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四题

学术   2024-08-19 17:04   江西  

我是2005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始读硕士研究生的,2008年硕士毕业以后,又继续读了博士研究生,2011年毕业后留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国藏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7年起成为硕士生导师。

这里结合我的读研经历

以及成为硕导后带研究生的情况

聊一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以供研一新生们参考



有目标,不设限

从开始读研的第一天起,最好就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你是希望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就是要围绕科研工作和教育事业展开的话,那就必须明白一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你只是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个博士研究生才行。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后,我们对自己的研究生阶段的规划就要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状态,即硕士研究生阶段就是为博士研究生阶段打基础的。

一方面

要多积累专业知识

积累一些学术研究上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

还需要注意适当地做一些

“非学术训练”的内容

比如,硕士阶段除了完成常规的学习以外,可以多关注一下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相关信息,了解本校和其他学校的博士招生的一些相关要求,为下一步的“考博”或“申博”做一些基础性准备工作。

当然,我们常常说读研的时候要对未来有所规划,但这种规划是大方向上的,即你想在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道路,而不是去规划学习或研究上非常细节的东西。比如我最开始读的是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又变成了做西藏历史与文化,这就不是刻意规划出来的结果。大部分时候,现实生活就是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但是也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

人生道路也好

学术生涯也好

很多时候

我们个人只能决定和把握大的方向

细节或具体的走向

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不要纠缠细节

不要给自己设限

要给自己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少上课”,多读书

读研的关键是“读”

特别是硕士研究生阶段

如果说本科阶段学习的关键是“听”,博士研究生阶段是“写”,那么处在中间阶段的硕士生的最佳学习状态就是“读”。“读”的本质,是自己主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然后主动去找书看,找资料看,找问题思考,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把自己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的重要过程。

这个时候

一般来说

研一新生不要沉迷于上课

特别是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都给了课堂

因为上课大部分时候仍然是被动学习的过程。上很多课,看起来很充实,但只不过是享受一种知识自动流过大脑的虚假快感,反倒会使自己无法尽快提高研究生真正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离开课堂,埋头到书里,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一般人不是天才,不可能读了之后就能记住书里的内容,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读了一本就忘一本,读了很多书,也没有太多实在的收获,这时会感到很无力,其实这是正常现象,都要有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入学之后

要尽可能多地沉潜下来

不要急于有所得

要适应一个前期的积累过程

自己读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自然没有课堂上有老师引导、有同学讨论那么热闹,因此可能会觉得上课也是很有收获,很有成就感的,这时就容易偏向于以疯狂的上课来麻醉自己。此时,尤其要注意克服这个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觉得自己读书还不如上课时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的错觉,要坚持把自己的书读下去。



拒绝“吐槽式”读书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但说老实话,以我自己的经验,“多读”才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做到大量、广泛的阅读以后,才谈得上方法。一来就谈方法,那是找捷径,学习,特别是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言。所以,真正的读书法,是时间管理法。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把空余时间拿来读书。

当然,多读书是积累的第一步,但不能读死书。

一是读完的书

自己要做整理和总结

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我们不需要记住书的内容,一是本来就记不住,二是记住了也没太大的意义,但要知道读过的每本书里,大概的要点在哪里,主题是什么,以后想用的时候,能够随时翻找得到相关的内容。刚开始做到这样,就够了。

二是读书的时候

要注意有意识地

吸收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研究生还处于“学习”阶段,不是“批评”的阶段,切忌“吐槽式”读书。什么是吐槽式的读书呢?就是专门去给所读的书挑毛病,专去看人家有什么错别字或表达不当的地方,或是花大量的精力去核对人家书里的史料,然后发现人家引用出现了错误,然后就觉得自己很厉害,或是从全书的观点结论、论证方法上去挑人家逻辑不严谨、表述不恰当的地方。这样一本书读下来,全是去帮别人做事去了,自己除了收获一些虚荣心以外,没有实质的收获。

虽然吐槽式的读书会很有成就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把所学所思运用了起来,并显得自己比写书的作者还厉害,在精神上是很享受的,一旦陷进去,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是我当年读研时经常犯的错误,近几年做研究生导师以后,发现不少学生也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长此下去,除了给自己养成一种眼高手低的习惯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情绪价值以外,没有任何的好处。

研究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

不是做编辑

更不做批评家

所以读书的第一要义

还是“学习”

我们读一本书,主要的精力和思考,是要放到学习这本书的优点和长处上。一本书看完,不需要刻意去总结它的错误地方,恰恰相反,必须刻意总结一下书里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是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作者处理史料的手法,还是论证问题的方式,甚至是对某一条史料的解读和剖析过程等等,要去总结人家的优点和长处,然后拿来为己所用。这实际是一个很烧脑的过程,而且不像吐槽,这种总结,对我们来说,没有直接的快感,坚持起来是有难度的,所以不要偷懒,一定要去做。

当然,如果发现读完一本书后,完全总结不出来一点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要注意,这种情况,要么是你没看懂,要么是这本书确实很烂,如果是前者,就要去跟老师或同学交流交流想法,看看是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确定是后者,那这种书,以后就没必要看了。



千万不要“光说不练”

在大量的阅读后

特别是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

就可以开始进行科研工作的实践了

这个时候

需要注意的是

要克服“光说不练”的困境

什么是光说不练呢,就是看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心得体会,或者发现了很多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但对这些论题,只是泛泛而谈、说说而已,不去真正尝试动手解决它。比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记录下来,等到过一段时间,发现类似的问题有好几个了,那就意味着这是一个类型的问题。同样类型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可以尝试来解决一下,即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动笔,不能一直停留在头脑的思考或者口头的议论上。

在科研实践中,“光说不练”的危害是很大的。人性都是贪图安逸的,比起读书,当然是上课更轻松,比起写论文,又当然是读书更轻松了。所以读研的时候,有两个难关是必须过的。

第一关就是克服“上课依赖”

“少上课”

多读书

要多给自己时间去阅读去思考

第二关则是要克服“读书依赖”

一般来说,读书渐入佳境以后,阅读会给我们很大的快感。这个时候,不能一直停留在这种“读书”的舒适区。我们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读书不是目的,从事科研才是。所以读书读到一定的量以后,就要开始刻意地训练自己去实践一下科研的内容。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有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不如好好写几句话来得实在。


华交研究生
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关注校园生活,提供新鲜校园资讯,便捷学术科研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