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发布】喝彩、剪纸、叶画、做麻饼、捏糖人……衢报小记者新春非遗奇遇记

文摘   2025-01-17 09:21   浙江  

麻饼香飘话非遗

传承路上共喝彩


HAPPY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迎新春系列活动



      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传承和弘扬非遗的绝佳时机。为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衢州市文化馆联合衢州传媒集团共同推出“麻饼香飘话非遗,传承路上共喝彩”非遗迎新春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体验、互动活动,让广大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迎新春活动

he cai

     常山喝彩歌谣是常山地区民众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口头民间文学。主要有结婚、建新房时的风俗喝彩,新店开张、金榜题名时的行业喝彩,迎贺新春、闹元宵接龙灯等节日庆祝,榨油号子,打夯号子等劳动时的劳动喝彩,其中以风俗喝彩中的上梁、婚庆、生日祝寿、丧事喝彩最为常见。2014年,常山喝彩歌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融入你美好生活


文化瑰宝


守护中华民族


喝彩声声  浙里情长



立春祭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喝彩

非遗故事:用歌谣为大地喝彩

      常山境内自古在民间流行结婚、新屋上梁时进行喝彩的习俗,喝彩时喝彩者与观热闹的人相互呼应,往往是一领众呼,气氛热烈,以图吉利、热闹。喝彩文化已有1600多年的传承历史。



      据《球川镇志》记载,民间闹新房喝彩歌谣在球川镇已有四、五百年的记载。结婚、上梁的喝彩内容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谣。喝彩词是常山喝彩歌谣最为核心精华的部分,喝彩歌谣的喝词直接表达了当地民众的思想感情和志趣愿望,是当地人民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喝彩

非遗故事:用歌谣为大地喝彩

﹃常山喝彩歌谣﹄

第六代传承人


曾令兵




     曾令兵是衢州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喝彩歌谣”第六代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学界”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常山县喝彩协会主席,一直致力于“常山喝彩歌谣”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他所创作的喝彩节目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通过一场场具有年味的喝彩歌谣表演,为越来越多的群众带来接地气、有人气的文化新年味。


上梁、丰收齐喝彩

     山喝彩歌谣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可以分为风俗喝彩、节令喝彩、行业喝彩和劳动喝彩四类。受父亲的影响,曾令兵从小就对喝彩歌谣有着浓厚的兴趣,2017年,常山县喝彩协会成立,曾令兵当选为第一任主席。自此,他便挑起了传承常山喝彩歌谣的担子。近年来,曾令兵经常选徒授艺,编写精品校本教材,把喝彩推向学校、酒店、企业、景点,推向市场。同时,还推动建成了常山喝彩歌谣文化展示馆,让喝彩歌谣散发它原有的光彩。


金蛇启新岁




非遗迎新春活动

邵永丰

      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早在唐朝,由商人样学京都而传入衢州,鼎盛于清代。一百多年来,邵永丰麻饼经过数代传人的不懈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邵永丰麻饼以其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双面上麻白炭炉烘烤工艺而闻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寓居衢州时曾诗咏麻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得看似辅兴无。”此诗在衢州麻饼店业代代流传,麻饼制作在衢州大地流传数千年。


融入你美好生活


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百年香甜一口成喜


邵永丰麻饼,



元宵节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邵永丰麻饼

非遗故事:元宵节之麻饼香飘话非遗

     邵永丰是创建于清朝年间的邵永丰面饼店,自问世以来就以生产衢州传统特产麻饼、冻米糖、芙蓉糕、花生糖等产品而蜚声省内外。早在1929年南京博览会上,邵永丰(衢州麻饼)就荣获国家级“名品佳点”称号。一直以来,邵永丰始终以品质打造信誉,以顾客为朋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邵永丰麻饼旧时作为婚嫁、寿诞、上梁、丧事及宗族祠堂分香饼和馈赠之用。另有专门定制的饼,专供中秋赏月、婚嫁、寿诞。最大直径达二市尺(约60公分),重量二市斤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麻饼正面用彩色芝麻(白芝麻用食用植物颜料染成)有“嫦娥奔月”“麒麟送子”“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花好月圆”及花卉字画等内容。邵永丰麻饼的生产和消费体现了传统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制作技艺具有传承意义和研究价值。

