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写作主题:
01关联红楼,多元思辨
02进如风雨,止如丘山
03坚守本心,顺时而变
04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05 青年成长,拥有屏蔽力
06求稳“上岸”,求新“下海”
07 徒手攀岩,习惯困难
08文化创新,博物馆热
09寓言故事,各美其美
10 众生有灵,自有边界
作文汇编:
01关联红楼,多元思辨
【2024高三炎德名校联合体联考三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虽然有时代赋予的局限性,但在智商、情商、逆商方面却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人际关系上,她广结善缘,几乎团结了大观园中所有的人,连最底层的小丫头们也多爱和她亲近;日常生活中,她衣着半新不旧,住处没有任何玩器;知识储备上,几乎是万事通,在探春大刀阔斧改革时,她的“小惠全大体”做了极好的查漏补缺和细节完善;家庭生活中,她历经了家道中落,体验过世态炎凉,所以能居安思危,对待任何变化都能淡然处之、从容应对。
作为当代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薛宝钗拥有的智商、情商、逆商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情商似水,逆商如山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在后世读者眼里,并不讨喜。相比之下,人们往往更喜欢黛玉的纯真,宝玉的乖张。
不过仔细想来,宝钗能在人心似海的贾府中,稳稳立足,人缘极好,少有差评,这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呢?
你看她,既有咏絮之才,饱读诗书,也有停机之德,处事圆融,可谓智商与情商兼具。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锦衣玉食的名媛,从烈火烹油,到家道中落,面对一落千丈的遭际,她都能处之泰然。顺境中不傲物,逆境中不沉沦,其逆商也可谓爆表。
如此三商兼具的奇女子,确也值得今天的年轻一代,跟着上一堂人生课了。
智商,自有天赋之质。是宁馨儿,还是丑小鸭,我们无法选择,也就不必苛求。而且,夙慧天成者,也是凤毛麟角。更何况,小时了了的高智商者,大未必佳,人生、事业也未必开挂。古往今来,那些科场上的状元郎,湮没无闻者众多,仲永之殇,也令人叹惋。再来说,智商也有后天提升的部分,更多是格物致知,广闻博识,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似也不足以左右人的一生。
情商,则有如温润之水。什么是情商?虽不好简单定义,但无非指向一个人的性格、志趣、品质等。具有高情商的人,往往如水,善利诸事,润泽世界。具有高情商的人,往往明确规划人生,善于自我管理,也善于和人共处,从而拥有更大的朋友圈,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成功可能。想那贾府里,并不缺精明者,但宝钗能在贾府立足,深得众人喜欢,不就是情商高人一筹?
逆商,更像刚毅之山。有怎样的挺拔之势和嶙峋之骨,影响着人生的高度。高逆商,往往为优秀加持、赋能,助人登临人生的一座座高峰。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宝钗就是如此,家道中落,但很少怨天尤人,而是从容面对。前不久的诺贝尔奖得主卡里科,多次失业,且罹患癌症,但仍坚持做科研,可谓一战封神。还有全国首位视障硕士董丽娜,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他们逆商飙升,高于常人,从而迎难而上,也不惧那道阻且长。因为有高逆商,他们遭遇的挫折,也结痂成了身上“最硬的鳞”。
因此,作为新青年,我们或许没有高智商的资质,但请不要怨天尤人,而应努力提升情商、逆商。或许我们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不要有平凡的羞耻感。努力雕琢自己,涵养美好的志趣,做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学会打开自我,与世界相拥,与他人同框,悦纳自我,感恩世界。高情商,会让我们收获更完满的人生。而当人生中的不速之客猝然来临时,我们也不退缩,更不沉沦,而是磨砺逆商,如山挺立。
所以,我羡慕高智商,但我更向往情商似水,逆商如山的境界。当人生不乏圆融,也不失刚毅,大概真的诸事可为,无往不利了。
【审题提示】
解读材料理解智商、情商和逆商的内涵。
智商:就是智力商数,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70以下表明智力有缺陷。——《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情商: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逆商:人在逆境中成长能力的商数,用来测量面对逆境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大小。体现在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最早出自1997年加拿大培训咨询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挫折商:将障碍变成机会》一书。——湘语文综合网络
