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三个月,我想的和我做的事。
职场
文化
2023-10-30 08:19
北京
公众号新增音频播放功能 👇点击直接收听本期节目👇欢迎订阅
最近脑子里总时不时的总有些新的思考和收获交融在一起,想说点什么,但感觉这一点,那一点的,有些碎片,索性就一直放在那,一拖就一两个月了,忙碌到晚上,就特想把这些思考整理输出出来,于是一股脑的写了篇不算短的文章,分享给了我私房课的同学们。那会大概是在半夜的12点半,没想到还有同学在线回复了我,看来还是不少同学喜欢晚睡,是因为工作呢还是因为焦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吧。
我在7、8月份的时候重新开始思考短视频的内容输出,从离职到现在,我断断续续做了一些不温不火的内容,平心而论,这些内容都是花费了我极大精力思考后的输出,结果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你注入的心血和最终的收获是没有正相关的。
“好内容”不一定数据好,但数据好一定能说明它触发某类人群的喜好偏向,从某种意义来说,数据好确实能说明它是好内容。大家或许也看到了,8月之后,我更新内容的形式、拍摄方式慢慢统一到了现在的这样子,从我自我喜好的好内容到去摸索什么是大众意义上的好内容,似乎有了一点点的正向反馈。最近身边不少人问我怎么去做出数据好的内容,我也说不出来个什么方法论,因为我还没有完整的经历从0到1,充其量现在是从0到0.1。我目前做的内容基数太小,不敢说自己能有什么方法论,因为我怕我高估了自己,原本就是因为运气,却误把它当成了是自己的实力,这就很悲哀。最近刚刚读完《随机漫步的傻瓜》,就是《反脆弱》那本书的作者塔勒布的书。虽然他的书我一直认为阅读起来不太友好,总感觉是一个观点反复的述说,有些啰嗦,但这本书确实深刻的说清楚了一点:很多时候,你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概率和运气,和你是否努力并没有关系。听上去有些反直觉,但真相往往就是你接受不了的那个选项。绝大多数人很容易把这个弄反,成功的时候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天赋和能力,简直是天选之子,而失败了怪自己运气不好。所以在我还没成为一个我认为从内容领域里跑出来之前的人,这一切可能就是运气,或者说的像优衣库的柳井正那样,成功一日可抛弃。辉煌过去了,就赶紧面对接下来的事。在8月前,其实我断断续续做了些内容,早前还自己拍摄了一个很长的视频叫《大宝的人生实验》(点击下图可观看)视频号反馈不错,抖音就一般,如果我能像张小龙说的那样一秒钟变成傻瓜的话,现在去看视频号,本质是基于自己的朋友圈推荐,大家对我本身是有了解或者就是我身边的朋友,所以给了这个视频一些反馈或者是对我的鼓励。而放在抖音,别人不认识我,我过往的经历压根也不会跟更多人产生共情,这就不会有什么反馈,更直接的说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自嗨。你认为的好内容和陌生人认为的好内容是有偏差的。你觉得自己有多么丰富且打动人的经历和故事,在别人眼里是没有意义的。更可怕的是那样的视频拍摄成本太高,那段时间每天因为拍摄我都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去做自我建设。所以在后面的内容里,我把自己往后退,更多的是关注内容本身。起码在自己没成为大IP之前,我是谁不重要,我经历过什么也不重要,内容才重要。回到设计本质上也是,设计师自己的喜好审美不重要,能不能搞清用户诉求、客户诉求才重要。我们的个人喜好越多,其实我们就越没办法成为一个好用的“工具”。(我们其实就是个工具而已)我跟身边朋友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这算是我能分享给大家的经验之谈就是无论你做什么类型的内容,它一定要是你能够“持续输出”的领域。这是基本盘,不然今天做个教程、明天做个口播,后天吐槽个甲方这样的人设是立不住的,全靠蹭热点来的粉丝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粉丝。我在某一期节目里提到说我很像是当年的“薛之谦”,他当年写段子、拍视频赚钱是为了养他的音乐梦,而我做这些其实只是为了放大自己,能够筛选到需要我设计的潜在客户、用户。我到哪都介绍我是个设计师,而非个自媒体,虽然最近我总跟身边人开玩笑说搞视频把我活生生的逼成了一个UP主,但我知道,设计师这个身份才是我的基本盘。9月底我的一条《包装刺客》的视频在B站被送上了热门。后续的几天这条视频在B站跑到了100W+的播放,在抖音目前也跑到了500W+的播放量。