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艾娣:学术界的历史成果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进入中小学教科书,我想在中国应该也是这样。乾隆傲慢无礼的故事过去对英国人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解释了鸦片战争是中国的过错,让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一说法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者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也想批判清朝,因此他们选择档案材料编写了《掌故丛编》,其中对马戛尔尼使团离开之后,乾隆皇帝对于海防、海关的部署行为没有丝毫涉及。《掌故丛编》也塑造了西方人撰写的历史。
不过,那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目前英国主流历史学界对大英帝国的批判非常强烈。现在英国中学课本不怎么谈到中国,学生甚至不知道这段历史,但是在中国,这段历史显然非常重要,因为中国学者很愿意对康乾盛世进行再评估。界面文化:对于当时的中英双方来说,磕头这件事情好像特别重要。你在书中暗示他们其实是磕头了。沈艾娣:他们实际上是单膝跪地,但叩头到地面,鞠躬九次。他们说这不是磕头,因为只跪了一个膝盖,是符合英国礼节的。其实乾隆比较有灵活性,对他来说军事更重要。可是到了嘉庆年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磕头就变得很重要了,朝中的儒家礼仪处于上升之势,礼仪的细节变得很重要。外交礼仪在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大问题,他们知道外国人不想这样做。对英国人来说,双膝还是单膝跪地也是大问题,在当时欧洲的体系中,最高的是皇帝,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接下来是王国、公国,最下面的是共和国,荷兰就是共和国。在18世纪,英国有时会拒绝向奥匈帝国派驻大使,因为英国国王的地位低于皇帝,奥地利宫廷的外交礼仪也反映了这一点,英国和奥地利都接受了这一普遍制度。荷兰人愿意磕头行礼,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处于最底端。直到拿破仑战争末期,法国成为共和国,这一体系才不再发挥作用。法国当时非常强大,不可能和荷兰一起垫底,因此1815年维也纳会议第一次确立了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界面文化:相对于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中国人一直批判这时候的专制王朝是落后的。比如人们会说华盛顿和乾隆是同一年去世的,感叹中国多么落后于世界潮流。你怎么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普遍心态?沈艾娣:“落后”,现在的中国人常常用这个词,但是辛亥革命的一代不是这样,社会不断进步的想法来源于马克思等思想家。辛亥革命的一代认为清朝过度强调礼仪和儒家思想,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不足够开放,但是他们并没有思考过“落后”的问题。也许现在中国主流会认为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这不是西方学者的观点。18世纪的中国非常繁荣,李伯重和彭慕兰的经济史研究认为,18世纪江南和西欧的经济水平差不多。到19世纪,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陷入了经济危机。我认为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国没有发明/引进发行国债的方法。国债的概念和发行方法是18世纪的新技术,英国政府用国债来打仗,清政府比英国政府更难筹集大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