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味儿,咋变啦?

2025-01-31 18:21   四川  

小时候,老爸总念叨:“孩子盼过年,大人盼赚钱。” 当时我还不懂,等自己人到中年,再琢磨这话,简直是 “人间清醒”!人到中年不如狗,过年过得好不好,钱包说了算。

这不,又到春节了,我咋感觉今年的年味儿,和以前大不一样呢?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人,现在都开始 “断舍离” 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消费降级”?

印象里的春节,有三个阶段

60 后、70 后、80 后,这批人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现在不是中年,就是迈向老年的路上。过年的时候,他们可是花钱的主力军。咱就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聊聊,这过年的变化可太大了!

第一阶段:缺衣少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好多家庭都穷得叮当响。就拿我家来说,住在湘南的山沟沟里,村子在半山腰,大家靠种地为生。秋天收了稻谷,大人就去盖房子、伐木,赚点外快。那时候结账可不痛快,有的人家房子盖好了,工钱却拖了三五年。村里要是出个万元户,那可不得了,全村人都羡慕得眼睛发红。

大部分家庭都过得紧巴巴的,开学了学费都凑不齐。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穿新衣、戴新帽。鞭炮也不能可劲儿放,得把一挂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省着放。年货基本都是自己做,年糕、油条、米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主打一个省钱。买新衣服更是奢侈,可能孩子有新衣服,大人只能眼巴巴看着。一双五六块钱的解放鞋,父母都得纠结好久,保暖鞋更是想都不敢想,简直是 “奢侈品”。

第二阶段:互相攀比

两千年之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收入蹭蹭往上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还有人染了时髦的发型,开着小车回家。那场面,简直就是 “全村的希望”,谁要是开辆车回来,立马被村里人围得水泄不通,各种夸赞。

这可把大家的心给勾起来了,买车成了新年最大的愿望。于是,村里的小车越来越多,有人买不起就租豪车,还在村口发名牌烟,这面子算是 “拿捏” 住了。餐桌上,大家开始攀比谁家的年货更贵,一些以前见都没见过的水果也摆上了桌。走亲访友也得送大礼包,主打一个 “有排面”。

第三阶段:去繁存简

这两三年,风向又变了,现在流行 “反向攀比”,大家聚在一起就聊谁买到了 “物美价廉” 的商品,比的是性价比。年货也开始简化,就那么三五样。大家都觉得,平时吃啥过年就吃啥,没必要搞那么多花样。

你就是开辆豪车回家,也没人围观,大家第一反应是:这人是不是负债累累,借钱买的车?古人说:“大道至简,繁在人心。” 大家终于明白,真正的体面不是别人羡慕的眼神,而是自己钱包鼓,心里有底气。

低配春节,成了大趋势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物质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 —— 被内心的欲望用了。” 以前我们为了撑面子,花自己的钱,养别人的眼睛,最后充实了商家的钱包。现在,我们把欲望降低,看透了过年的本质,“低配生活” 成了刚需。

低配物品,按需购买

以前买东西,讲究个 “大” 和 “贵”,现在讲究个 “实用”。有人买了个一米长的大礼盒,打开一看,就四个小瓶子,这不是 “智商税” 是什么?聚餐的时候,大鱼大肉摆满桌,最后都成了剩菜,浪费可耻啊!现在大家都开始反浪费,做饭就做大家爱吃的,零食吃完了再去买,主打一个不囤货。送礼也简单,柴米油盐或者直接给红包,实用又省心。

低配关系,少走亲戚

家庭条件好了,自己能办大事,不需要太多人帮忙。除了直系亲属,其他亲戚慢慢就不走动了。开车几分钟就能到的亲戚家,也懒得去,毕竟没啥利益往来,有的亲戚你落难了也不帮,还走啥走,热脸贴冷屁股的事儿咱不干。关系圈缩小了,走亲访友轻松多了。

低配路途,就地过年

以前倡导就地过年,现在不用倡导,很多在外地定居的人都不回老家了。老家没了父母,在外地多年,不回去也正常。开车几百里,又累又操心,还不如在外地和工友互相拜年,一家人出去游玩,这年味儿也挺浓。

低配心态,无需攀比

看到别人攀比、吹嘘,中年人都开始冷眼旁观了。大家心里都有数,谁有几斤几两,一掂量就知道。吹牛皮只会更没面子,现在大家都务实了,存款增加、工作稳定、家人和睦,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想办法留余钱,那可真是 “傻白甜”。没必要过年的时候把一整年的积蓄都花光,过完年再去拼命赚钱。简单的春节,轻松的日常,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时代在变,过年的方式也得变,千万别再沉迷于 “打肿脸充胖子” 的日子了。把姿态降低,不是低人一等,而是更接地气,步子迈得更踏实。

夜听之音
来自夜晚的问候!夜听之音,好书、电台、故事、美文,陪你一起述说心事,每晚十点,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