简而言之,智商就是智力水平,情商就是社会交往能力,逆商就是面对逆境的应变与适应能力。
三者各有其妙,不可或缺,且关联密切,相辅相成。智商使我们格物致知,见多识广,但没有情商与逆商,我们可能也一事无成;情商提升我们的交往能力,但缺了逆商,我们可能深陷困境,难以自拔;逆商让我们不惧困境,增强抗压能力,但缺了智商和情商,我们可能是非不清,方向不明。也就是说,仅靠一种“商”难以完全支撑、成就一生,只有三者兼具、结合,我们的人生才能趋向完美。
可以侧重某一“商”,但应将其与另两个对举比照,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语言精彩,可判为一类上。如果只注重一个或两个方面,或缺乏辩证分析,可视为偏题或部分偏题。
同时注意“时代赋予的局限性”,有所取舍扬弃,而非一味倚赖,体现一定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
典型立意:
①“三商”兼具,无往不利;
②智商、情商是基础,逆商决定人生高度;
③智、情诚可贵,逆商价更高;
④成长过程中,应“三商”并举,不可偏废;
⑤重视智商固然好,培养情商和逆商更重要;
⑥情、逆高扬,不忽略“智”之基础;
⑦智、情双驱,“逆”做马达。
拟题示例
智为根基情为柱,更有逆商造云梯
读红楼宝钗,学人生“三商”
三商并举,成就人生
“智”“情”“逆”的铁三角
三商鼎立,共擎人生
做人生“多面手”
智情逆”的人生加法
善借“智”“情”“逆”,人生试比高
“智”“情”不可少,“逆商”价更高
上一堂宝钗的三商课
宝钗有三商,成长细思量
02进如风雨,止如丘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例文】
进如风雨,止如丘山
长风深入内陆,虽历经险阻却一路向前;大河东流入海,纵澎湃汹涌也止步于斯。人生在世,应该具备长风“进”的勇气和大河“止”的觉悟,真正做到当进则进,该止则止,让人生行稳致远。
为家国大义,当大步前进;求个人私利,应适可而止。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一直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为了家国大义,有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还有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人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可以不惧山高水长,一路大步向前。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为了家国大义,山拦水阻无所惧,越是艰难越向前。这是“进”的智慧,与此同时,也要有“止”的理念:在个人私利方面,要能够守住底线,不因私害公,因小损大,要取之有道,适可而止。如此,才不会一味掉进钱眼里,见小利而忘大义。这样才算在义利方面正确处理好了进与止的关系!
为心中情怀,当一往无前;因鸡毛蒜皮,要一笑而止。
当年,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明明知道自己的理念很难被统治者接受,却依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散播仁义礼智信的星火。他为了心中情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与此同时,他在个人琐事方面,一向豁达大度,就算阳虎等人多次冒犯自己,也能淡然处之,一笑而止。在大情怀与小事情方面,孔子进与止的做法无比明智,值得吾辈奉为圭臬,切实笃行!
为长远发展,当进如风雨;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面临短期与长远的选择。长远的追求如天边星辰,短期内可望而不可即;眼前的诱惑,却像窗边的玫瑰,伸手一碰,就可以摘取。于是,很多人为玫瑰而进,却望星辰而止。这样做,看似嗅到了芬芳,其实错失了辽阔星空。禅宗有言:“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生而为人,应该践行这样的理念:为长远发展,当进如风雨;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如此,才算在长远追求和眼前诱惑方面进止得当,才能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不断前进!
身为时代青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可以进如风雨,为大义,为情怀,也为长远;也可以止如丘山,因小利,待琐事,临诱惑。进,是向前挺进,以得海阔天空;止,是收手止步,以得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进退维谷。
让我们该进则进,当止则止,进如风雨,止如丘山吧!
