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比赛教案写作常见的问题(收藏)

文摘   2024-09-11 06:00   河北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文件,老师们也是非常的重视,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教案的设计、写作和反复修改上,以提高教案质量。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教案的主要环节上,而忽略了一些细节的问题。


下面小编总结一下在撰写教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各位老师可以对照自己的教案看看,您中了几条?

1.学情分析缺少客观数据
在撰写学情分析时,主观分析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忽略了学情的客观分析,缺少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没有可操作的分析方法。

2.三维目标区分不清楚


对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区分不清楚,主要表现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分不清,也就是说什么是知识目标,什么是能力目标,没有弄清楚,往往知识目标里有能力目标,能力目标里有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常用“了解、理解、掌握、归纳、推断…”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常用“能干、会用、模拟、再现…”之类的动词。当然,也有老师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定位不准确


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每个任务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没有弄明白。有的老师设置的重点和难点过低,有的老师设置的重点和难点过高。比如有个老师写的教学重点是“了解XXX的概念”,这显然定位过低。比如教学难点“掌握IF语句的格式”,这样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你可以细细的“品”一下,掌握一条语句的格式成了学生的难点,显然没有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这个难点定位偏低。小编认为,教学难点至少也应该是“能用IF语句处理(解决)XXX问题”这一类的。当然教学难点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另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策略,很多老师也是没有写,或者写的前后不一致。


4.实施过程重设计轻内容


在撰写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有少部分老师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加工处理,把教材的内容全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里,造成大量的文字堆积在一起,这样做法都不是很合理。小编认为,在撰写教学实施过程这部分内容时,一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依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工作过程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二是根据教学需要梳理学习内容,提炼关键知识内容,而不是把教材上的文字堆积在教案中;三是重视教学内容的写作,比如在写教学资源时,有的老师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智慧屏播放微课,学生观看微课并思考”,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写作,是什么微课?没有写,学生思考什么?也没有写。


5.正确的废话套话太多


废话套话大多数集中在教案前后部分,比如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特色创新等部分,写出来的内容放到任何教案中都适用,这样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例如有位老师的作品中教学策略是这样写的:
“本次任务教学突出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这段描述的问题在于缺乏针对性,突出什么应用性?灵活应用什么基本原理等等,都没有写明白。


6.教案前后内容不一致


前后不一致的重“灾”区主要是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比如在做学情分析时,已经写明学生已经具备什么知识基础,然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又如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紧扣目标去开展教学的;再如在教案的前面描述或罗列了很多教学资源,在教学反思中又说教学资源不足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比较多。


7.不注重教案内容细节


在教案的写作过程中,细节部分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比如排版、格式、字体、编号、页码、页眉等等。这些往往体现老师们工作是否认真、严谨,往重的说,老师们自己是否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例如教案中用到的编号没有统一,同级编号有的用“1”,有的用“(1)”。
又例如标点符号不统一,一会儿是分号,一会儿是句号。
 
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所举例子为小编根据需要而写的,并非真正摘自老师的真实教案,仅供参考,希望本文对老师们写教案有所帮助,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转载:学汇百川教育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12757570

师培联盟
是一家教育研究、教育咨询、出版发行、培训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立经营、自主研发能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