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网友选为“精神故乡”,一群年轻人争着去捡垃圾

企业   2024-11-02 10:02   北京  

是一群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动物、自然环境、气候共生,这就是故事的全部。


——女同事说



#


点赞、在看,顺便★标俺们

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


“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人一辈子必须去一次西藏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总会被博主镜头下的西藏和记录下的宿命感故事所吸引。


他们在青旅遇到一拍即合的爬山搭子,看见藏民们虔诚地绕山跪拜,直到镜头下,快速行驶的列车……在几位向列车敬礼的护路员出现时,行进画面慢慢放缓,心跳像是空了一拍,过了一会儿,心中感到暖暖的。


图源:B站@顾麟迟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小时候课本里所说的白杨树,象征着战后土地上广大人民的正直:枝丫一并靠拢,象征着紧密团结;宽大的叶片向上,象征着积极向上......


原来,课文中学到的借物喻人手法,并不是当初记下的那些孤立的象征意涵, 而是这一个个真切、具象的身影。


教育的闭环,在出走的路途中完成。


01

 是什么驱散了漫漫长夜?


若从北京坐上列车出发,到达拉萨,总计需要花39小时左右。而高原的夜晚寂静而漫长,铁路上的人们,怎么捱过这些夜晚呢?


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着点儿信号,寇军。”在必要的时刻,袁师傅的叮嘱声回荡在寇军耳旁。


列车已经驶离格尔木站,海拔将会在短距离内迅速升高接近两千米,车仓中已经开始弥散供氧。而这趟列车的司机——师徒组合袁永昶、寇军,一老一少,正在黑夜中驾驶着 Z6801次列车。


图源 :纪录片《天路故事》


“过了五道梁, 哭爹又喊娘 。上了风火山 ,到了鬼门关 。”到达高海拔地区, 高寒缺氧,给列车行驶 、运行以及乘客和工作人员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此时, 车组人员已经插上输氧管,乘务组会定时查看早已进入梦乡的乘客们是否出现晕倒或其他高原反应症状。


在寇军、袁永昶脸上却仍看不到一丝的疲态,他们专注勘察着监控面板上跳动的指标,分析路况,只为保障整车旅客顺利到达目的地。

  

朝阳爬上了寺庙的铜钟,列车终于顺利停靠到站。师徒俩走上了围绕大昭寺的八廓街,乘客们涌入人流之中, 去经营生意 、去朝圣 、去走亲访友 、去看祖国的大好江山 ......


在列车顺利到达背后,拉萨从难以到达的秘境,到如今的游人如织, 是无数人默默耕耘,守护着这条神奇的天路。


“我们基本上是去没有人的地方,很艰苦的。一个是缺氧、压力低,饭煮不熟......我们都是住帐篷的,基本上要住十几个人 。”


为了做好勘察设计工作,李金城——青藏铁路第三代设计总工程师,不知道已经在这条天路上,用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多少个来回


第三代设计总工程师

图源 :系列片《人物》青藏铁路


有一次,李金城带着测量队到现场去打桩, 回程三十公里都没有大路,整个测量队迷了路。因为长期缺钾,李金城感到有些头晕。“你们先往前走到公路 。” 他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我呢,就和这个设备坐在一起。”好在最后队员们还是顺利找到了回程的路,也接到了“拼命三郎”李金城。


这一切,都是为了攻克前人没有解决的“拦路虎”——广布的永久冻土。


“有一名职工在抓钻杆时忘了戴手套,结果在一瞬间手掌上的皮肤就被冻在了钻杆上,情急下一撕就掉了一大块 。”冻土问题难,就是难在冻土对温度的敏感性上 。冻得掉勘测人员们的皮,也能快速融化导致路基塌陷 。最终,工程师们利用汽热转换的热棒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


全线建成之后,在雪域高原向列车敬礼的护路员们,在平日里仔细地检查着铁轨上可能会松动的螺丝,让铁路能运行得更稳当 ,使用寿命更长一些。


爆破后的洞穴中,氧气极其不足,温度可达五十摄氏度以上,这无疑是对工人们身体的极大考验 。但想要修出一条盘亘在群山中的铁路,只能选择爆破打通山洞 。


为了保证了工人的健康以及工程的施工进度,重点工程负责人李家旺等人 ,在高原沿线一路设好输入氧点、制冰点、医护点,把工人们的安全,用一个个站点串联起来。


施工间隙,工人们蹲坐在冰墙边上,稍作歇息,李家旺看着他们,心里更加坚定。


“铁路一定要建成,再多的困难,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去面对,不能让工人们的汗白流。”