如果我这会儿算是一个短视频的创作者,我想说的感受就是,没上过热门前你是真的不知道网络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虽然🔥之前我还会告诉自己要平常心,下一条才更值得庆祝,但🔥来了,人性是无法被考验的,APP上永远有刷不完的小红点,有时候停一两个小时看就会有几千个人点赞,永远看不完的留言、关注和最近的访客...那几天里,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盯着手机不断的点看几个平台的小红点,现在看来也是真的浪费了很多很多宝贵的时间。也因为上了次热门,我才知道,因为你的好内容,平台是会给你创作激励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因为内容而收获了B站1千块的奖励金。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做设计的人其实无论在大厂还是小店,只要做上几年,大大小小项目就会积累不少,但很少愿意发在朋友圈或者其他平台,只愿意在找工作的时候把他们放在作品集里。一部分原因是很多项目是和公司团队一起完成,自己并不是独立作者,还有更重要原因是,很多出街的商业项目我们自己觉得不够优秀,所以羞于发出去,怕同行觉得自己的设计low。但你做的项目只要出街,起码在客户层面是达到了他们的预期,甚至有不少是合作本身很愉快,对方也特别满意甚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既然合作双方满意,而设计师服务的也是商业客户,为什么要在意同行怎么看?同行不为你的设计付费,也不影响你去接触到新的客户或者新的工作机会,那你为何要在意?商业上的评判和专业评判本身就会有偏差。想要在商业设计上获得成功,其实只要一个个服务好你的客户就够了。想通了这些,我也决定陆续会把这一年来甚至早些时候参与设计的项目分享到朋友圈、公众号,合适的项目还会发到小红书和抖音。一来给自己服务的客户、项目做做曝光,二来,也让需要同样设计的潜在客户看到我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内容。最后也可以倒逼自己把原本60分就能过稿的项目努力做到80、90分甚至更高,毕竟设计师要对自己有要求,才能有竞争力。束缚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的认知,我们所恐惧的问题往往并不是那个决定生死的问题。今年是我做电台的第7年,人生其实也不过十一、二个7年,我曾听说经过7年一个人的血液、细胞可以更新一次,相当于换了一个新的皮囊。7年前我没想过这个电台会持续的更新到如今,现在再回看,我挺感谢这7年来几乎没有大的断更,通过电台里对谈各类前辈、嘉宾和同学,我的收获是最大的。而遗憾的是,如今这个节目的全网订阅数也出现了增长缓慢、数据的下降的情况。或许是短视频才是这个时代绝对的主流,也或许绝大部分原因是我没能持续的去进步,没能在经历了从0到1之后把它从1带入到100。但我能认清的是,播客起码在这个阶段,商业化能力还远远达不到短视频甚至公众号。喜欢听播客的人里的设计师是小众中的小众。如果能这样想,我对数据的增长就不焦虑了,既然是为爱发电,那就好好的扎实的回归到利他、利己上来。接下来,我会把对话的嘉宾厚度做重,去拜访和去挖掘那些真正有丰富经历和行业资历的朋友前辈,以前想去拜访,但总觉得还没准备好,可我从30岁做电台,如今都快四十岁了,准没准备好,都该上场了。既然都不为增长焦虑,那就多为行业多做点贡献,尽可能的让听节目的人能从这里带走更多价值,让更多厉害的嘉宾在这里分享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这个节目早些年那样,能陪伴着大家一路走过某段或是灰暗,或是荣耀的人生时期。几乎在哈佛商学院的每一间教室和它的会议室里面,都没有什么装饰物,唯一的装饰物就是一个白人男孩和旁边的一个问题:Tell me!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直译过来就是:告诉我,在你唯一宝贵而狂野的一生中,你到底计划做一件什么事?每个人,每个时期都在找自己,一旦找到,生命就会更富有意义。邀请大家加入我的星球私房课。虽然我把它定义为私房课,但我更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顿悟时刻。
今年私房课升级之一是新增「365个设计师赚钱笔记」的专栏,我希望把我亲身经历、身边朋友做过、见过、知道的一切以设计师身份去做到甚至拿到结果的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
除此,其他你关心的专业内容我会在星球给大家解答、分享和更新,这只是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分享给在这个时期希望能多多搞钱的同学。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