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惊艳40年,中国人的浪漫都在这里了,看完美商大爆发!

文化   2024-10-07 18:30   北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没有人能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视频下,忍住不落泪。


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尽艰辛,为远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带回一封封“家书”。


东晋的《女史箴图》、辽代的辽三彩罗汉像、明朝的龙纹琉璃砖……


图 | 《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


它们是中国传承千年的瑰宝,冠古绝今。


也是每个时期的载体,蕴藏着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审美哲学与独特的思想体系。


可离开视频解说,没有导游介绍,我们站在文物面前,有震撼,却不知源于何处。


直至读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豁然开朗。


图 | 《美的历程》实拍图


书中说,现在人的心理结构也是历史沉淀的产物,艺术与人类在相互塑造着。


古人的生活百态、思潮沉浮,积淀在各色的美的创作之中,时至今日,在无数时刻,引发着我们情怀悸动。


这本书以历史进程为背景,不局限于艺术之内的美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华美学的发展历程。


远古图腾、魏晋风度、唐诗宋词、明清浪漫......历朝历代的美都具象化在我们眼前。


我们曾像武陵人一般,往前行船,想抵达美的起始,可四处寻觅,却找不到方向。


而《美的历程》,就像是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霜的老人,我们只需停下步伐,听他娓娓道来,这场跨越千年的美的巡礼。


笔画承转之下,包罗万象


曾经看到网上一个评论,中国画与西方画相比,中国画家不懂固定透视法则。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壁画、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卷轴画、又或是宋代的市井画......中国画大多不拘泥于一个视角见到的场景。


但其实了解完中国绘画史才明白,西方画所追求的透视法则,咱们先辈并不陌生。


宋朝时期,社会刮起了“郁郁乎文哉”的风潮,当时绘画也已达到了繁荣时期,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地主士绅,无一不追求审美的多样性,除却气势雄浑渺远的山水画、彰显城市繁华的市井风俗画,细节的真实与诗意的审美相融合的山水画应势而生。


剩水残山、一角山岩、半截树枝,描绘的景物更加具体固定了,抒发的情感却更加强烈了,笔墨所触不多,内容却意犹未尽。


马远的《寒江独钓》、李东的《雪江卖鱼》、许道宁的《云关雪栈》......它们都是运用透视法,传达出一种精细却又诗意的美。


图 | 马远寒江独钓


往前至灿烂夺目的唐朝时期,自由成了它的主旋律。


缓缓展开它独有的仕女出游图,有人丰硕盛装,也有人轻纱薄罗、露肩裸臂,众人神态各异,合是一副女子群像,散则是每个女子细节生动的镜头写真。


图 | 《仕女出游图》


往后至明清,封建社会走向后期,中国画迈入了新阶段。


李泽厚说,这一时期,时代的感伤、愤慨是逐渐没有或褪色了,但更加突出了个性。


花木鸟兽以独特的构图、色彩、形象所展现,表现一种强烈的内在激情与感受。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图 | 《美的历程》实拍图


中国画,早已超越了透视法,在线条之间,诉说着画者内心万般思绪。


当我们伫立在那些墨水早已风干的画作面前,心头涌现出道不清说不明的感触,正是先人们在当时的社会中,对世界的理解。


点击下方链接,开启一场美的巡礼↓

万千境遇,且从文意中而来


与画一同发展的,还有文学。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文与画是为一体。


当时的人们以符号记载社会内容,祭祀、打猎、日常生活。


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百家争鸣,文学上也百花齐放。


儒家以理性劝诫世人:“德不孤,必有邻”。


道家则重自由、自处、自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而楚地的屈原,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浪漫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极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荒唐、动荡、黑暗,却又浪漫的魏晋南北朝。


李泽厚称这一时期为“人的觉醒”,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向内探索。


出身门阀世家的阮籍,在这乱世中想要挣脱却不得解。


只能写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东晋陶渊明,在官场沉浮,最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寄托于自然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


图 | 陶渊明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到唐代,社会安稳,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的繁华时期。


