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青教赛一等奖参赛视频+逐字稿分享

文摘   2024-09-16 06:03   河北  





思政课组一等奖

天津大学

赵冶

8月28日-29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主办,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承办,上海市教育工会、上海交通大学协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汇聚一堂,通过现场授课、教学设计展示、教学反思等多个环节的角逐,充分展现了当代高校教师的风采与实力。

天津大青年教师赵冶荣获“思政组”一等奖,充分展现了天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采。

赵冶,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等课程,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天津日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主流媒体和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逐字稿为手工整理,如有纰漏,欢迎指正。




以下为视频及逐字稿分享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思政组23号选手

参赛课程是思想道德与法治

下面开始进行授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

欢迎回到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

19801

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哈罗德·布朗博士

率团访问中国

在参观一辆59式中型坦克时

随行的讲解人员特意强调称

这是一辆旧型号当中的新坦克

尽管布朗在现场礼节性地表示说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后来他在日本却评价说

中国国产坦克

恐怕连美国已经开始淘汰的都不如

对于当时中国正在建造的071最先进的战机

他表示说

相当于美苏十多年前最好的水平

对于我们正在建造中的033型潜艇

他则评价称

相当于美国海军已经退役的

二战时期的水平

随行的美国记者马丁

更是在之后的报道当中

把中国军队描述为最落后的军队之一

40年光阴荏苒

世界在变

中国在变

中国军队也在变

我们看到

2020年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

这份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当中声称

中国已经在常规弹道导弹

合成空防系统

以及造船业等方面优于美国

不断的炮制中国威胁论

40年间在西方媒体的讲述中

由中国落后论一直发展到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它从一个侧面

展示的是

中国40多年间赶超跨越的历史大发展

而实现这种大跨跨越式大发展

背后的支撑性力量

就集中的表现为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那么这种精神究竟体现在何处

它又是如何引领我们实现赶超跨越的

今天我们从中国第一代

第一架三代战机歼10开始说起

改革创新精神首先体现为突破陈规

大胆探索

勇于创造

上个世纪80年代初

西方主要军事强国

已经开始列装三代战机

而我国仍然停留在二代战机的水平

三代战机在一系列新技术的加持之下

对二代战机形成了跨代吊打的优势

面对严峻的装备劣势

上马三代机刻不容缓

新战机的研发离不开原来的工业基础

中国飞机制造是从维修开始起步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

都是在进行仿制工作

如果这次研发三代机

我们仍然走仿制的老路

那就将意味着

我们没有办法掌握核心技术

也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工业设计流程

可见自主共关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新机研发的首要问题是气动布局设计

当时

西方主要强国的三代战机气动布局

是像如上图所示的

这种中央生力体的常规布局

但是我国以宋文聪为代表的科学家

提出了下图这种的全新的布局

压抑布局

这种布局能够带来更好的机动性

更好的短距起降

以及更稳定的高影角飞行

但是这种布局国内没有先例

国外也没有可供参见的模板

那么我们实行这种气动布局

会不会有点异想天开呢

即便我们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

但是它在带来灵活性上升的同时

也带来了对稳定性的挑战

如果仍然采用二代战机

传统的那种机械化的操作思路

那就将意味着

飞行员将一直不停的去微调飞行姿态

这将极大地增加失事风险

以及操作的效能

也影响作战的效能

那么这一系列的新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中国科学家

实际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创新设计方案

一方面他们提出

我们要打造一套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也就是通过电讯号和计算机辅助

来去自动的调整飞行姿态

同时呢辅之以水泡式座舱

外八字起落架等一系列的创新性技术

但是这样一来

新技术的采用率就达到了60%以上

远超国际同类项目的30%

有过一定食物经验的人其实都知道

创新尽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但它同时也意味着离基础更远一些

实现起来难度更高一些

承担的风险更大一些

那么

我们实行这样的一整套的设计方案

是不是步子迈的有点太大了呢

改革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总是在积累与沉淀中突破

在质疑和争议当中前行

实际上三代战机技术方案的大跨越

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而是几十年技术的积淀

就拿其中的压抑不决来说

其实他早在研究煎酒的过程当中

就已经萌生了

科学家们为此

还进行过数万次的风洞实验

取得了大量支持性的研究数据

而另一方面呢

技术的大跨越

又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来去进行协同

10是一个大系统科学工程

涉及到20多个行业和部门

100多个科研单位和工厂

以及数十万的科研人员和工人

要想让这么大的一个大系统去良好运转

必须去采取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革新

来去加以协同

就比如说在科研方针上

我们究竟是采用以我为主

还是说合作开发呢

实际上当时在传统老观念的影响下

加之中外战机的差距

确实存在很显著的差距

所以社会上造不如买的声音

还是比较强烈的

但是中国的科研专家明确提出说

我们只有独立自主

以我为主才能够有出路

还比如说对于当时的系统协调

那么究竟是谁来对设计负责

那么当设计出现争议时候又该怎么办

监视研发中

创新性的

将设计师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

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给予总设计师以最终裁定权

这样就可以防止出现无谓的争议

以推进项目的更快的进展

那同时还比如说数字化行电系统

究竟它是一个单独的系统

还是说是一个总体系统下面的子系统

总设计师宋文聪坚持要求说

他必须服从服务于总体系统的研发

那还有很多了

就比如说

理论和实际操作出现差距怎么办

坚实当中

就给了试飞员以更大的设计话语权

以此来保证

我们的三代战机的作战效能

以及它的一个操作的灵活性

很多人都说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实际上

精神他总是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当中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

