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师营(ID:jiaoshiying365)
学生自己不愿意学,就算是本事再强,经验再丰富的老师来教也没用。老师,永远教不好装睡的学生。
也教不好无心学好的学生
一班主任总结了班级里成绩吊车尾的学生的学习常态。
不敬畏课堂是其一。
趴在课桌上,双眼无神,一手托腮,一手转笔,人在教室,心在户外。自己不学习,还要拉上其他同学,一会说悄悄话,一会递小纸条,就是不听课。
敷衍作业是其二。
要么抄同学,要么抄答案,要么直接交白卷,就是不肯自己做一遍。抄就算了,还抄得不像样,字迹潦草,东斜西歪,简直是来考验老师视力的。
有句话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老师,也永远叫不醒一个执意混日子的学生。
很赞同作家周国平的一句话:“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想要教育发挥成效,要看老师会不会教,但最核心的,还是看学生愿不愿意学。
老师使劲浑身解数备课,把该教的都教了,该叮咛的都叮咛了,可学生就是不愿意听,那有可能教好吗?
没有哪一种成就是靠“躺平”躺出来的。好成绩永远偏爱那些上课积极、学习主动的孩子。
如果学生铁了心要混日子,再会教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如果学生打心底不爱学习,再负责的老师也无计可施。
是家长的不配合
不配合的学生背后,往往站着不配合的家长。
李玫瑾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90%的家长管孩子,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
√最该管的,是规矩意识。
去年隔壁班有一孩子,上课时和同学起争执,当场就和他吵架。扔剪刀,掀桌子,丢水杯,任是老师怎么阻止都没用,其他同学也深受其害。
课后,老师叫来家长,家长只是无奈地说:
“这孩子就这个脾性,我们也管不了他。”
人民日报曾有言:“爱与规矩并行,是最好的家教。”
现在不给孩子立规矩,今天他可以扰乱班级纪律,明天他就可能扰乱社会纪律。
现在惯着孩子,以后社会会惯着他吗?
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纪律问题没管好的孩子,获得了一时的自由,也背上了长久的枷锁。
×最不该管的,是老师的教学。
曾听一老师吐槽。
他叫一不交作业的学生留堂,让他端正态度,把作业补齐。
没想到管教一半,家长直接过来把孩子带走。
“老师你就随他去吧,别管他了,这孩子玻璃心,听不得批评。”
老师肯管孩子,说明他还没放弃这个孩子。
每个为人师者都清楚,想成就一个孩子,单靠“爱的教育”是万万不行的,还要有“严格教育”。
如果这时家长插手老师的教学,允许孩子放纵自我,最终废掉的只会是孩子自己。
教育,需要的是一种安静的配合关系。
家长尊重老师的教学,默默配合老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那就太耽误孩子了
听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我实名反对。
拿教育界盛传的“5+2=0”的教学定律来说。
5天的学校教育教得再好,如果2天的家庭教育是一团“乱局”,教学效果也只能为0。
单打独斗的老师,教不出金光闪闪的孩子。
教育,是一场配合战。
老师只能叮嘱孩子多读书,却无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得靠家庭。
老师只能管住孩子的课堂纪律,却无法树立孩子一生的品行,这得靠家庭。
老师只能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却无法深入挖掘孩子的天赋所在,这得靠家庭。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教得了孩子知识,却教不了孩子品格、习惯与特长。
孩子的根,在家庭。
教育,要从根抓起。
真正有远见的家长,都会在家庭教育上下“狠功夫”,与老师一起打好这场配合战。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就曾发出强烈呼吁:
“我特别地希望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老师共同去达成一种孩子成长的基本价值观。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各自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携手前行,孩子的教学才会取得“5+2>7”的效果。
才能通往教育的康庄大道
教育就是一个鼎。
孩子是中心,家长和老师就是撑住孩子的两个支点。
只有三者齐心,一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三足鼎立。
致孩子:
别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
今日你在校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没有一种成功唾手可得,没有一种超越轻而易举。
敬畏课堂,敬畏知识,努力成就未来。
致家长:
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可能只有三五年,一对好父母的影响却贯彻孩子一生。
别让家校矛盾成为孩子进步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尊重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
支持你孩子的老师,就是支持孩子的蜕变。
致老师:
你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他家庭里的整个世界。
请不要吝啬你的爱,也不要吝啬你的“严格”。
无论何时,都要谨记为人师者的使命——
管教同步,因材施教,尽全力助力孩子成长成才。
好的教育,存在于心心相印的磁场里。
孩子、家长、和老师必须心连心,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一个目标奔赴,才能创造一段真正的教育佳话。
点个【在看】,与所有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