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记得设为星标!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月刊”关注。2024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欢迎淘宝!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个材料对中华武术的核心理念进行系统的诠释。材料一重点介绍了“武”从单纯的军事行为演化到蕴含“德”的内涵,并且注册“武德”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强调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是中国武术持续发展的动力。材料二则针对“止戈为武”的思想进行深入解析,将其作为中华武文化和武德核心的一部分,分析了几种不同情境下“止戈”的意义。文章通过历史实例和思想解读,展现了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和平理念和实用价值。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武术发源于军事战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武”字,上戈下止。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指出,“武”字其“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戈即武器也”。“武”在进入西周之后被迅速赋予“德”的内涵,成为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并且延续千年不衰,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楚展开“邲之战”,楚军获胜,楚庄王在战后并未因此得意忘形,他将“武”之含义解释为“止戈为武”,即能够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种观念可以说吸收了《诗经》中歌颂周武王用武功平定天下、恢复和平的诗篇所宣扬的内容,亦继承了《尚书》中“明德慎罚”“义刑义杀”的理念,并且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杀以止杀”“战以止战”之观念,也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又勇于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塑造之路。除此之外,楚庄王还提出了“武有七德”的观念,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乐”“丰财”。如果我们略作引申,则楚庄王所说的“武之七德”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楚庄王提出的“武之七德”,不仅包含了悲天悯人、天命所归的和平理想,而且还具有追求德政的政治理念,更强调安居乐业、增加财富的现实意义,一个立体的“武德”观念从此树立起来,并且被代代传承、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武术的道德核心。如果说“武德”是中国武术历史传承的精神内核,那么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就是“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明朝曾从广西调遣壮族“狼兵”参与抗倭,其中一支“狼兵”由田州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夫人率领,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瓦氏夫人所率领的“狼兵”有所谓的“岑家兵法”,擅长小队作战。在抗倭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戚继光的“鸳鸯阵”,当年可能就借鉴过“岑家兵法”。瓦氏夫人擅使双刀,并将刀法传授给了项元池,项元池又将双刀法传授给吴殳,吴殳在他的武学名著《手臂录》中作《双刀歌》以记录此事,他还将自己从河北“渔阳老人”处学得的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且将瓦氏双刀法进一步演化为枪法。正是吴殳的学习与改造,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发现倭寇刀法凌厉,于是他在所获日本刀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著成《辛酉刀法》,以此教练士卒对抗敌人。后来,程宗猷和吴殳都钻研日本刀法,并将心得记录在各自的著作中。这种双手刀法在中国一直流传不辍,到清末民国时期,一派由河北黄林彪传给马凤图,马凤图曾将该刀法改编成“破锋八刀”;另一派由吴桥谢德恒兄弟传给刘玉春等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马凤图传人马英图和刘玉春传人郭长生将各自所传加以整合,称之为“二趟苗刀”。今天所谓的“苗刀”即源流于此。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做到“兼容并包”,与其一贯的“求真务实”追求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瓦氏双刀、岑家兵法甚至日本刀法等能够被古代武术家借鉴,就是因为它们都经过实践,曾经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武艺技巧。可以说,“兼容并包”本身也是“求真务实”的一种体现。(摘编自吴洋《止戈为武:文献中记录的中华武术观》)“止戈为武”的原始赋义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武事也即暴力工具或暴力行为的最初态度和看法,也内在地生发出中华武德的核心命题——“止戈”。戈为战争杀伐之器,是暴力的符号象征,“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这意味着,“止戈”的命题“两位一体”地生发天然具备“武德”内涵规定的中华武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止戈”构成中华武德之本体依据与意义根源。中华武德在“止戈”的意义前置基础上,沿着人们对于“暴力”规训的逻辑,而逐渐开显和确立。而在“止戈”的情境解读中,总体无非存在这三种可推演的情形。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面对侵袭,如“以战止战,以杀止杀”,不得已运用暴力而制止暴力,有“持戈而杀,止人之戈”指向。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处于矛盾冲突中的一方,为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带来对人、对物的戕害及损失,通过智谋博弈而非刀兵相见的方式,取得胜利或利益最大化,有“戈无所用,兵不血刃”指向。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在己方掌握暴力主动权的情况之下,而能存有仁人爱物之心,不滥欺凌和杀伤,主动停止暴力输出的“止戈”,有“止我之戈,罢战休兵”的指向。当然,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还有一种极具迷惑性的“伪止戈”,也即无论处于何种情境下,己方主动放弃兵器和暴力所有权的所谓“止戈”。这种类似“投降”的情境虽有“止戈”的表象,但从其本质看,是对于“武”的彻底反动和否定,这种性质的“止戈”,客观上根本上不能阻止“暴力”的进一步侵害。因而,该情形不可计入“止戈”的情境诠释范畴。(摘编自岳涛等《“止戈为武”考辩及中华武德核心结构探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本义为征伐示威,被赋予“德”之内涵后,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和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B. 楚庄王认为“止戈”才是“武”,既与前人正当用武理念一脉相承,也影响到后世“刑期无刑”观念。C. “武”解读为“示行”和“止戈”,是置于武德观和字源学两种不同视角,且这两种视角并非对立。D. 