铁道上的人们,就像是紧紧靠在一起的枝桠,一并向上。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将铁路上的人民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串连起点点星火 ,驱散了漫漫黑夜,将人们送达心中的“圣城”。


02

真正的主人是高山与牛羊


青藏铁路开通以来,高原每年旅客络绎不绝,青藏高原——作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地,对于污染会比其他地区更加敏感,环境保护工程也成为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天路将一批批游客送达青藏高原腹地, 同时也派送一批批环境工作者 、志愿者,守护好可爱的牛羊、澄澈的天空。


在拉萨,藏族姑娘珠吉,一位污水处理中心的检验员,不断地取样、化验,工作地点是户外和实验室两点一线 。她的工作繁杂重复,却意义重大。


珠吉在实验室化验

图源 :纪录片《天路故事》


沿线水质的变化, 牵连着野生动物 、沿线牧民的饮水安全,也关乎铁路设施产生的污水如何排放。


从双湖县的次仁卓嘎记事起 ,水都是大家一起从沟渠里背回来的。“后来靠三轮车驮水 , 冬天还要凿冰取水......那时候天天背水 ,也干不了其他事。”


西藏拉萨市扎雪乡米洛村村民觉多,每天需要去水沟里背三四趟水 。“人和牛羊喝一样的水,有时还要尽着牛羊,一家人喝水都成问题 。”


而如今,一个个自来水站点兴起,水质监测站点布置完善,铁路废水经处理后达标安全排放,青藏铁路沿线水质良好。珠吉同乡人民的喝着干净的水,野生动物也有了自己的生态廊道,牧民们赶着牛羊, 唱起了赞歌。



同珠吉不同,敏——从内陆来的环保志愿者,觉得这里的一切都非常新鲜。


上完培训课后,敏提着垃圾袋,在格尔木的村寨进行垃圾分类, 以此开启自己的志愿之旅 。“天是高的,地是雄厚而安静的, 而我们是欢喜的 。”


在格尔木驿站的日子里,敏同小伙伴们感受着日升日落时的光影变化,更加耐心地做着手头上的分类工作。


敏和同伴们在驿站附近村庄捡垃圾

图源 :豆瓣@Min敏


到达昆仑山之后,难以再洗澡洗衣 ,但大家的工作的热情却一点都没有消减 。“大家都很固执,不是非要装满, 而是非要捡完的那种执着 。”


敏工作也越来越熟练,踏进垃圾场可以很快地进行分类,给它们安上属于自己的“工牌”。她也渐渐明白了,垃圾是永远捡不完的,重要的是向大家传递环保的行动理念。


冬天的一个早晨,一只小羊羔被牧民带到驿站来 。前一夜,雪突然就停了。能在这里的冬日感受一些温暖,这就是万物有灵吧,大家摸了摸小羊,疲劳和艰辛也被拂去。



“不过这里天气恶劣,人在一分钟里就可以享受两个极端的锤炼 。”在三江源驿站, 高原反应变的越来越强了,加上大风卷起的雪花,每天早上起来脸都肿肿的,“已经基本具备‘塔利班’的外部特征 。”


“那时候我们是真正地怀揣善良和正义,纯粹地活在当下, 共同度过了许多天的艰苦岁月 。”敏对于那些困难日子的回忆都充满了同行人们的身影。


图源 :B 站@飞行者 Flier


累了大家就比拼倒立, 或者只是抬抬头看向牧民们在高山下的身影 。来到这里需要胆量和勇气,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充足的行前准备,会做饭很重要,爱也很重要

       

正是这份爱,敏才能把从这段志愿经历中收获到的知识和感动, 再次分享给大家,并将自己延续下来的环保生活习惯,传递下去。

       

我们作为“外来者”,理应尝试放下某些主体性的思考,重新融入自然 。毕竟,在这里 ,牛羊和蓝天是永远的主人 。永远有人踏在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的路上,他们在这里 ,将自我价值与蓝天和牛羊交织在一起。


03

存活下来的“白杨们”


在青藏高原种下的白杨树, 长得并不像其他地区那样高大, 甚至不能存活下去 。但一批批进藏人士 ,却在自己的奋斗之下,将贫瘠的土地变作新的沃土,扎根于此。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 进藏的引进人才们成为了极大的消费群体,加之铁路开通 、国道日渐完善,旅客数目大幅增加 。各种服务产业在拉萨如雨后春笋一般,顺应着市场的浪潮拔地而起, KFC 、古玩店 、咖啡馆 、商场.....


