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吉隆坡游学工作了一个月,刚到的时候一些工作还没启动,所以安排的出行游玩比较多。这次把住处定在了市中心,楼下就是阿罗街,因为时间充裕,不用那种特种兵的打卡赶场,所以在某些地方停下来的时候就喜欢看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一些差异以及思考这些差异。
相比于我们发达的线上直播、购物和数字化渗透,当下的吉隆坡的商业还是以线下为主,虽然这边可以用支付宝,但还是以我们中国游客使用为主,现金支付还是主流。
非节假日,晚上的商业街区依然人山人海灯火通明。相比于我们国内的大城市,这边的多元文化主要是多种族,以及全球各地人的流动性高所带来的国际化。
相比于泰国,吉隆坡或许没有那么多旅游打卡点,但现代化、商业化,在经济和安全性都更好。英文普及率高或者说人人皆可英语(只是自己英语太差了),欧美人多,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人也多,但东亚(日韩)似乎没有我想的多。个人感受是韩国比日本多,台湾比香港人多。这次过来,明显感觉国内人没有上回多,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但确实是我真实的感受,大家似乎都收紧钱包了。
带着孩子逛街,尤其晚上回住所的时候,各种路边跳舞、唱歌、酒吧街和乞讨的人都在一个大的环境体系里,似乎也没有那么割裂。
我问孩子:他们跟我们国家是不是不一样?5岁的娃子点点头,似乎有点认可,但也不知道哪里不一样。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商业区,写字楼,我们都在努力的、拼命的工作,似乎不敢停下来,生怕被人比下来,怕失业,怕被裁员。我们很少会去关注和感受当下的生活,这或许不是人种的差异,而是我们所在环境的差异。或许也是因为这种竞争,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出国才更加的爱国,尤其是在海外看到中国品牌的时候。
在pavilion商业区的一个人群拥挤的角落,左边一群人围着一个卖唱“组合”,组合里的一个人时不时还会拿个帽子围着路人要个打赏,像极了早些年间电视里出现的接头卖艺的桥段,而人群之外一个乞丐老人跟着音乐点着自己的头也落得个开心自在。
大家活的很松弛。
因为住在市中心的缘故我这次感受到的物价可比之前要高,跟马来的朋友了解,大家的收入其实并不高,但似乎都活在当下。酒吧街也好,餐厅也好甚至商场、书店大排档,并没有像我们那样人人眼睛都长在手机上,也没有“拍照消毒”的习惯,大家要么聊天,要么还会拿出报纸书籍翻上两页,真的是在看报纸。
“近视率”也并没有我在北京看到的多。孩子戴眼镜的少,因为这几日看到的太少,所以偶尔的几个总会给我留下点印象。坐地铁换成问路的时候像几个华文的女中学生聊天,下午四五点的样子,她们听我是中国来的对我很好奇,而我作为“家长”也对她们的学习环境和压力好奇,问她们平视学习压力大不大,几个女生一直摇头说不大,提到学区房、升学率这类话题,她们似乎听到了某个新名词,反而把好奇传递给了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场域,大家苦恼的地方或许是外国来客感受不到的吧。
--这是我的私房课--
点击图片可下单购买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