戚继光的“辛酉刀法”、马凤图的“破锋八刀”以及“二趟苗刀”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求真务实的特点。A. 对“武”的理解及“武有七德”的提出,体现了楚庄王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以德治国的追求,对长治久安的向往。B. “兼容并包”“求真务实”是中华武术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二者既是并列关系,也互为因果。C. 吴殳将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继续演化出枪法,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和技术理念。D. “止戈”暗含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与控制,契合中华武文化内涵,是中华武德的逻辑生长点。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的是( )A.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B. 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楚人尚诈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C.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D. 迨闽中告急,势在燃眉,(戚)继光提偏师入闽,累战俱捷,所捕斩首级,见于奏报、载在实录者,殆将二万。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武”为论述核心,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 生活中从来不乏暴力,大到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小到校园霸凌、邻里矛盾……该如何面对、解决这些暴力冲突呢?请概括你从材料中得到的启示。4.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武”的内涵及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5. ①面对国际冲突,一方面要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带来对人、对物的戕害及损失,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胜利或利益最大化;②树立“武德”观念,以德为先、爱好和平,用“武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③具有“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的态度,学会借鉴有益经验来找到有效的解决思路。【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求真务实的特点”说法有误。“辛酉刀法”是基于日本刀法的实践进行改造,而“破锋八刀”和“二趟苗刀”虽然反映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但材料没有具体提及它们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它们都体现了此特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和技术理念”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指形成了区别于原有壮族武术和中原武术的另一种全新的武术招式理念。【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有‘止我之戈,罢战休兵’的指向”可知,“止戈”的三种情形是“以暴制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戈不杀”。A.强调以保全对方替代攻破对方,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B.根据“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可知,宋襄公没有采用“以暴制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戈不杀”等策略,而是主动放弃兵器和暴力所有权,被敌人所俘虏,被天下人耻笑,不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C.“不以兵强天下”“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D.“累战俱捷,所捕斩首级”,这是“以暴制暴”,符合材料二中对“止戈”的情境解读。【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从字源学角度介绍了“武”字的起源;第二段,从武德观角度介绍了“武”的含义;第三段提出了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的观点;第四段,作者分别借助、瓦氏夫人、戚继光等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武术“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的特点。由此可见,材料一侧重介绍“武”的内涵及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②材料二中的两段话,采用分总的结构思路。从材料一开头“‘止戈为武’的原始赋义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武事也即暴力工具或暴力行为的最初态度和看法,也内在地生发出中华武德的核心命题——‘止戈’”可知,该段重点阐述“止戈”这一中华武德的核心命题;第二段,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止戈’的情境解读中,总体无非存在这三种可推演的情形”,并分别阐“以暴制暴”“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戈不杀”三种具体情形。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解读“止戈”的内涵及具体情形。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二中对于“止戈”的三种情境解读,有直面冲突,武力解决的“以暴制暴”思路,也有和平解决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戈不杀”思路。由此可获得启发,当遭遇不公平待遇甚至是他人的暴力侵害时,我们首先可以巧用智谋巧妙化解,如面对国际争端时可采用一些外交手段。但当实在迫不得已时,也必须要学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就是“以暴制暴”。而当我们经过不懈奋斗占得上风时,不必追根究底,而要怀有仁人爱物之心尽可能减少暴力冲突可能带来对人、对物的戕害及损失。②结合材料一中“‘武之七德’,不仅包含了悲天悯人、天命所归的和平理想,而且还具有追求德政的政治理念,更强调安居乐业、增加财富的现实意义,一个立体的‘武德’观念从此树立起来,并且被代代传承、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武术的道德核心”的相关理念,我们应树立“武德”观念,用“武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崇尚和平,爱好和平。③此根据材料一“中国武术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与动力就是‘兼容并包’和‘求真务实’”“为什么瓦氏双刀、岑家兵法甚至日本刀法等能够被古代武术家借鉴,就是因为它们都经过实践,曾经被证明是有效果的武艺技巧”,我们应该保持“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的态度,学习并借鉴有益经验,以求最高效率的地解决问题。本文由语文月刊(yuwenxuexiao)编辑,转载注明来源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投稿:3433408418@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 QQ3433408418长按识别关注语文月刊(yuwenxuexiao)公众号