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枯石烂,曾经是我们关于时间最久远的想象,时间的遗产见证着生命回环,诉说着源远流长,我们一般叫它们藏品。从它们身上,我们观察和探索时间留下的蛛丝马迹,三百年.....六百年.....一千五百年.....三千年.....一万年,字迹、图案、造型、意境,古朴的、华贵的、生动的,像触摸史海一粟,像对话先人宗祖。
博物馆里藏玄机,用微毫诠释盛大,观看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藏品说》系列视频,不仅可以让你深度体验把博物馆“搬”回家的爽感,还可以轻松“吃透”TA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或科普知识。让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博物馆人的视角,感受丰富多元的知识。
汉代铜灶✦
Popular Science Video
关于汉代铜灶✦
Changjiang Civilization Museum
明器,即冥器,是专为随葬制作的器物,比如视频中提到的纸马。在中国丧葬文化中,明器的使用历史悠久。《礼记·檀弓下》中说:“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专供随葬的模型,如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中出土的方形尖顶陶屋。
左:新石器时代-陶房丨南京博物院藏
右:新石器时代-陶屋丨南京博物院藏
相较于商周时期以礼器为主的随葬品,汉代墓葬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典型的模型明器组合,其种类的多样化和组合的完备性是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汉代模型明器组合的使用和制作受到了汉代墓葬形制的“第宅化”和对死后世界想象具象化的影响。作为汉代丧葬观念的载体,模型明器中模仿汉代权贵现实和理想生活中的宅院建筑、家禽畜圈等模型明器大量增加。
👆长江文明馆馆藏汉代铜灶
这件馆藏于长江文明馆的汉代铜灶,通长23厘米,通宽15厘米,通高14.5厘米,重758克。铜灶由灶身、烟道、釜三部分组成,烟道与釜可拆卸。灶身为船首形,斜壁中空;器底接四扁蹄足,足高4.6厘米。长管形烟管似兽首,伸长颈,昂首张口;灶面设一大三小三个圆形灶圈,各放一个釜,釜与灶圈大小一致,同为一大三小,均为直口圆肩、鼓腹下收圜底,腹中有一圈宽平沿,用于卡在灶圈上。大灶圈口径10.2厘米,小灶圈口径5.2厘米,大釜通高4.6厘米,口径5厘米,小釜通高3.6厘米,口径4.1厘米。灶身与釜通体素面,只有烟管口部饰有兽面纹。根据出土的相近器物和画像石中的庖厨图推测,这件铜灶的大釜上也应有甑,但已散失。
明器制作遵循貌而不用、有形无实的原则。这件铜灶是明器,而非实用器,其原型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灶台,对研究汉代炊煮方式和社会信仰提供了参考。
*稿件来源:博物馆事业部
标星我们
按以上步骤将武汉自然博物馆标星置顶
就不担心会迷路哟
免责申明
本微信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关于我们
怎么去?
园博园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