03坚守本心,顺时而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古代名言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可以我们带来启发。请从上述名言中合理引用两三句,找到内部联系,说说你的感悟或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例文】
坚守本心,顺时而变
在作家汪曾祺看来,人总会被改变,但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状态。有的人是鸡蛋,被煮后变得僵硬顽固,失去柔性;有的人是萝卜,被煮后软弱妥协,随俗俯仰;还有的人是茶叶,被煮后柔顺自然,芬芳愈彰。
人生在世,就像身处一个大水杯,总会遇到开水,然后被煮泡,被改变。然而,变化之下要有坚守,总有一些东西,不能轻易改变。真正的智者,会像被煮泡的茶叶一般,既能坚守芬芳素雅的质地,又能改变原本干燥硬脆的形态,真正做到坚守本心,顺时而变。
坚守本心,就是坚守我们心中认可的原则。“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关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败走麦城后,面对孙权父子劝降,坚决拒绝。他认为忠义是为人之本,因而可以死,但不可以降。最后,关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后人对其无比敬仰,称其为武圣。我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则。面对原则问题,我们要站如松,稳如山,不可动摇,也不能改变。如此,我们才站得正,行得稳。反之,就会像墙头草,风一吹就倒。这样多边摇摆,毫无立场,让己蒙羞,也令人鄙夷。
顺时而变,就是根据环境需要适度改变自身形态。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了更好适应环境,我们应该像茶叶一般,积极改变自身形态。处于茶盒里时,茶叶干燥硬脆,便于长期保存;处于沸水中时,茶叶柔顺自然,便于浮沉翻滚。秦朝末年的博士叔孙通,顺应大势,与时变化,最终成为西汉儒宗;三国时期的谋臣司马懿,与时舒卷,乘时而变,最终成为朝廷砥柱。顺时而变,才能顺水行船,借风吹火,进而突飞猛进,一发而不可收。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是康德心中的坚守。“天才时时求变,他们是自创法则的人。”这是康德的顺时而变。我们应该像康德一样,既能坚守心中认可的原则,也能打破窠臼,顺时而变。如此,我们的人生必将多姿多彩,辽阔高远。
古人言:“先圣法度,所宜坚守。”古人亦言:“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让我们既能坚守本心,也能顺时而变,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一步步行稳致远吧!
04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山东济南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余华
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很少人想成为更好的人。——阿兰·德波顿
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要求: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例文:
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木心曾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以意义。”每个人生来都不是被他人赋予曾义的,自己的生命要由自己赋予意义。我们理应活出不被定义的自己,寻找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认清自己,活出本色。
认清自我,首先要打破被定义的自己。余华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生活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人的一生就短短几十年,减去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减去几十年的奋斗工作,便只剩下了拄拐蹒跚的老年时光。如果在生活中还不断地被别人贴上的标签束缚自己,那一生将疲累不堪!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我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我是我自己定义的。鲜活的存在不该由外界的声音来定义,不将就,不妥协,才能绽放独特的人生之花。
认清自我,还要寻找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宋朝那位豪放洒脱的苏轼,把自己的贬谪生活看作是“平生功业”,不像一般人那样陷入消极沉沦,悲秋苦病。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他寻得了自己变得更好的潜力,即便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也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硬是挖掘潜力,把这蛮荒之地变成了开化之脉。“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从此,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名扬天下的东坡肉的美味,西湖苏堤的利国利民,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苏轼。看来,潜力像一扇虚掩的门啊,不去推开,不认清自己, 你永远也看不到这门后隐藏的光芒。
认清自我,就要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活出本色。《人性的弱点》中说过: “一个人的行动,比他说的话,更有详细的表现”。大国工匠刘永坦就以自身诠释了这句话,他扎根于新体制雷达科研的“无人区”,在艰苦的环境中以科技完成了自己精忠报国的理想,也实现了自我的独特价值。
《礼记》言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在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过程中认请自己,我们要从自身的实力地位出发,明确合理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前行。只有真真切切地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价值。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请认清自我,活出本色,成为最好的自己!
