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分享】运用系统思考助力组织设计

文摘   职场   2024-08-31 12:29   江苏  



前情提要

上期系统思考的案例分享获得一众好评,大家意犹未尽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系统思考在组织里的应用,期待再有不同场景的分享来了解系统思考扮演的角色及提供的助力。

8月27日晚上 黄意钧 (Ivan Huang) 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另一个系统思考的应用方式:系统思考助力组织设计。



走上系统思考之路

实践引导与系统思考的结合

Ivan老师在十多年前因为《第五项修炼》与引导结缘,同时在书中还对系统思考开始感兴趣。刚开始是自学,后来去欧洲系统的完成了系统思考的学习。

之后除了引导者的工作以外,也开始用系统思考给客户提供服务,也开始思考和尝试怎么把引导跟系统思考结合在一起—在引导的过程中置入系统思考的元素,让参与者可以运用系统思考去探讨重要的议题。

多年下来Ivan老师应用系统思考为客户服务的场景包括:

▚ 高管一对一咨询:有些高管会因为组织较大、情势复杂,因此希望有人可以协助他理清局面,从而对于接下来要如何带领组织有清晰的思考。

▚ 协助团队做复盘回顾:协助团队运用系统思考针对团队运作进行回顾,并且探讨如何改善以提升效能。

▚ 跨部门问题解决:协助同一组织内的不同部门,看见个别的运作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如何造成眼前的挑战情境,从而能够思考如何合作因应挑战。

▚ 知识管理:运用系统思考梳理关键的知识,借此让这些关键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在内部传递,例如协助大型的项目型组织梳理复杂项目的运作流程,借此提炼资深项目领导人的操盘思路,用于培训新进的项目领导人。

▚ 组织战略方向的探讨:运用系统思考协助组织高管团队厘清战略思路,借此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能够有周延且清晰的思考。

▚ 跨领域跨组织的议题:在牵涉到不同组织、跨领域的议题当中,例如许多社会议题、环境议题或可持续发展议题,帮助各方的利益关系人看清整个大系统的运作,从而能够更好的协作以推动大系统的变革。
近年Ivan老师遇到客户询问能否运用系统思考协助他们重新设计组织,让Ivan老师有机会探索新的系统思考应用领域。



组织设计需要考虑的元素


如果要引导人们讨论组织的设计,大家会想要怎么做呢?一种常见的思路会是:直接让参与者针对组织架构进行研讨,把他们认为理想的组织架构画出来,然后再评估这些新的组织架构的优缺点。
随着Ivan老师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会发现这样做会有两个问题:

1、不知为何而设计:如果直接跳进去画组织架构图,会让参与者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要重新设计组织。当这个理由不清楚的时候,最后去评估组织结构设计时,大家就无法一个共同的评判标准,导致不必要的争论与误解。

2、以为 “组织设计” 就是“组织架构的设计”:事实上,组织并不等同于“组织架构”,所以组织的设计并不是只有重新设计组织架构而已。如如果只有探讨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就会忽略其他重要的面向。

因此,在设计组织时,应该要考虑哪些面向呢?而在设计组织时,会需要什么样的流程呢?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Ivan老師引用了由組織理論家 Jay Galbraith 的著作《Designing Organizations》,當中提到了組織設計時需要考慮的五個元素:

1、策略(Strategy):也就是组织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来成长。

2、结构(Structure):也就是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员部署,才能有适当的“阵形”让组织可以实践想要的策略方向,这当中包括组织部门与阶层的划分、权责分配以及分工。

3、流程(Process):也就是组织内的信息流转与决策过程。如果结构是组织“静态”的一面,而流程就可以说是组织“动态”的一面,也就是关于组织具体是怎么“动起来”的,包括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非正式流程。

4、奖励(Reward):也就是组织成员是怎么被奖励或惩处,包括薪酬与升迁。奖惩制度的设计,意味着组织成员被鼓励要表现哪些行为。在设计奖励之前,会先需要决定结构与流程,这样才可以确保设计出来的奖惩制度,能够让让人们在理想的结构与流程下有效运作。

5、人才(People):也就是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在理想的结构、流程与奖励下有效运作,而此處的考慮的包括人的能力與心态。
基于这五个元素的特质,以及过往协助客户组织发展的经验,Ivan老师判断在设计组织时,首先要先确定的是策略,因为其他四个元素都会需要为策略服务。