门阀士族垄断仕途已成为过去式,大批知识分子进入朝堂,又或是前往边塞建功立业。


这时,有浪漫狂羁的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忧国忧民的杜甫,眉头紧蹙,提笔写下大唐动乱史。


图 | 杜甫,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朝,它的词极美,不同于博大外放的唐诗,宋词更偏向于内敛抒情。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与宋画一般,意犹未尽,在诗意之中追寻“有我之境”。


图 | 宋人 《寒林待渡图》


直至明清时期,文人又以不一样的形式写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感触。


《儒林外史》《桃花扇》《红楼梦》......,文人们以虚构的故事写尽每个人的命运: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


时至今日,当我们读到这些作品,似乎是在与古人打破时空的桎梏,我们在历史的两端推杯换盏,共论古今。


点击下方链接,看尽五千年华夏之美↓

世俗化的信仰,与人世交融

有人说,读完《美的历程》之后,会发现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一个共性:


审美不趋于异化的神学大厦,而趋于社会的人间理想。


当我们于庙宇之中虔诚祷告之时,千年前,有另外一批人,也伫立在佛前,许下心中愿求。


而书中魏晋风度一章中,描绘的便是当时佛陀对人们的精神慰藉。


图 | 《美的历程》实拍图


不同于一般充满慈爱、关怀神情的佛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佛目光下视,面带微笑安详镇定,似乎洞察一切,“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


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五百强盗成佛等一系列佛教壁画,都在以惊恐、摧残、血肉淋漓来构造一个悲惨世界。


在那个动乱不断的年代,它宣扬的是“自我牺牲”,“苦修成佛”的精神,以此来麻痹在社会苦难中无法解脱的人们。


隋唐时期,进入长时期的统一与稳定,雕塑的面相与体态、壁画的风格都在不停地变化,直至唐朝,它已不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悲惨世界里“超然的”模样,更多地变为慈祥和蔼、充满人情味与亲切感。


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麻痹苦难,这时则更偏向于心灵满足,佛居于没有苦难没有战争的九天之上,欢歌笑语、绚烂华丽。


而至宋朝,禅宗思想代替了之前的宗教教义,信仰与生活开始统一,于是神佛来到了人间,在凡间的每一处都能见其身影。


神佛面容柔嫩、文弱动人,神的形象已完全人间化、世俗化。


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得以窥见在千百前,它们以独有的形式,存在于世间,又在历朝历代中,不断地变更,最后完成天上人间的融合。


图 | 美的历程》实拍图

如书中所说: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归根仍然是现实社会。”


我们于缝隙之中,见证它们的来处和去处。


 写在最后:


一本《美的历程》,写尽中华美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等众多领域。


原始神秘的远古图腾、威严崇高的青铜符号、浪漫到极致的楚汉文学、动荡下觉醒的魏晋风度、唐朝盛韵、意犹未尽的宋词宋画,最终落笔于明清文艺思潮与市井文学。


图 | 《美的历程》实拍图


短短25万字,对中国美学史进行了一场鸟瞰式巡礼,曾掀起80年代美学热潮,成为无数人审美观的启蒙之作。


2024年专享版《美的历程》,新增近200幅高清文物插图,每个文物之下都注以收藏博物馆名称,带书前往打卡,加上李泽厚的详细介绍与解读,所路过的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古人之物,而是历尽历史长河所遗留下的,千年前、百年前的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匆匆走过足迹与感悟。


精致的封面套装,从入手开始,便给予读者美的震撼。


也许,这并非一本厚重的书,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中华美学的崭新世界,所演绎的,便是上千年历史的一幕幕。


风摇雨落,历史长河中凝聚起来的中华美学,正流转在这一诗一词、一笔一画、一砖一瓦之中。


点击下方链接,美的历程没有穷尽↓

 往期好文 

博集天卷书友会
国有上市出版集团所属公司官方账号 📚20+年畅销书打造基地:毕淑敏、蔡皋、蔡康永、马伯庸、蒋勋、史铁生、岳南、张德芬、张嘉佳、张小娴...... ❤读书、悦己、看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