【审题提示】
材料为三则名言。
余华认为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自己可以理解,我们的情绪只能有自己可以消化,我们的梦想要由自己来守候,我们的人生之路得由自己亲自踏出,不要活在别人的说法里。
阿兰·德波顿强调成为更好的人比拥有更好的生活更重要。成为更好的人是拥有更好的生活的前提。
苏格拉底则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知道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对青年而言,认识自己,过审视的生活,才能避免盲从。
综合三则名言,总体上强调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必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
多则名言的材料作文必须强调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需要找寻到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苏格拉底的话是总领,人,要认识自己,只有更好的认识自己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结合余华的话,认识自己,到底是认识自己的什么呢?是要认识自己的内心。只有认识了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的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有智慧有深度的人。这样三句话,就像是一个圆,首尾相连又互相渗透,要把这种渗透性表述清楚。
考生审题时要谨防掉进惯性思维里,材料针对的应该是个人,不是国家、社会,有一定的限制性。考生可以选择对国家、社会有意义的人生之路,但不可以按照平时的写作经验由个人的选择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选择。
上述名言对考生的成长颇具意义,能够引发考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行文时要结合材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选好一个小的角度,确定立意,以小写大。
如写成议论文,在行文中,如果围绕“认识自我,成就自我”的观点,开头可以引用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慧,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引出论点;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认识自我与不能认识自我的对照中,得出认识自己非常重要的观点;接着进一步阐述认识自己的具体做法,最后总结论点“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看到不足,发现长处,取长补短,拾缺补漏,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我”。
立意参考:
1.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2.清醒地活着。
3.让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更美好。
4.认清自我,活出本色。
05 青年成长,拥有屏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屏蔽力——现代生活的必备能力
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各种信息、评论和观点所打扰。这种现象,犹如孔子所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久而久之,我们原本宽广的人生道路,可能会被这些外来的干扰所挤压,最后变成一条狭窄的隧道。然而,拥有屏蔽力,即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成为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屏蔽力的有无,决定了我们在面对世界时的态度。那些沉迷于他人看法、外界评论和冗杂信息的人,往往会迷失自我,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如同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的讽刺故事“崂山道士”,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诱惑时,最终走向了自我迷失的境地。而拥有屏蔽力的人,则如同那道士之妻,对世事保持着清醒的认知,知道“一切皆空,唯业随身”。
屏蔽力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古人云:“宁静致远。”只有心境宁静,才能不为外物所动,不被环境所诱,坚守自我,明确前行的方向。屏蔽力的另一方面作用,还在于帮助我们筛选信息,过滤掉冗杂无用的信息,留住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如同《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信息的海洋中,我们应有选择地吸收,以利于我们的飞翔。
屏蔽力的养成,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只有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抵抗外界的干扰。这恰如古人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位置,避免被外界的声音所淹没。
屏蔽力的价值,还在于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我们能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时,就能更清晰地听到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需求。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良好的沟通与理解,避免误会与冲突。如《论语·公冶长》所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倾听他人的言语,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
屏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例如,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避免参与无意义的争论,或是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关闭手机等。这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实现屏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屏蔽力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抵抗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我认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让我们努力培养屏蔽力,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吧!
