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相爱相杀”的导学关系中成就自我

学术   2024-08-21 18:55   江西  

导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一场复杂又微妙的旅程,这既是知识传承的纽带,也是思想碰撞的熔炉,充满挑战又蕴含机遇。如何与导师相处并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每一个研究生要经历和完成的一大课题。只有客观认识并理性处理“相爱相杀”的导学关系,才能建立良性的师生交互,创造持久的和谐共赢。




正确认识科研


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科研。从本科阶段相对单向输入和输出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研究生阶段相对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项目的多维思维模式是“快乐读研”的关键。我在读研期间见到一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很优秀,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会有较大的落差,以至于后悔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觉得选错了环境、选错了导师。其实,这主要就是思维没有转变过来。


在负反馈中寻找生机

在之前的环境中,只要我们学会既定知识就会得到正反馈。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要独立研究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创造性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一定是不间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负反馈”“习惯负反馈”“在负反馈中寻找生机”以及“将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很多时候那不是失败,只是探索路上的可能性尝试。导学关系是围绕科研工作展开的,因此当你正确认识了科研,我想也就有了正确认识导学关系的基础。




导师只是老师不是超人


“我希望我的导师科研水平高,能指导我快速发高水平文章"“我希望我的导师给我极大的自由,也能及时给我解决所有问题”“我希望我每天不加班,还能多发钱”“我的导师要善解人意,要对我因材施教”……

这些美好的设想可能只有阿拉丁神灯或者哆啦A梦能做到吧。过多的幻想强加在特定人物上,而忽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梦醒时分只会摔得更疼。良好的导学关系,就是正确认识“导师的作用”,双方建立一定的默契,形成对应期望契约。


导师不会教会一切


      不管你的导师和你是不是“最佳拍档”,你都应该打破等待导师教会一切的误区。一旦在自己内心设定了这样的模式,从主观思维上你就陷入了一个负面循环,因为不会有人满足你的所有需求。当你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我的导师不管我”“我的导师不好”“我的导师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所有的抱怨也就随之而来。
      一定要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正常的导师、一个好导师绝对不会教你每一步和每一个细节,请打破期待单方面输出、指教的这种模式,将期望调整为建立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我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都会竭尽所能把它做到最好,交到导师手上的结果至少在我这里是最完美的。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会向导师“求救”,当然我会给出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或者我需要导师去帮我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比如需要他协调联系的校外设备资源(我也会提前选好)。


适当“向上管理”

      在对我而言的重大任务完成后,我会向他诉说期间我的“不易”,以及我的欣喜与感悟,也会时不时来个“向上管理”。现在想来,也就是在和导师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我可以随时洞察双方需求,达到彼此信任和深入的理解状态。
      我在毕业论文致谢中这样写道:“我的导师给予我无限的信任与支持、包容与厚爱,总是感我所感,悦我所悦。他一次次将我托起到我从未想过的高度,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给了我青春更多选择,也将'师徒’这个词在我心中具象化。”我觉得好的导学关系就是你能够真实地展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让导师能够帮你在“努力-成果-回馈”中建立正循环,获取导师的支撑进一步发挥和增强你的优势。




打破“不敢和导师交流”的误区


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主动寻找适合双方的模式,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主动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内耗中:“老师突然让我换一个谁都没做过的课题”“老师让我同门去做,但没找我”“老师一直没回我,是不是不喜欢我,我是不是做错了”……
很多同学在研究生期间的“竞合”中会先天把别人想坏,也会自己往坏了去想,自怨自艾,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中。所以要打破的另一个误区就是“不敢和导师交流”。没有沟通和交互,真实的诉求就无从谈起。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导师的期待和自己的期待,并达成一致。只要我们认识清楚导师“导”的作用,将彼此置于一个“通过对话和互动共同研究一个课题”的状态,享受和导师的“相爱相杀”,交流也就变得容易起来。
当然,我们要学会高效交流的方法。在就某一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前,你自己应该先对这个问题展开全面的思考,记下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目前存在困惑的地方(可以在交流跑偏时拉回来),做好交流前的准备,这样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才能有话可聊。直接将问题甩给导师,只会让导师觉得你压根不思考,功课根本没做足。

      我是一个乐于找导师交流的人,我喜欢在讨论课题时从观点的交锋中感悟导师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期间也总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我经常跟我导师讲,每次和他聊聊天,我总是动力满满。所以在我懈怠、迷茫的时候,我一定会敲开导师办公室的门。

      当然学术是平等的,老师说的不一定是完全对的,对于一个特定的课题,我们是掌握信息最多的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要尊重老师基于丰富经验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换个角度思考,综合考虑,进一步寻找和验证来支撑自己的想法。

      “导师让我干杂活”“导师给的工作量很大”“导师只说不行,不给具体意见” “做任务没有明确的标准”“导师瞎指挥”……学生的个性差异化很大,导师“导”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有的同学来讲,需要细致入微,而有的同学则可能相对放手一点更好。因此,需要我们遇事少抱怨,多反求诸己;在与导师真诚的沟通中减少双方的期待差异,并通过不断的交互强化与导师的“心理契约”。


祝愿各位研究生

我想,各位研一萌新们一定有能力将导学关系打造成为一段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也一定可以用乐观平和的心态拥抱你的研究生生活。当然,再加上持续的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的学术思维,你也一定会度过美好的研究生生活!


华交研究生
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关注校园生活,提供新鲜校园资讯,便捷学术科研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