     邵永丰麻饼烘烤采用的吊炉形制独特,分为两层,烤制时,用白炭火双面烘烤,上为旺火,下为文火,烘烤时间全凭艺人的经验掌握。烤制的麻饼以“白边红心”为起锅标准,表面芝麻金黄,饼缘芝麻显现白芝麻本色,其口感外酥里嫩。

     麻饼制作过程中,最好看也是最难的就是上麻环节,全靠瞬间的技巧。上麻时,无须手工摆放,簸箕中30只麻饼在饼师手中一圈一圈地旋转时,会自然按四、五、六,六、五、四的规律排列,形成一个不等边六角形。这“银光飞舞”、杂技表演般的技巧全凭灵气和悟性。而这30只饼加簸箕的重量达2.5公斤左右,麻饼师傅一天要翻500余次,手臂酸胀疼痛、手上磨出血泡是常有的事。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邵永丰麻饼

非遗故事:元宵节之麻饼香飘话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徐成正




      徐成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传承人,2000年体制改革徐成正重新注册邵永丰商标,挑起了老字号传承的责任。经过徐成正几年努力奋斗,在三师傅授艺下历练出一脉相传技艺,为这门技艺他坚守、传承、弘扬,一干就是40余年。作为第四代掌门人。在他的坚持下百年历史的“邵永丰”成为至今历久弥香的老字号。


体验双面上麻技艺

     徐成正先后获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优秀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衢州市首席技师、衢州市工匠、衢州市百优工匠等多项荣誉。作为一个手艺人,徐成正做到这里已算成功,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在他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麻饼制作事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徐成正又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奔波,几年努力下来,“邵永丰”麻饼传习学校、麻饼文化展示馆、麻饼研究中心等在衢相继成立。

     2007年6月9日,邵永丰手工技艺博物馆在衢州市区上营街34号开馆,馆内保存了上百道纯手工制作工序,收藏了邵永丰上百件制作用具,如和面缸、搓馅缸、存放柜、百叠灶、鏊盆、鏊盖、吊环等,供游客参观。手工技艺博物馆还开设了“邵永丰”麻饼手工技艺传承学校,为有志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技术的年轻人提供了正统、正规的习艺环境。培训学校面向省内外招生,免收学费,采取师传徒、边学边实践的办学模式。


麻饼研学体验



      承续非遗工匠精神40余年来,始终秉承坚守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的文化,将这一文化技艺传播弘扬,培养出非遗小艺人数十人,为非遗精神奉献自己的力量。


非遗迎新春活动

jian zhi


      在古老的东方,剪纸艺术如同一朵静谧绽放的花朵,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融入你美好生活


文化瑰宝


守护中华民族


一刀一纸一世界



迎新春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剪纸

非遗故事:用剪刀与艺术对话


      柯城剪纸于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传统的民俗剪纸为特色,以精湛的剪法剪出各种民族之花。其剪纸艺术以“阴阳互用”为特点,突出其传统性、民族性,朴实、饱满、构图精美,体现了“厚中见秀,玲珑剔透质朴典雅、迎北留浙”的特色。

      郑志辉老师作为柯城剪纸的传承人,在剪纸方面的造诣颇深。一副剪纸孔子像,其神韵怡然,体态礼正。衢州素有“南孔圣地”之称,南孔文化正通过当地人一代代的驻守与传承延续至今。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剪纸

非遗故事:用剪刀与艺术对话

非遗剪纸传承人


郑志辉



      郑志辉,1975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化剪纸研究会暨教育研究与发展理事、现代剪纸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华文促会会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优秀技能人才”浙江省纸艺扇艺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文艺家协会剪纸研究会理事、衢州市文化人才香樟奖、衢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衢州市百工工匠、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衢州市优秀高技能领军人才、衢州市第二届“乡村百师”、“十佳”文化人才、柯城工匠、柯城区优秀文化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剪纸非遗小课堂



非遗迎新春活动

ye hua

      叶画,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艺术形式,以树叶为画布,展现出大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她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她源于民间,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每一幅叶画都是艺术家对自然的细腻解读,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如今,叶画在现代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吸引众多爱好者投身其中,在一片片树叶间,续写着艺术的传奇,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心灵触动。