06求稳“上岸”,求新“下海”
(2023雅礼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 90 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 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求稳“上岸”,求新“下海”
近年来,“上岸”一词逐渐被扩大到生活领域的各项成功,如升学、求职等。而在90年代,热词“下海”又指人们脱离传统工作,转向新领域的开拓。“上岸”还是“下海”?这或许是许多人生活的课题。而在我看来,应将二者联系起来,求稳“上岸”,求新“下海”,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
“上岸”意味着一个阶段的成功,也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稳定无疑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温饱的生存基础,亦是精神上的安全感。而“下海”则意味着新的挑战与探索,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是增熵的过程。它给予人们的是崭新的机遇和改变人生的可能性,带来了也许是更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成就感。由此看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成灿烂的人生,而“上岸”在一定程度上是“下海”的基础。
那么,为何当代年轻人如此渴望上岸?不上岸就一定无法“脱离苦海”吗?我认为,这或许源自于当下时代的不确定性,迫使人们追求基本定定老舍曾说:“经验是生活的肥料。”在“内卷”的浪潮和同龄压力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常常沉浮于成绩与生计的成败之中,长期的“不确定性使人空前疲劳。此时,“上岸”的成功让努力得到了肯定,短暂的确定不失为满足感的一大来源。
若用追求稳定的视角来看,90年代的“下海浪潮”无异于自投苦海,可事实并不尽然。王小波曾有言,“站在时代的浪口,一头猪也能飞起来。”改革开放的浪潮让深圳的渔村变为商业都市,也能让普通的劳动人民一夜鱼跃龙门。同时,追求心之所向亦是“下海”的一大原因。正如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职务,去游历河山、书写华夏一般,一成不变的生活并非所有人的追求。不断挑战、不断尝试,才能让生命如源头活水般澄澈明亮。
在当下的时代,“下海”的精神亦有其独特的价值。“上岸”并非努力的结束,而是新阶段奋斗的开始,创新创意、尝试探索的品质依旧珍贵。自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在编老师可以直播讲题,博士也可以趣味科普……“上岸”的稳定能提供“下海”的资本,让我们抓住时代机遇,大胆突破,一头扎入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之海,为仅此一次的人生开辟不同可能。
人生,既要有咬牙坚持上岸的努力意志,又要有下定决心下海的勇气;既要有求稳的耐心,又要有求新的魄力。将二者有机结合,求稳“上岸”,求新“下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稳中求进。
07 徒手攀岩,习惯困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徒手攀岩的过程是习惯困难的过程。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习惯困难方能不断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可逃避一时,不可能逃避一世。那些被暂时躲过去的困难,会一次又一次地以不同的形式改头换面出现。(接受困难)
2. 有人想方设法要排除困难,最好是连根拔起的那种。很多事情,越是执着,越是想着克服、与之对抗,就越会陷入痛苦的循环当中。(适应困难)
3.“习惯闲难”,学会接受并适应困难,就如习惯了每天的高强度学习,就视作平常。但是一旦停止,一旦你享受到了那种大脑放空、四肢懒散的轻松愉快,再重启紧张的“困难模式”,你一定会备感艰难。(克服“闲”难)
【例文】
世间万事须登攀,习惯困难终至巅
徒手攀岩之途,困难不期而至,有岩石脱落,有体力不支,其间种种,皆非易事。何以登顶?无他,唯习惯困难耳。攀岩如此,人生亦然。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唯有习惯困难,不懈攀登,方可直达峰顶。故吾有言:世间万事须登攀,习惯困难终至巅。一味逃避困难,只会难上加难。贺拉斯有言:“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反之,困难若未被得到解决,则会成为成功的阻碍。何也?一味逃避困难,只会积少成多,终陷无法挽回之境地。这般光景,岂不是抱憾终生?
