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
成长周刊
2025年成长周刊第19期.
1月27日晚报5版
巫少飞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文化副刊部记者
巫鹭工作室主持人
南孔少年·小记者
名师讲作文
年节:中国人的文化物候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也是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年的形成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认识的集成。人们通过祈福纳祥、送神扫尘、沐浴祛秽、祭祀先祖、爆竹迎年等系列活动,告别过去、开启未来,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追求。
年节是中国农业文明中发展起来的一套崇尚自然和约束自我的社会活动模式,它几乎渗透到不同社会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的哲学、经济、法律、文艺、传统技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围绕年节的文化符号有许多。纪年生肖关联着人生,是中国人自然文化一体化的世界认知系统;压岁包是中国人钱的民俗,使我们社会不仅仅建立在金钱交易的概念上;对联、年画在文人诗词、民间故事、楹联中仍保留至今;舞龙、舞狮、灯笼、鞭炮体现了使人精神愉悦的“平静的激情”。元宵节的饺子、汤圆,也使简单的“吃”蕴含了人文伦理的心灵归属。可以说,年节文化包含了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生产技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文化元素。
年节,中国人的文化胎记,是“俗世的神圣”,它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年节不仅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基础——家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空间。
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年节是中国人最准时的生物钟,回归故里、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构成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同时,年节蕴含了“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核、“阖家团圆”的情感归属和“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
新年,是每个人意味深长的驿站,它让你在辞旧迎新的欢愉中,去感受时光的魅力,然后,它又浩浩荡荡地裹挟着你向前迈进。
南孔少年·小记者
南孔少年·小记者
习作:
《那年的雪》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三(7)班 姜歆柏;
《水亭门》柯城区礼贤小学五(2)班 于淑然;
《冬日小游》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三(5)班 姚亦朵;
《那一定会很好》江山市城北小学三(3)班 王济楚。
绘画作品:
《年夜饭》柯城区实验小学一(2)班 童书琪;
《欢欢喜喜过大年》柯城区鹿鸣小学二(7)班姜琳诺。
扫码“衢报通”微信小程序,进入
“小记者投稿页面”进行投稿。
安装“三衢客户端”app,进入
“少儿-衢报小记者投稿页面”进行投稿。
关注衢报小记者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