接着要设计的是结构与流程,但是在这两者当中,就比较难说要先从哪一个开始,可能有时候要先从结构着手,有时候要先从流程开始设计,而且两者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来来回回,例如在完成一部份结构的设计之后,接着会需要设计一部分的流程,然后再回去设计其他部分的结构。在完成结构与流程的设计之后,才会设计奖励与人才。

在介绍完五个元素之后,Ivan老师接着通过分享一个案例,来介绍他如何把这五个元素化为工作坊的流程设计,并且在过程中运用系统思考来支持组织设计的讨论。


系统思考在组织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呈现组织运作现况

「案例背景」
案例中的客户(此后以“客户”或“客户组织”代称)是一个项目型组织,并且希望通过他们的工作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因为他们的使命感与专业度,不论事业界同行或是客户,都认为他们是行业里的标竿。
在过去十年,客户组织蓬勃发展,人员规模增长成四倍,过往沿用至今的组织设计已经不适用于今日的组织规模,因此许多组织运作的挑战开始浮现。此外,有许多新的趋势与机会也逐渐在市场上浮现,客户组织的高层认为他们应该要抓住这个机遇去开拓新的业务,才能够持续维持行业内的标竿地位。

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客户组织的总经理认为整个组织会需要重新设计,因此邀请Ivan老师来为核心领导层引导组织设计工作坊。此外,总经理也希望Ivan老师在过程中能够运用系统思考,让参与者在讨论组织的重新设计时,能够有更周延的思考。然而,这当中有一个最大的难题:由于平日核心领导层的成员都很忙碌,而且都四散各处,因此只能有一天的时间把全体核心领导层实体聚在一起。

「项目过程」

在项目启动之初,Ivan老师就先对核心领导层的部分成员进行一对一访谈,以搜集受访者对于组织运作现况的观察以及组织设计的想法。接着就是通过带领工作坊来引导核心领导层进行组织设计的讨论。由于工作坊时间只有一天,Ivan老师判断要完成五个元素的讨论会很挑战,因此他为工作坊设定的焦点是:

1)确认未来发展的策略方向;

2)针对新组织大致的结构与较核心的流程进行研讨。

至于没能完成讨论的部分,则会留到工作坊结束后由核心领导层继续讨论,而Ivan老师会定期跟进,以追踪他们的讨论进展,并且针对遇到的问题交流想法。

「工作坊流程以及系统思考的运用」

▚ 汇整现况与挑战

工作坊的第一个环节是“汇整现况与挑战”,这是因为在确认策略方向之前,参与者会需要先对组织的现况与挑战有共同的认知,才不会让策略显得不切实际。然而,由于整个工作坊的时间只有一天,如果要让参与者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讨论组织架构与核心流程的设计,就不能在讨论现况与挑战的环节用掉太多时间。因此,Ivan老师选择运用系统思考,将访谈所获得关于组织运作现况的观点绘制成系统图,借此让参与者能够以系统图为基础做更深入的研讨。
以下简单介绍Ivan老师在工作坊当中所呈现的系统图。
图一、影响人均工作量的因素

由于“人均工作量”在访谈中被多位受访者提及,因此Ivan老师在介绍系统图的时候,是从“人均工作量”开始介绍。从图一可见,人均工作量是由项目工作量与总人数决定。当项目工作量越大,人均工作量就会越大,而当组织总人数越多时,人均工作量就会越小。此外,当项目数量越多、难度越高,项目工作量也会越高。


图二、达成财务指标

“人均营收”是组织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虽然客户组织并不会一味追求营收,却还是会希望可以达成基本的财务指标。所以,当组织人数越多,客户就会倾向接多点项目,借此增加营收来达成财务指标(图二、达成财务指标)。

 

图三、非营利项目占比影响项目难度与平均收入

客户组织执行的项目可以分为两类(图三),其中一类是非营利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会跟政策规划有关,而且获益低、复杂度高。另一类则是比较偏营利性的项目,这类项目在执行上比较单纯,复杂度较低,而且往往带来较高的受益。然而,由于组织成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有较强的使命感,因此大多数成员都比较偏好非营利的项目。因此,当非营利的项目比例越高,每个项目的平均收入会越低,而项目的难度与带来的工作量也会随之提高。


图四、工作量太高导致离职
当工作量太高的时候,有些人会离职,让人均工作量更高。而当人均工作量越高,也会导致更多人离职,形成恶性循环(图四、工作量太高导致离职)。

图五、工作量太高排挤自我精进与交流分享的时间

事实上,工作量高在组织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有些同仁可能会因为能力较稀缺(圖五、能力差异),导致他们的工作量比其他人更高(圖五、劳逸不均)。此外,虽然能力差异一部分可以透过精进与交流分享来填补,但是当工作量太高的时候,就会排挤到精进与交流分享的时间(图五、工作量太高排挤自我精进与交流分享的时间)。