精神它实际上是体现在中国人

勇于自主创新

告别仿制老路

敢于走前人未走之新路来进

行新的系统布局设计

同时

也体现在中国人不断的革新体制机制

以此来为我们的技术创新

提供更好的软环境

时代精神同样意味着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和锐意进取

我们接着回到现实

现实研发时

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技术落后

设备不足

甚至是科研经费也是捉襟见肘

1992年 坚实设计遇到了起落架的难题

为了满足起落架的整体的一个性能

我们看到

坚实的起落架

采用的是这种外八字的结构

它的侧身角几乎达到了18

这样一来

就带来了伸缩器运动卡制的难题

一时之间没有解决

无奈之下

我们就只得向国外专家寻求帮助

但没想到他们却狮子大开口

仅凭审费就开出了265万美元的天价

谈判破裂后

外国专家还高傲的表示说

你们的设计不行

你们的人缘不行

技术也不行

当你们再来找我们的时候

那么就不是现在的这个价格了

这样的难题又何止是一个起落价

那么我想请问大家

如果你是当时的设计人员

面对这种被动的局面

你究竟该怎么样选择呢

你是选择降低设计标准

你是选择被动等待国家继续拨款

还是说选择我可怜的

向国外专家祈求帮助

中国人的选择是不等不靠

排除万难

自主攻关

设备不够

条件不够

那就靠勤奋和智慧来进行弥补

他叫张琳

当时和液压车间的工友们一起

负责起落架的生产

他们经常三五个通宵泡在车间里

连续作战

这种设计方案不行

那就换另一个

这样的机床生产不出来

那我就去改造机床

他叫黄鼬

当时负责液压气动设计

他回忆时说

当时几乎是白天黑夜连轴转

也没有整个的这样的一个暑假

但是他说每个人当时的心气都特别高

处于一种激情燃烧的这种兴奋的状态

还有杨昭旭

负责电传飞控系统的设计

他说当时一直在加班

但是每个人都觉得说

即使我做的再多

我还可以再多做点

还有前印章

负责计算机集成制造

这个高难度的课题

每一步都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其中一个尤为复杂的整体框架

仅编程就花费了数月之久

到了正式加工时

尽管刀具已经精准对位

但是工长却迟迟不敢按下那个按钮

大家说为什么呀

为什么不敢按呢

没错因为他怕把这个车坏了

这会严重的影响工期

所以说

当时的这种压力之霸真的是可见一斑

另外还有普通工人苟德生

他当时负责是钻进监实的油箱

负责取样安装

每天都要顺着一个导管

爬上爬下几十次

一周下来

他自己说鞋底都磨破了

但他心里一直在想的就是

我一定要好好干

我要干出成绩

时任装配厂厂长的戴亚龙曾经表示说

写过这样的一首诗

特别是最后这一句宁为我生死

只求保轩辕

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

人们

为了坚持这种肝脑涂地的精神状态

改革创新是什么呢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

改革创新它意味着创造和趣味

但是对于坚实研发人员来说

为人所称道的这种改革创新

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劳动

是不断地修改

不断地接近是跨过一道又一道坎

闯过一重又一重关

是不断地跌倒又鼓起勇气奋进

也是咬紧牙关和永不言弃

改革创新精神同样体现在不甘落后

奋勇争先追求进步

飞机是研制出来的

但他更是试出来的

由于歼10的新技术采用率

达到了60%以上

所以这

对于

还习惯于二代战机操作的试飞员来说

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之下

以雷强为代表的一批飞行员

就被派往国外

接受三代机的驾驶技能培训

但是提起这段经历

雷强就两个字憋屈

老外一直在嘲笑说

你们国家的飞机都是仿制的

要试飞员干啥

你们国家都没有三代机

你们学这个有什么用

是研制出来了

那么你们会飞吗

雷强他们化憋屈为动力

苦学苦练

甚至一度刷新了失速

委旋

这样的一个高难度动作的国际新极限

以过硬的本领操作

赢得了国际实非

学校教练和学员们的一致尊敬

19975

10首架原型机总装下线

首飞进入倒计时

10首架原型机