寒号鸟的寓言发人深省。冬日之寒冷,日以附加;寒号鸟之态度,得过且过。做窝之困难,着实微小;冻死之苦果,令人痛心。当代青年之中,不乏其例,动辄佛系躺平,实为逃避困难。其结果显而易见:无法适应社会,一生碌碌无为。以此为鉴,一味逃避困难,绝非长久之计,逃避无济于事,只会难上加难。习惯诸多困难,方可攀山至巅。
杨万里诗曾云:“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生在世,所遇困难无数。逃避困难固不可取,拔除万难亦不现实。唯有习惯困难,坦然应对,方能翻山越岭,攀山至巅。心怀禾下乘凉梦,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设想到成功,所遇困难重重。然其不为困难所困,正视坎坷前路,习惯诸多困难,不抱怨亦不气馁,扎根于田间地头,奠定杂交水稻诞生之根基。心怀中华有为梦,华为不惧西方技术封锁打击,正视接受困难,坚持以成习惯。
华为潜心自研芯片,构建智能系统,建立健全产业链。四年已过,“遥遥领先”的话语再次响彻耳间。回首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困难始终存在,无法躲避,也无法根除。唯有适应,唯有习惯,唯有潜心攻关,方能登山巅,小众山。
困难并非时时都有,困难并非处处皆存。在困难解决的间断中,我们也会有空闲。此时我们应注意,空闲有时也是一种困难。当我们习惯困难之后,一时的空闲,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懒散,无所适从。一旦沉浸在空闲所带来的轻松愉悦之中,那么困难来临之时,也是我们倍感艰难之时。所以,习惯的不仅有困难,还有“闲”难。空闲之时,休息调整,实为必要;居易思难,做足准备,方得两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序轮转,国家发展的接力棒已传至我们手间。前路所遇诸多困难,我们可以预见。此时我们当做好迎难准备,学会习惯困难,勇挑发展之担,以后浪之势奔腾,以青年之名致远,助力民族复兴,助推国家发展。逃避根除皆不足取,习惯困难可登山巅。愿我时代青年都能习惯困难,努力发展,竭尽自我之能,圆华夏腾飞之梦!
08文化创新,博物馆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博物馆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结。
2.走进博物馆,感受民族历史文化。
3.看历史文化,寻民族之根。
4.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
例文:
博物馆热:文化寻根与民族复兴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正见证着一场全球范围的文化回归,尤其在中国的博物馆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博物馆热”正悄然兴起。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场“博物馆热”的现象。在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一开放,票即被抢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六十万;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就吸引了逾四十万人次参观。这种热度体现了民众对于文化的追寻与热爱,更是一种文化寻根的体现。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不仅仅是一个物的储藏室,更是一个民族记忆的索引和文化的繁衍地。这里保存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信仰。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个寻找自我、感受文化、理解历史的地方,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可供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
这场“博物馆热”背后,更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我们不仅在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更在寻找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不仅是一种对过去的回望,更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同时,“博物馆热”也引发了我们对文旅融合的深度思考。如何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如何让博物馆成为旅游的新热点,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博物馆热”持续下去,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博物馆热”也要求我们提高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和公众参与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文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训,提高博物馆的陈列水平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鼓励公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来,比如志愿者活动、观众互动等,使博物馆成为一个真正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文化平台。
最后,“博物馆热”还引发了我们对民族复兴的思考。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博物馆热”也是一场民族复兴的行动。
总结来说,“博物馆热”是文化寻根和民族复兴的体现,也是我们国家步入新时代、新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个文化资源宝库,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研究和解决“博物馆热”背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这个现象成为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持久动力。
09寓言故事,各美其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森林,树木与小草相伴生长,树木高大挺拔,花草繁茂翠绿,一日,小草向树木告别:“我已被选中去城里服务于那里的人们,公园草坪、足球场、广场绿地,都会有我的身影。”树木听到后很羡慕,也很不解:“我比你高大有型,为什么不能替代你呢?”小草说:“也许适合你的领域还没有来垂青你。”树木听了之后,伤感不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导】
这个故事讲述了树木和小草的不同命运,小草被选中去城里服务人们,而树木则感到羡慕和不解。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树木和小草的成长环境和特点不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命运。这告诉我们,每个人和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不必羡慕他人,也不必强求自己成为他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向,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②时机未到:树木虽然高大挺拔,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像小草一样服务于人们。只是时机还未到,当树木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时,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这提醒我们要有耐心,等待适合自己的机会出现。③鼓励多元发展:故事中的树木和小草,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这启示我们要鼓励多元发展,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道路,不必强求一致。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价值,从中学习和借鉴。
