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转型升级
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发展经济绝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洱海保护治理也并不意味着要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在推进洱海保护治理的进程中,能否找到一种良策,既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能让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资源富民的新路子?这是过去十年来大理州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十年来,大理州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发展全局,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不断厚植绿色底色,有效提升洱海流域经济发展的“含绿量”,真正把洱海保护治理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制胜优势。
一袋肥
从“无处安放”到“变废为宝”
畜禽粪便、生活污水、餐厨垃圾以及流域农作物秸秆、枯死水草……一车车从洱海流域各处收集的废弃物,被运至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它们经历分拣、挤压、发酵等一系列绿色环保技术处理后,变“废”为“宝”,重新回到有机农业系统中。
“2024年,顺丰洱海公司累计收集各类型有机废弃物51.28万吨,十多年来收集总量近400万吨,实现了洱海流域有机废弃物应收尽收。”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管理部部长何健介绍道。
目前,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洱海流域形成“‘自循环所形成的顺丰洱海产业园’+‘与张福锁院士团队等共建的国家级有机循环工程中心’+‘6座有机废弃物处理加工厂’+‘27座有机废弃物的收集站点’+‘近30条生产线’和‘上千个销售网点’”的“1+1+6+N+X”发展布局。公司创新总结集成的“顺丰洱海模式”,成功实现治污保护生态、生态反哺发展。该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典型模式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是云南省在全国“无废城市”建设中输出的首个创新模式。
“通过‘顺丰洱海模式’,企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顺和表示,“未来,企业将强化技术支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与科研团队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持续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与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累计销售生产有机肥、园林绿化肥、复合微生物肥等系列产品近300万吨。2024年,公司销售有机肥料产品4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8亿,提供工作岗位近2500个。
“牛粪公主”李春喜(甘帆 摄)
一片田
从粗放种植到绿色高效
长期以来,种植方式粗放、作物产值较低,一直是制约洱海流域发展的难题。要守好洱海、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关键在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150亩试验田被划分成规整的田块,每一块田地,都是探索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成果。
2021年1月22日,云南农垦集团在古生村成立了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张福锁院士团队合作,共同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推出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优化模式。通过使用符合绿色生态种植要求的有机肥、严格管控农田用水、不断改进种植技术等举措,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2年数据显示,与大理本地推广种植方式相比,洱海流域水稻绿色生态优化模式径流磷排放降低49.7%,COD排放降低51.9%,温室气体排放降低83%,生产全过程氮投入减少10%、磷投入减少55%、钾投入减少52%,肥料整体成本降低76%。”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平介绍道。
古生村的赵月纯承包了637亩土地进行水稻绿色生态种植,在相关技术指导下,他承包片区的稻谷产量逐年攀升。赵月纯欣喜地说:“以前种地总觉得多施肥植物会长得更好,这几年在公司指导下才发现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按照现在的种植方式,每亩地产量能高出30多公斤,产量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收入提高了,而且排出去的水也没什么污染了。”
2024年,洱海流域共完成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水稻模式近5.5万亩,通过项目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稻增产增收,项目实施区累计新增产值1262.63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第一排左五)和他的团队在古生村(王旭光 摄)
一朵花
因“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位于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右所镇,曾经以大蒜为主要经济作物,但大蒜种植过程中产生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使得大规模种植大蒜一度成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
2018年起,大理州逐步削减大水大肥农作物种植,入湖污染负荷减少,洱海水质逐渐恢复清澈,群众对此深感欣慰。然而,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该如何兼顾,又成为当地政府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洱海水质持续稳定改善,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消失二十多年后,再度成片绽放于湖面上。海菜花不仅成为大理独特的生态景观,还因其独特的口感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生态美食。
“由于海菜花不易保存,以往一直无法销往省外。我们通过与上海交大合作,采用气体保鲜技术,将海菜花产品的保质期提升了4倍,目前能达到12天保鲜。”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厂长赵堰锋说。
采摘、打冷、包装、装箱……只需24小时,一朵朵盛开在洱海水中的黄白小花,就能成批发往全国各地。赵堰锋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多经销商都排队等着与我们合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海菜花种植面积,让产品走向更多城市。”
“花开水更好,水清花价高”,洱源县将人工种植海菜花作为重要的绿色生态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截至2024年8月,洱源县共种植海菜花3000亩、年产量5400吨,带动158户种植户增收1080万元。
采摘海菜花(杨清德 摄)
“顺丰洱海模式”,实现了洱海保护治理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古生村的绿色生态种植,构建起洱海保护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样板”;洱海源头的海菜花生根、发芽、绽放,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十年来,大理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空间布局重构、产业体系重建、工业结构重组、经济生态重塑,成功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大理成为生动实践。
来源:大理发布
编辑 | 宁 珏
审核 | 马冉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