图六、工作量太高排挤发展新业务的时间

新业务的发展能够带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且让组织有机会有更好的收入。但是当工作量太高,也会排挤到发展新业务的时间(图六、工作量太高排挤发展新业务的时间)。

在做完上述介绍,Ivan老师就邀请参与者针对系统图的内容进行厘清与补充,随后引导团队以系统图为基础,深入探讨组织迈向未来的机会与挑战,以作为后续组织设计的基础。

▚ 确认策略方向

工作坊的下一个环节,是引导参与者基于现况与挑战,探讨组织未来的策略方向。事实上,客户组织过往曾经先后讨论不同的策略方向,因此Ivan老师就先协助参与者盘点过往讨论过的策略方向,并且让参与者从“收益与意义感”以及“发展潜力与机会”这两个维度来辨识不同策略方向的定位,最后选出组织来需要聚焦的策略方向。

▚ 定义未来组织所需的特质

如果是依照先前对五个元素的介绍,当策略方向被确认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要讨论结构与流程。然而,Ivan老师在此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参与者根据先前总结出的“现况与挑战”以及“策略方向”,先定义出未来组织所需的特质。如果借用产品设计开发的术语,新的组织需要具备哪些“规格”,才能够回应组织的现况与挑战,并且能够支持组织往想要的策略方向发展。当这些规格被确认之后,就可以作为共同的判断标准,比较不同组织设计方案的优劣。
▚ 设计组织架构与流程

随后参与者就被分成几个小组,开始设计未来组织所需要的大致结构与核心流程。虽然这个环节的焦点是“结构”与“流程”的设计,Ivan老师也提醒如果有刚好谈到所需要的“奖励”与“人才”,也可以顺便写下来。在完成初步设计之后,各小组也分享彼此的设计成果、交流彼此的设计理念,并且对于未来组织的大致结构与核心流程达成初步共识。

▚ 盘点议题清单

由于后续还有其他部分需要设计,参与者也在先前的分享与交流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在工作坊的最后一个环节,Ivan老师引导参与者盘点后续待处理的议题,并且初步排出优先顺序,借此确保未来在正式调整组织之前,能够有足够完整的讨论。

另一种运用系统思考设计组织的方式

支持部门划分与协作的讨论

除了运用系统图来呈现组织运作现况,Ivan老师也介绍了另一种运用系统思考助力组织设计的方式:支持参与者讨论部门划分与协作。
具体而言,首先会需要针对组织未来的业务与运作模式画出较详细的系统图,接着就可以讨论整个组织要划分成几个单位,并且确认每个单位的权责范围(图七)。

这样的操作方式有几个好处。首先,通过运用系统图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组织系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界定每个单位的“守备范围”,确保系统中不会有“无人守备的灰色地带”。

此外,系统图也能够呈现不同单位之间权责范围的重叠或接壤情形,进而辨识哪些单位之间会需要针对如何对接与协作相互协调。最后,通过厘清各单位的权责范围,系统图也可以协助定义每个单位的核心绩效指标。


图七、运用系统思考支持部门划分与协作的讨论


学习要点总结


从本次的分享,Ivan老师为我们总结了几点学习:

1、组织设计的五个元素:组织设计包含了策略、结构、流程、奖励与人才等五个元素的设计。在这五个元素当中,通常要先设计的是策略,接着是结构与流程,最后才是奖励与人才。

2、同时考虑组织现有的挑战:设计组织不仅要让组织能够实践未来想要的策略方向,同时也要考虑回应组织当前的挑战。

3、定义理想组织的特质:从组织当前的挑战与未来的策略方向,我们可以定义出未来组织需要具备的特质,这些特质不仅能够在我们设计结构、流程、奖励与人才时起到指引作用,也能够帮助建立共同的评估标准,来评估不同组织设计方案的优劣。

4、运用系统思考助力组织设计的两种方式:在本次分享当中,Ivan老师也分享了系统思考能够助力组织策设计的两种方式:1)汇整现况与挑战、2)支持部门划分与协作的讨论。



Open Quest 睿问引导
Open Quest开放智慧/上海睿问 成立于2002年,是亚洲引导界的先锋,也是大中华区第一家以专业「引导技术」(Facilitation)为核心的公司。我們致力于实践引导的方法与精神,在此分享引导技术新知及最新活动消息。(OQ睿问引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