是在净不稳定状态之下进行实验的

而国际上

一般需要先补上一个净安定环节

但是如果我们也补上这个环节的话

我们至少还要再等待一年半的时间

韦强全程参加了坚实的设计

他深知当时中国的国情

要求我们必须上马三代机

必须要赶超西方20

如果不赶超

或者试飞失败了

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比西方落下4050年了

所以想到这里

他当即说就这状态飞

风险我来担

即使遇到坠机事故

即使付出生命代价

我也绝不跳伞逃生

因为拿到关键的实验数据

这是第一位的

试飞当天

经过18分钟的空中飞行

在圆满完成各项空中测试任务后

监视成功着陆

歼实的成功试飞

验证了我国三代战机的安全可靠

也实现了由二代战机

到三代战机的赶超跨越

首飞不易

定型更难

一般而言

新飞机的试飞周期

要占到研制总周期的一半以上

但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的歼时并没有用到这么长的周期

那么

这中间缩短的时间差究竟去哪里了呢

我们偷工减料了

还是说

我们掌握了某种神秘的东方魔法

都不是一方面

他靠的

是研发人员自觉延长工作时间来弥补

试飞总师周自全曾经说

四年里

从他这发出的休息时间只有17

但试飞副总师袁慧欣却补充说

周院长是批了17

但我们相当多的一部分人

这一天如果能进行试飞

我们也是不愿意休息的

另一方面

缩短的时间差

又是靠试飞员

不断挑战新的试飞极限来弥补

试飞员所挑战的极限越高

那么他留给安全作战的空间也就越大

19975

歼时试飞进入攻坚阶段

各种科目同时进行

那么这样一来

人手分配就成了问题

尤其是大强度科目

谁也不想让

已经达到停飞年龄的雷强来上

但是雷强说大家都有任务

这个科目就我来上吧

过载8.6G的极限盘旋

是中国还从没有突破过的极限

经过12秒的连续盘旋之后

雷强浑身是汗

眼前黑势

但他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各项操作

也拿到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另外还有功勋试飞员徐永玲

他也写下了大量的故障记录

以及试飞报告等

这些都为坚实的更好定型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

我们能够实现三代战机的管超跨越呢

这是因为中国人以生命作为筹码

去验证了新机型

以强度作为代价

把一年当成几年来用

也是以不断挑战是非极限

作为一个跳板

来去缩短实验时间

20061229

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歼10

已经承建制装备部队

形成作战能力

坚实的研发

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起步

它同时也标志着

中国各行各业赶超跨越的身影

促进这种赶超跨越的精神力量

就叫做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

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当中

屹立不倒

奋勇向前

最后我们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

试飞员徐永龄

曾经写过一本试飞员笔记

那么请大家阅读之后

回答推动试飞员赶超跨越

背后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什么

谢谢


来源:B站:未来马良 转载:高教国培

声明:本文及文内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12757570,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感谢您的阅读!

师培联盟
是一家教育研究、教育咨询、出版发行、培训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立经营、自主研发能力的民间教育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