图源 :B 站@薄荷的漫游


援藏的号角吹响, 一批批青年人来到藏区,在这里驻留,或者离开。他们用自己的视角 ,为如今的青藏地区, 留下了什么新的注脚呢?


原来,藏民们口中的“神山 ”,就在商业街背后 。原来,藏民也和我们一样会用siri ……“看到牦牛就很兴奋,看到神山就想爬山去”到现在,孔若琛才认识到, 这是一种外来者的猎奇视角

          

今年, 已经是他在青海玉树的第六年 。从2011年震后支教一年后短暂离去,到2019年跟朋友一起发起了“你看摄影助学计划”,他再次与玉树的孩子们重逢。


牦牛和神山, 是孩子们最多的拍摄对象。在玉树,真正的游牧生活,是可以从远处的山坡上准确认出自家的牛开始的。


小女孩拍妈妈凑到火炉边去亲奶奶,拍一头穿着红棉袄的白色小牦牛。孔若琛以为棉袄是为了给小耗牛保温,但其实是为了人们能在一片山坡上一眼找到它。


图源:凤凰网


拍雪山的孩子,也会笑着回答孔若琛为什么拍山 :“这可是神山 ,烧塑料的烟不能飘上去。”

       

孔若琛教孩子们摄影,尽量不讲参数,不讲审美技术等问题,先教安全,其次是挖掘他们心中最想要表达的东西: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环保理念的践行。

      

上半年,孔若琛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去上海,展出他们的作品,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走出玉树。摄影使孩子们变得更爱分享了,他们学会了讲述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学会了围绕一张照片去组织自己的语言。


刚来时的新奇和居住了几年后的枯燥都不在了。再回到玉树,孔若琛观察到的,是一群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与动物、自然环境、气候共生,或许这就是孩子们眼中故事的全部。


距孙若琛六百多公里的张立新,从四川平原来到拉萨开民宿好几个月,却还是不适应,每天早上都在流鼻血 ......他在思索着,自己的民宿还能怎么样呢?


“在内地,你再也找不到如此有野性的消费土壤了。”对于做生意, 西藏这片土地是相对更公平的。高原地区物资匮乏,加之货运成本的高昂,产品物价自然也就高上不少。



“现阶段西藏的商业优势在于高毛利,仅此而已 。”张立新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现象,却也只能表示无奈,可能干到五十岁就要回老家了。


西藏这片充斥着传奇色彩的商业沃土 ,急剧发展下也快速迎来了阻滞 。市场的同质化严重,餐厅更迭得太快,供应日渐变得不稳定。


为了提高竞争力, 民宿老板在节假日时会大幅度降低房价 。张立新的民宿在去年同期还能以260元/晚的价格出售, 而今年只能降至180元/晚。


开夫妻烧烤店的两口子 ,也被外来的各种连锁店给挤出市场。原以为可以在西藏收获诗和远方的创业者们,也被迫卷入了对于市场前景的焦虑。


但还是有人选择留下来,为旅客开着一盏灯, 守着一扇门, 收获更多的故事。


图源:抖音@王子豪 Old school


在博卡拉的一家民宿, 王子豪在这里和朋友老高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同老板畅聊自己旅途中的见闻 、对于未来的憧憬。


在旅客的镜头下,民宿老板们陪大家烧烤夜聊 、饭店陈列着满墙的藏文化物件, 还附带讲解务……这之中,有政府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但更为重要的是,创业者们开始谋求差异性的发展,在和当地文化和旅客们的交往中,获得慰藉。


对于这些异乡人而言, 这里还是靠山一般的家 。


“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并不影响西藏是一片人情味很浓的创业热土 。” 

“自己尽管已离开西藏5年,心依然在西藏。”


这些援藏人、创业者的自述,描摹着他们对西部的深厚情谊。     


在这一片土地上,一切都还刚刚起步, 青藏铁路带来的经济效应文化效应也还在不断扩大,我们需要时间, 同这片土地一起成长 。藏区,也静候着新人到来,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同前人的奋斗故事一起激荡。

 

在罗伯特 ·麦克法伦的《念念远山》中这样写道:


冒险家们“一半爱着自己 ,一半爱着堙灭 ”。


对于青藏铁路上奋斗、在西部续写新故事的人们,则是“一半爱着远山 ,一半爱着人民”。



每日互动

你有哪些有趣的旅游经历?

在评论区告诉我8~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编辑推荐



新东方英语
新东方旗下新媒体,提供实用的备考技巧、留学咨询、双语美文等英语学习素材,跟新东方名师一起,快乐学英语,轻松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