伤害;不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心理学家阿德勒表示:孩子心理产生自卑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源于身体的缺陷,也可能是成长环境所致。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每种性格缺陷,皆是由儿童早期所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所造就。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皆是由于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创伤所引发。
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巨大的阴影,从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一个更为令人痛心的事实是:被吼的孩子不会停止爱您,但他可能会停止爱自己。拒绝语言暴力,批评教育请轻声细语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最高赞的回答,仅看文字就让人心生怜悯:小时候,当爸妈骂我“真没用”“太笨了”的时候,我的心和身体都会抽搐。然后听着听着就心痛了,痛着痛着就麻木了,如今真的变成了没用的人。
暗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您或许根本不清楚自己传递给孩子的是消极的暗示。每个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闪光点,父母应当善于去发掘,并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方能让他们绽放出最为璀璨的光芒。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拒绝语言暴力,即便批评孩子,也请轻声说话。当孩子不听您的话,对您视而不见时,不要吼叫,不要责骂,记住以下这三句话便足矣。
1、接纳孩子,期望简约化。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更不存在完美的孩子。身为父母,一定要正视这份“不完美”,接纳孩子,切不可要求孩子必须完美,这既不理智,也不可能实现。在电影《奇迹男孩》中,10 岁的奥吉天生脸部畸形。在奥吉去学校的第一天,他就遭到了周围人的排挤与歧视。
幸运的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奥吉的父母、姐姐始终是他最为坚实的后盾。在他们的支持与关爱下,奥吉凭借自身的勇气、善良和聪慧,影响并激励了众多身边的人,收获了友谊、尊重与爱,最终成长为众人心中不可思议的“奇迹”。
任何教育活动,若对幼儿教育行之有效,那必然先要充满爱,心中有爱,教育才具备力量。接纳“不完美”的孩子,期望简单一些,与孩子共同成长,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2、学会掌控自身的情绪。
教育孩子,最忌简单粗暴,教育最大的敌人,便是父母的脾气。奥利森·马登在《一生的资本》一书中说道: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让所有行动都受情绪所左右,而应当反过来控制情绪。一个控制情绪的良好方法,便是保持冷静,给自己 3 分钟的等待时间。
为避免与孩子引发更大的冲突,当您感觉即将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时,可以暂时远离孩子,独自待上 3 分钟,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深呼吸、听听音乐或者欣赏远处的风景,总之去做一些能够转移自身注意力的事情。待情绪完全平复之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情绪失控仅需短短几秒,然而就在这几秒中,您的口不择言或许就会成为毁掉孩子的那根致命稻草。
3、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作为孩子人生中最早且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所以,在开口之前要深思熟虑,运用适宜的语气和措辞,所取得的效果定然会更佳。那么,不能打骂孩子,又该如何批评孩子呢?
面对孩子的犯错,家长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2 岁前,不要指责孩子,孩子未受伤便是最好的结果;2 - 6 岁的孩子,孩子犯错后要顺其自然,接受孩子的行为,并心平气和地告知孩子应当如何去做;6 - 12 岁的孩子,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并学习社会规则以及承担犯错所导致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父母的双手是用来拥抱孩子的,而非用来打骂孩子的。您的语气和措辞,往往决定了一个孩子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偏离人生的正轨。
教育家爱尔维修曾说过:“人刚诞生时都相差无几,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差异,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可能沦为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能成为不平凡之人。”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守护天使,让我们以足够宽容的心,接纳孩子、认可孩子、包容孩子。切勿因自己一时的言语失当,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