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下乡的热潮。
1969年1月24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成为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主要单位。这些知识青年在兵团中承担了屯垦戍边和教育青年的任务。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在海勃湾成立后,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和内蒙古其他盟市的2000多名知识青年陆续来到乌海地区。
知青和兵团战士们在乌海地区绵延七十多公里的黄河边上安营扎寨,艰苦奋斗,靠自己的双手脱坯盖房、开荒造田、引水修渠。他们硬是在盐碱地上种出了水稻,让万亩荒滩变成了良田,而他们也成为了当地的第一批建设者。此外,他们还向矿山进发,打石头、烧白灰、开煤矿、建工厂,为乌海地区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熟悉的海勃湾玻璃厂,就是一座凝聚着兵团战士和知青们汗水的企业。1969年5月,当时内蒙古建设兵团决定利用乌海地区丰富的纯碱、石英砂等资源筹建海勃湾玻璃厂。经过几年的建设,最终于1973年11月建成投产,结束了西北地区没有玻璃企业的历史。
从1974年起,乌海地区共办起41个知识青年农场,先后安置1万多名知识青年,共开荒造地2.8万亩,种树6万多株,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1975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但仍有一部分人留在了乌海,成为了当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兵团虽然只存在了七年多时间,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和“知青精神”却成为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他们也为日后乌海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记者:王海燕 吴永 杨敏 孙佳振
编辑:张冬惠
初审:罗靖
二审:李新华 崔巧叶
终审:郭臣
出品: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3022210396@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乌海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