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看点 | 昭通:只此青绿绘江山

民生   2025-01-27 19:00   云南  


冰雪覆盖的大地,孕育春天的生机。山河为证,昭通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周而复始的绿意,流淌在金沙江沿岸;赤水河畔,翠竹在严寒刺骨的当下拔节生长;大山包上,芳草从萧瑟的枯黄中储藏能量,鹤舞高原,奏响大自然的和谐舞曲;药山之巅,动物隐匿于森林,静候绿满高原的盛景……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十年来,昭通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实际行动坚决守好生态安全底线。如今,昭通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实现从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转变,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长卷正徐徐展开。


共此青绿,是昭通最永恒的约定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的总要求。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重要支流赤水河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保护”二字迅速成为滇、川、黔三省赤水河流域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识。

从2020年起,滇、川、黔三省着手建立赤水河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每年召开一次高层次的协作推进会,就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进行协商。2021年5月,三省同步出台《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施行,将赤水河流域的保护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在赤水河两岸,巡河护河、治理面源污染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赤水源镇银厂村的常吕共义务巡河,事迹广为流传;镇雄县花朗乡车子坝的村民全员化身义务巡河员,积极参与巡河、禁渔与垃圾清理;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楠木村的村级河长杨敏,组织宣传《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带领群众义务护河,获评全国“最美河湖卫士”。

对赤水河(云南段)的保护,有几组数据令人侧目。几年来,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累计实施易地搬迁3.61万人,关闭煤矿23对、砂石料厂116个、养殖场18个;拆除并生态恢复小水电站17座;治理历史遗留硫黄矿渣727.71万吨,修复矿山278座;完成人工造林5.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1.5万亩;建成1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80个污水处理站;完成户厕改造10.6万座;建设截污管网400余公里,在17个乡镇142个行政村(社区)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公司处理”四级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赤水河(昭通段)成为云南唯一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的河流,一幅“水清、河畅、鱼游、岸绿、景美、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呈现。

在金沙江畔,企业与群众也在为保护生态贡献力量。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投入上亿元,耗时3年建成云南省首个长江源头废水零排装置,践行了不向长江排放一滴废水的承诺。绥江环境监测站站长王会其顶着烈日在浮筒上取样,库区清漂队的16名队员在复杂水域坚守10年,打捞水面垃圾上百吨。



最新数据显示,昭通市1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100%,19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昭通水环境质量是云南省唯一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前30位的州(市),且实现排名“三连升”。

山水被守护,生物也得到呵护。近年来,赤水河(云南段)累计增殖放流555.8万尾鱼苗,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42种,珍稀鱼类的种群和数量明显回升。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栖息数量由建区之初200余只增加到2342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黑颈鹤之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成功在野外实施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巧家五针松1000余株人工繁育的三代幼苗移植。


共此青绿,是昭通最鲜明的底色

汽车穿过草木葱郁、流水潺潺的赤水河源头银厂村,翻过山脊,驶进若隐若现的竹林,绕过两个村庄,可以抵达银厂村翁家坪村民小组。



在只有96户496人的翁家坪,却种植了1200亩方竹。“我们的‘存款’都在山上,这些竹子就是老百姓的‘绿色银行’!”村民吴长明说,几年前外出务工的他决定回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回到家后,刚好赶上村里发展方竹产业,他再三考虑,第一个接过镇政府免费发放的方竹苗,在自己的15亩山地上种下了方竹。2024年,方竹实现了丰收,他有3万多元的收入。

“看到竹子不断拔节,越长越高,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吴长明说,不断生长的竹子是他的希望,他和村民共同守护着赤水河边的翠竹。

因竹而富、因竹而美,翁家坪自然村不断生长的翠竹也回馈着群众的守护。2022年,翁家坪自然村被评为“云南绿美乡村”。

现在,翁家坪的竹子长得郁郁葱葱,竹林成了一笔稳定的收入。平时,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竹林由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管护。每到采笋季,外出务工的群众都会相约回家,在自家的竹林采收竹笋,部分群众收入可达几万元甚至十多万元。

青青翠竹,一头连着绿色生态,一头连着产业发展。近年来,昭通市依托“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竹产业,竹林面积超过680万亩,惠及53万余户210余万人。大关筇竹面积超过100万亩,占世界筇竹面积的70%以上;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户均年竹笋收入8.1万元,实现从“贫穷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生态理念在昭通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绿色经济成为昭通百姓致富的新经济增长点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林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昭通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的种植面积分别达100万亩、237万亩、9.79万亩、155万亩,综合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同时,依托三大水电站,统筹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2454.68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21%,位居全省第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



山河万里,共此青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正逐步在乌蒙大地变为现实。昭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有力!

来源:昭通市融媒体中心、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 | 宁 珏

审核 | 马冉奚

往期精彩回顾
一图读懂202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任务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年第3次厅党组会议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举行2024年度厅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会前集中学习暨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一次集中学习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