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再次强调,云南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要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滇池一景。张成 摄
“萌”化国内外网友的亚洲象
2021年,云南“短鼻家族”亚洲象群历时124天的“北上南归”之旅,“集体躺睡”等生动可爱的照片“萌”化不少国内外网友,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亚洲象保护。
2021年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亚洲象作为亚洲现存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多年来,云南省持续加强亚洲象保护,于其分布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精心呵护栖息地。为打造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云南省不断完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运用智慧化手段,减少干扰的同时缓解人象冲突。2024年,云南省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超1亿元,亚洲象分布区占约65%。保护成效显著,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40多头增至目前的300多头。
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爆火出圈的哀牢山
“想你的风吹到了哀牢山。”2024年国庆假期,云南哀牢山因一位博主发布的探险视频而引发关注。大批“好奇心满满”的游客蜂拥而至,把山路堵得水泄不通。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中部,跨越云南省楚雄州、玉溪市、普洱市等州市,全长约500公里,是云南省东西两半部气候的分界线,享有“生物基因库”“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这里保存了世界同纬度面积最大、人为干扰最少、最完整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有高大乔木参天,有低矮灌木遮地,有苔藓蕨草遍附树枝,还有藤萝枝蔓随处缠绕攀爬。哀牢山脉中段和北段,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数以百万计珍贵野生动植物的家,也是它们的庇护所。
正因如此,哀牢山也成了科研工作者收集科研材料、探寻自然奥秘的一大理想场所。在哀牢山采集到的种子,研究人员会立即送到位于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里长期保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子博物馆。胡妤雅/摄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既被誉为“种子之家”,又被称为“种子银行”,既保护了许多野生珍稀濒危植物、重要经济作物和新发现物种,又通过保存和研究发展壮大了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目前,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万余种、30余万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1万余种、约10万份,保藏量居亚洲第一。它与英国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一起,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跑者。
重焕生机的高原明珠
“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一度消失的海菜花重现洱海……”2024年10月19日,在云南大理举行的2024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上,大理公布了近十年来的洱海保护治理成绩,得到与会中外嘉宾的高度认可。
李秋明 摄
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公开数据显示,洱海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9公里,平均水深10.8米,湖岸线长129公里,湖面面积达25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2565平方公里。
2015年以来,在中央、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大理坚持科学治湖、系统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协同发力,通过统筹实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湖截污工程,建成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全天候数字监管服务平台,构建科学严密、系统完善、因地制宜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等措施,走出了一条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稳定改善的湖泊治理之路。
赵子忠 摄
洱海之变,也正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缩影。如今,云南对九大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让每一片湖水都能重焕生机,成为云南生态画卷上最璀璨的明珠 ,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财富。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编辑 | 宁 珏
审核 | 马冉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