融入你美好生活


文化瑰宝


守护中华民族


一叶一世界  静默焕新生



迎新春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叶画

非遗故事:用艺术形式延续落叶的生命

      片片落叶,蕴含着万物生长、四季交替的秘密。每当黄叶凋零,叶画就用艺术形式延续它的生命。2010年,衢州叶画技艺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衢州叶画技艺融书法、绘画、纸刻、刺绣、植物叶的处理等技艺于一体,其作品“似叶非叶、似画非画、似绣非绣”,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百年传承,已成为衢州原创文化的一部分

  衢州叶画起源于1888年。杨远锋是衢州叶画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祖父杨根土传承了叶画制作技艺,成家后又受到祖母刺绣技艺的启发,在原来叶画的基础上融合了纸刻(剪纸)与刺绣技艺,独创出与众不同的立体叶绣画。杨远锋父亲杨芳阳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书画,但因那个年代纸张紧缺,少时常以树叶练字画,在继承叶画制作技艺的同时练就了一手好字。

  衢州叶画技艺具有多重价值,历经百年传承,融书法、绘画、纸刻、刺绣等艺术于一体,目前与植物叶画相关的创新成果中,已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从创始至今,衢州叶画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扬、创新,已成为衢州原创文化的一部分

      叶画技艺,让叶子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衢州叶画技艺主要有四点,一选二制三融四创。制作叶画,首先要做的就是精心选叶,然后对叶子进行防腐、压制等处理。之后,就是将绘、写、刻、绣等民间技艺与叶画融为一体,经过作者对叶画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意,制作成具有传承意义及人文价值的叶画作品。

  衢州叶画技艺为一种主体技艺演变出三种效果,具体有平面叶画(写绘)、雕刻叶画(刻制)、立体叶画(刺绣)三种效果。杨远锋告诉记者:“立体叶画制作技艺,包括选叶、浸油、晾压、调糊、护叶、绘图、镂刻、印制、刺绣、泡晾、装裱11道工序。”

  时代变迁,现在的叶画制作工艺和传统的工艺也有了不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杨远锋在传承祖辈叶画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学习,大胆进行了创新。他在传统叶画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在《农村百事通》上学到了叶脉的快速提取方法,结合现代数码技术,成功开发出了植物叶(包括叶脉)数码相片技术、可打印的植物叶(叶画及照片载体)、夜光镂空植物叶画、叶脉绣画等技术和产品。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叶画

非遗故事:用艺术形式延续落叶的生命

衢州市级非物质文化

技艺传承人


杨远锋



     杨远锋,叶艺文化体系创始人,人本创新方法理论体系创始人。衢州市级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衢州市十大优秀青年、衢州市百优工匠、衢州市115人才、衢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名师、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衢州市乡村振兴工匠大师、浙江优秀技能人才,国家一级创新工程师,二级民间工艺技师,三级企业培训师,农民高级技师。

     发明成果获《衢州市115人才发明创新奖》、《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会铜奖》、《国家专利产业化工程奖》、《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二等奖》。

叶画文化

     先后获省市区各种荣誉奖励30多项,版权登记2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60多项。辅导青少年创新,所教学员获省市区及北京中科院等官方颁发的各种奖项共20多项。文化传承方面,对外开展叶艺文化技艺和发明创新方法科普培训200多场次。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香港日报、中国人事组织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所营《叶画》项目被衢州市经信委推荐入选国家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为衢江区在国家工美行业史册中争取了一席之地。原创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创新的定义》进入北大课堂,并受到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和台湾地区温在春将军及北大、清华等许多大学校长、书记、教授们的广泛认可,现在两岸三地被他引总量己超数千万人次,为衢州学术走向全国做出了示范!

一叶一世界

     一叶一世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是有生命的,具有她自己的个性,和您、我、他(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漂亮的树叶经人工挑选、环保工艺处理,再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历经多道工序,树叶化作独具特色的文创礼品。它不仅返璞归真、生态环保,更承载着衢州的人文底蕴!