【例文】
顺应天性,各美其美
庄子曾云:“河伯观海,始知己之所得以荣者,曾泰山之未能以一粟裹也。”诚然,人人皆有长短,亦无物可以尽其能,唯有找到顺应自然规律的自我节奏,方能在生命的交响曲中谱写和谐的乐章。
树木与小草的对话,亦可作为我们人生旅程的镜鉴。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往往容易被外在的种种诱惑和自身的欲望所牵引,而遗忘了自我内心的真正需求。如那渴望踏入城市的树木,虽然城市生活的繁华令人神往,然而适合自己的土壤还未曾垂青。我们在盲目追求中迷失了自我,在矛盾与挣扎中失去了方向。
然,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如古人所云:“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如孔子所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短暂的得失,而在于是否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应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顺应自己的天性。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命运不是我们能够预料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我们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时,不应被外在的繁华所迷惑,也不应被自身的欲望所牵引。而应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方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正如古语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无需羡慕他人,无需焦虑和迷茫。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价值。如诗人白居易所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就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顺应天性,各美其美。树木无需羡慕小草的灵动与活泼,小草亦无需仰慕树木的高大与挺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和阳光,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只有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实现自我。”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演员。我们无需在他人的舞台上迷失自己,也无需在短暂的得失中焦虑不安。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角色,就能在生命的交响曲中奏响最美的乐章。正如古语所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角色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满足和喜悦。
10 众生有灵,自有边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过一个概念:浆糊逻辑。浆糊混成一团,相互黏住,毫无边界感。现实中,就有很多人如浆糊一般,总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越界干涉别人的生活,完全不知道适可而止。这样做,必然会引发矛盾冲突,导致人际关系日益紧张。总之,浆糊逻辑是热情过头,侵犯他人的边界,绝不是一种善良,而是缺乏教养的体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众生有灵,自有边界
叔本华曾说过:“人生就像寒冬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觉得太冷。”而武志红老师提出的“浆糊逻辑”恰恰是一种黏连的越界行为——如靠得太近想要取暖的刺猬一般,也许越界者打着的是“为你好”的幌子,但其行为本质却是侵犯底线,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万物之间的交流,都是自有其边界。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拒绝浆糊逻辑,保持清晰的边界意识。
何为“浆糊逻辑”?浆糊逻辑是一种共生关系的衍生物,是隐藏在我们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的相互混淆,彼此弄不清楚。在人与人之间的投射就是我操心你的事情,为你负责。这其中就隐含了我的事情你也要操心,也要为我负责。除此之外,浆糊逻辑还将一个人捆绑为一群人,把你变成了你们,以此混淆重点。事与事之间也是一样,甚至互为因果。
然而,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轨道运行的独立个体,不论是与亲人朋友相处还是与陌生人进行社交,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边界。一旦这个边界被越过,就会导致一些矛盾的发生,严重时还会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正如邦达列夫所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电影《囧妈》中的妈妈对儿子的生活处处管制——不停地催儿子儿媳赶快生孩子、打听儿子婚姻生活的各种细节,甚至在诱导儿子美滋滋吃了一盒红烧肉,就剩最后一块时,坚决扣上饭盒,理由是“吃多了会得脂肪肝”。
无独有偶,在电视剧《机智的上半场》中,无论是樊潇雨和夏朗朗的朋友关系之间,还是夏朗朗和妈妈的亲子关系之间,其实需要的都是不过分越界的关爱。过分干涉不仅会使被干涉者感到禁锢和窒息,干涉者也会因为被干涉者的反抗而感到痛苦。须知,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边界感才是最高级的尊重。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用心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三毛如是说。当你专注于自己,不过度干涉别人的事情,勇敢地拒绝浆糊逻辑,你就会发现内心更加平和从容。
好比种树,如果根基不够强大,即使枝繁叶茂也只是表象,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自我足够强大,才能发展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友好却内耗自己。要学会拥有让别人失望的能力,用不含敌意的沟通方式拒绝浆糊逻辑,温柔而坚定地守护好自己的边界和原则。
就像橡树和雪松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我们要记住在相处中给彼此保留足够的空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边界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在面对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没吃饱时,何不真诚地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勇敢地拒绝你不需要的关心。凡事多考虑一下,不要盲目从众,要具有让别人失望的能力,让自己正确的决定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一切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有了边界,分了你我,这才是逻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