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科研。从本科阶段相对单向输入和输出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研究生阶段相对独立承担和完成一个项目的多维思维模式是“快乐读研”的关键。我在读研期间见到一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很优秀,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会有较大的落差,以至于后悔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觉得选错了环境、选错了导师。其实,这主要就是思维没有转变过来。
在负反馈中寻找生机
“我希望我的导师科研水平高,能指导我快速发高水平文章"“我希望我的导师给我极大的自由,也能及时给我解决所有问题”“我希望我每天不加班,还能多发钱”“我的导师要善解人意,要对我因材施教”……
这些美好的设想可能只有阿拉丁神灯或者哆啦A梦能做到吧。过多的幻想强加在特定人物上,而忽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梦醒时分只会摔得更疼。良好的导学关系,就是正确认识“导师的作用”,双方建立一定的默契,形成对应期望契约。
导师不会教会一切
适当“向上管理”
我是一个乐于找导师交流的人,我喜欢在讨论课题时从观点的交锋中感悟导师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路,期间也总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我经常跟我导师讲,每次和他聊聊天,我总是动力满满。所以在我懈怠、迷茫的时候,我一定会敲开导师办公室的门。
“导师让我干杂活”“导师给的工作量很大”“导师只说不行,不给具体意见” “做任务没有明确的标准”“导师瞎指挥”……学生的个性差异化很大,导师“导”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有的同学来讲,需要细致入微,而有的同学则可能相对放手一点更好。因此,需要我们遇事少抱怨,多反求诸己;在与导师真诚的沟通中减少双方的期待差异,并通过不断的交互强化与导师的“心理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