     一叶一菩提,人类与植物叶的渊源极深,将其作为书画载体的历史长达千年。西周成王剪桐封弟、唐代怀素种蕉学书,皆与此相关。佛教以贝叶、菩提叶制经画赠信众普度众生,文人百姓也常以叶为纸创作。清代丁观鹏留下不少叶画佳作,明代丁云鹏的《十八罗汉菩提叶画》更是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非遗迎新春活动

      捏糖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据史书记载,捏糖人制作技艺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春节临近,常山都有熬麦芽糖办年货的风俗,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看“糖人”、吃“糖人”是每年过年的一种趣味“仪式感”。


融入你美好生活


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吹﹄出百态人生


﹃捏﹄出大千世界 



迎新春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捏糖人

非遗故事:“捏”出大千世界 “吹”出百态人生

     捏糖人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手艺,以糖稀为原料,借助各种工具,将糖塑造成各种形象。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零食,又是民间艺人的艺术作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捏糖人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魅力,黄兴伟在年初参加了2024诗画浙江“欢乐春节”活动,走进美国。

     赴美期间,黄兴伟在新泽西表演艺术中心、华美协进社、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费城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开展了多场精彩的技艺展演,一只气囊、一把剪刀,经吹、拉、捏、揉、雕,一坨黏糊糊的淡黄色麦芽糖在黄兴伟的手上捏出了约 500 个形态各异的“糖人”,大家觉得有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衢州市非遗馆研学实践小课堂——捏糖人

非遗故事:“捏”出大千世界“吹”出百态人生

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捏糖人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黄兴伟,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衢州市专才偏才,常山县名工匠,现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常山黄师傅捏糖人技艺是主要靠手捏塑形,气囊捏气为辅助的。以捏12生肖为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融入卡通与写实技艺为一体的一种空心立体糖人。是早年间传统吹糖人是用嘴巴边吹气的改良版。

     黄兴伟因技艺独特,创新能力强,自己研究了很多新鲜美观的造型,吸引了很多粉丝,也因为这独创的麦芽糖玫瑰花作品被选上全国各地及国外展示。

文化交流活动现场

糖画魅力

     常山黄师傅捏糖人技艺把吹、画、塑等不同的制作工艺融合在一起,不仅传承了糖人传统制作手法,而且从造型和工艺上都进行了改良创新,手法准确、造型生动,一个个惟妙惟肖的“糖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025年非遗迎新春系列活动安排】

第一期

2025年1月21日(周二上午)

9:00-9:45:探访衢州市非遗馆

10:00-11:00:剪纸非遗小课堂


第二期

2025年1月21日(周二下午)

13:30-14:15:探访衢州市非遗馆

14:30-15:30: 叶画非遗小课堂


第三期

2025年1月22日(周三上午)

9:00-9:45:探访衢州市非遗馆

10:00-11:00:糖画非遗小课堂


第四期

2025年2月2日(周日上午)

9:00-9:45:探访衢州市非遗馆

10:00-11:00: 喝彩非遗小课堂


第五期

2025年2月12日(周三上午)

9:00-9:45:探访衢州市非遗馆

10:00-11:00: 邵永丰麻饼非遗小课堂


第六期

2025年2月12日(周三下午)

13:30-14:30:邵永丰麻饼非遗小课堂

14:30-15:30:探访衢州市非遗馆



【集合/解散】

签到时间

上午:8:40—9:00

下午:13:10—13:30

衢州市非遗馆(衢州市文化艺术中心

E座4层、5层)


【招募对象】

2025年衢报小记者


【活动人数】

每期20人

【活动费用】

免  费


【报名方式】

扫码进入“衢报通”微信小程序,

投稿及报名参加活动


【报名及详细行程咨询】





温馨提示

      每名小记者只可报名参加2025年度小记者免费活动的其中一场,请勿重复报名。

      1、本次活动为小记者单独活动,家长不可参加;

      2、本次活动舒适鞋子,随身带水壶、纸巾,可适当带小零食;禁止孩子携带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

      3、活动结束后鼓励小记者以写或画的形式表现活动收获及研学亲身感受,并积极投稿。

      4、尊重小记者们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小记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非遗项目。




文化共传承


非遗润童心


关注衢报传媒小记者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活动信息




麻饼香飘话非遗

传承路上共喝彩


HAPPY NEW YEAR

衢州市非遗馆迎新春系列活动

2025


衢报传媒小记者
“衢报小记者”隶属于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历经多年发展,小记者团已成为衢州市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